APP下载

公德自在人心

2018-12-07张亦弛编辑甄知

科学生活 2018年11期
关键词:道德感后果责任感

文/张亦弛 编辑/甄知

道德感是我们中国社会反复强调的优良传统,但为什么如此强调道德的社会,还是充斥着一些如此没有道德的人?或许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试着分析原因。

强调优良传统是好事,但如此强调道德的背后,或许是道德感的缺失;正因为没有,才会如此地强调。我并不是说强调道德感是错误的,我想说的是过于强调道德感其实是徒劳的,甚至对我们社会是有负面影响的。在匆忙强调道德感之前,我们或许应该看看道德感原本是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中它又变成了什么?

道德感原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原本来自对社会的自发关爱。我们尊重社会次序、规章制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知道社会是大家(人类、动物、自然环境)生存的共同体,破坏这个共同体其实也是在伤害自己。

但在我们社会里,道德感变了味道。道德感本身和它附带的责任感变成了强迫、贬低、数落、责骂他人的工具。当某人违反道德时,我们会批判,咒骂此人没有道德、不足以被当作人,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愤怒。但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我们同时也是这个社会的产物。如果不受社会的影响,我们不会有当下的人格。试想: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道德的名义攻击他人,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深入分析一些违反道德的案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案例中的当事人在某种层面上看也是受害者。他们是社会、家庭的受害者。如果我们把注意力同时放在当事人和我们的社会上,我们会发现,当事人和社会是互相影响的:一个打,一个挨。挨完打,总有一天会打回去。

在我们当代社会中,道德感被用做攻击他人的工具。当社会把道德感过于强制性地向每个人内心压制,则后果是道德感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有道德的人是呆板的蠢货。道德感甚至会变成耻感、负罪感、被迫害妄想。

当一个人感觉被他人迫害时,他的内心一定会对此迫害感实施反抗。这就是为什么道德感如此之强的父母时常会养育一个过于叛逆的孩子。社会可以被看成是每个人的父母。当社会急着把过于庞大、严厉的道德感强加给个人时,个人会感觉无法承受,被其迫害。当感到被社会迫害时,他一定会有报复社会的冲动,而冲动的后果就是:故意违反社会规则,以此来报复社会和他人。

就像我前面说到的:道德感是一种内心自发的感觉,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真正的道德感像一颗种子。社会和父母需要做的只是把这颗种子轻轻地埋藏在社会中每一个人(孩子)的心里。这样已经绰绰有余。这颗种子会在良好的环境下,自然生根、发芽、不断壮大。而过于强调道德感其实就如同过度浇灌这颗种子一样,结果种子会被水淹死。

以道德感来攻击他人和孩子的后果是:他们会因为无法承受道德感附加的攻击,而抛弃道德感,并对其实施反抗。这样无休止的、以道德感的名义攻击和反攻击的背后还是一个发育不良、缺失的道德感。

我想在这里补充说明的是,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成人和孩子道德感发育的必要条件。当一个社会或家庭逐步走向合理化、人性化的同时,社会里的成人和孩子的道德感才会进一步得到发育。

道德源于对人性的爱,而伪道德源于嫉妒和恨。

猜你喜欢

道德感后果责任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耍帅”的后果
这些行为后果很严重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众荣的后果8则
外媒:研究证明狗和猴子跟人类一样有“道德感”!
道德与现代性启蒙
上朝迟到了 后果很严重
道德感与自然权利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