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吉林机器局的筹建与吉林市城市化进程

2012-08-15佟银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吉林市吉林机器

佟银霞

(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清末吉林机器局的筹建与吉林市城市化进程

佟银霞

(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吉林市是清末吉林省早期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而吉林机器局的兴办则是吉林市城市化进程快速运行的重要助推器。本文依据近年新发现的一些档案、报纸材料,从城市史的角度,深入考察吉林机器局筹建的具体过程,进而分析吉林机器局的筹建对近代吉林市城市发展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吉林机器局;城市近代化;吉林市

如果说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城市,那么,机器化大生产的普及和商品经济的发达,就为城市化的推进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1881年清政府基于吉林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及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将机器局厂址选定在吉林市,对吉林市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吉林机器局为近代东北开办较早的工业企业,所以,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①,但其修建过程及其对吉林市城市发展产生的客观影响很少受到关注。本文依据近年新发现的一些档案、报纸材料,重新梳理了吉林机器局筹建的具体过程,以及建成后对吉林市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

近代工业的发展通常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助推因素。1881年,清政府面对当时的现实环境将机器局选址于吉林市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吉林市地形险要,水陆交通条件便利,物质资源富裕,适合建局设厂。吉林市地处松花江右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顺治十年(1661),清政府鉴于吉林市“山岭环复,江流转曲”,气势非凡,在此建船厂一处,修造战舰。同时,吉林市具有良好的水陆运输条件,通过水路和驿站可与黑龙江城、瑷珲城、墨尔根城(今嫩江)、齐齐哈尔城、伯都讷城(今扶余)、三姓城(今依兰)、阿勒楚喀城(今阿城)等边防城镇互相联结,这对军情的上传与下达,物资的运输与供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吉林市周边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机器局所需原料和燃料均能自给。因此,在吉林市建局设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是吉林市在东北地区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由于地缘关系,自中俄疆界划分后,吉林就与俄国接壤。吉林地区也经常受到俄国侵扰,中俄早期曾多次发生军事冲突。因而加强东北地区军事防御一直是满清政府东北地区战略的核心。康熙十五年(1676)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市时,清政府就增加了在吉林市的驻军,使军队人数达到2500多名,并“徙直隶各省流人数千户居此。修造战舰四十余艘,双帆楼橹与京口战船等。又有江船数十,亦具帆樯。日习水战,以备老羌(指沙俄)”[1]771。康熙皇帝两次到吉林巡防,明确指出加强战备防务,是宁古塔官兵的神圣职责:“朕幸吉林地方,访询民隐,……至于值察巡逻等差,俱系军防,乃驻防官兵专责,不可宽假,应照常行”[2]242。由此可见,吉林市在清代东北战略防御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清代中后期,东北地区军备废弛,其军事防御能力逐渐削弱。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正值沙俄对东北的侵略加剧,而清政府却置边患于不顾,把吉林、黑龙江两地的驻防八旗大批调入关内,为沙俄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19世纪70年代末,中俄两国因交收伊犁问题日趋紧张。在清政府拒绝《交收伊犁条约》后,俄国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伊犁边境集结上万俄军,还在东北边境增派1000多名士兵,并“建立了一支海军部队”[3]。面对俄国的步步紧逼,清政府被迫采取防范措施。中俄一旦开战,东北地处前沿,吉林首当其冲。

在中俄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1880年清政府派帮办大臣吴大澂来吉林。为表示清政府抗俄斗争的决心,清政府在一年的时间里,就将吴大澂由帮办升为“三边”地区防务督办。在积极备战、防御沙俄入侵思想的指导下,吴大澂竭力筹建吉林边防军。在得到清政府的许可后,1881年吉林边防军组成,共计9000人,部署在吉林中俄边境要隘地区[4]。为提高边防军的战斗力,吴大澂在对边防军进行军政管理改革的同时,还为边防军配置了新式武器,大大提高了边防军的作战能力。但当时东北地区军队使用的新式武器所需弹药皆靠天津机器局供应。由于路途遥远,弹药运输时间长、费用高,如遇战事,难以供应,后果不堪设想。吴大澂在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决心在吉林建立机器局,就地生产枪弹火药。同时,派人就近考察矿产资源,查明有铁矿、铅矿等,机器局所需原料和燃料均能自给。在一切妥当之后,1881年5月22日,吴大澂上奏清政府,充分论述了在吉林建立机器局、生产新式弹药的重要性。大体意思为,吉林为国家根本重地,“处处与俄境毗连,东南直出图们江海口,内拱皇畿,切近肘腹,边防关系亟于他省,”若在吉林设局建厂,不但可“为边要裕缓急之用”[5]204,还可制造洋药铜帽,“不独本省练军可以源源接济,可兼顾黑龙江各军之用”[6]2。由于吴大澂论证合理,情恳意切,立刻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准将机器局建在吉林市。

在得到清政府许可后,吴大澂开始着手准备机器局的筹建工作。机器局作为近代吉林市的第一个工业企业,厂址的选择尤为重要。经过权衡,机器局的厂址确定在吉林市东南五里许的松花江左岸,这里地域空旷,便于建局设厂,且与东大滩毗邻,便于木料的供应。当时的东大滩,滩平、水缓、江面宽,一些林木采伐商把这里作为从松花江上游采伐下来的原木流放到吉林的靠岸地,为此,这里是吉林市东郊比较热闹的地方,“沿江岸边,以木铺为中心形成粮米铺、饭馆、小吃铺,热闹非凡”[7]。由于吉林机器局厂址位于吉林城东松花江北岸的东莱门外,所以被人们称为“东局子”,其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近代工业的兴办,人员的构成是关键。由于害怕近代军事工业对洋人的过分依赖,以致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吴大澂决定机器局的创办不用洋师,自己制造枪弹。在综合考虑下,吴大澂奏请从广东、天津、上海、福建等地调入“谙练西学”、具有近代技术的工匠。但由于吉林地处东北边陲,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相比南方省区相差很多,再加上吉林省边界以内山深林密,胡匪出没无常,令谈者色变。一些具有近代技术的工匠都不愿来吉林,或来一两月即托病而归,诸多掣肘[8]7。几经周折后,吴大澂才请得道员宋春鳌并任命其为总办,该道员曾在天津机器局、江南制造总局工作多年,对机器制造有一定的研究。至于技术人员则采取了高级差和工种差的现代工资制度。如1898年,机器局总办月支薪水银100两,会办60两,委员20至50两,司事10至20两,书识7两,总匠目日支工食银l两5钱余,工匠匠徒等日支银1钱5、6分至1两有余[9]37-42。由于工资待遇高,接受应聘者多,大部分工匠是从关内招聘,“来厂以前都已经有了实际的经验”;工种多样,有“匠目、工匠、小徒各夫等”[10]8,所以很快就组建了一批有一定水平的技术人员队伍。

但与内地一样,吉林机器局的筹办面临着经费支绌,许多应办事项难以按计划实施等严峻问题。机器局虽属官办,资金主要由国家拨付,奏定常年经费为白银10万两,但一建厂就耗资24万两。在这种情况下,吴大澂除向政府请求拨款外,还自筹经费扩大生产。如1896年机器局附设造币厂,第一年盈余3.7万两,第三年盈余达到19万两。除此之外,还负责三省军械修配,并生产所需枪械。同时还负责一些民用厂家的配件和维修事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器局的经费问题。材料的运输也是机器局需要考虑的问题。吉林地处边陲,道路交通状况极端恶劣,在这种情况下,机器局采取价格相对便宜的水运方式运输。设备、材料多由上海用船运至营口,在营口设置转运局,然后利用东北冬季结冰之际,雇车陆运至吉林。当时东北冬季风雪严寒,运输队伍需日行数十里,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在人员和材料筹办完备的基础上,1882年3月吉林机器局破土动工。经过一年半土木建筑和设备安装,到1883年9月基本完成,10月2日开始投入生产。机器局自成长方形院落,中部为厂房,西部为公务房,东部是表正书院,大小房屋共227间。“厂房分正、东、西三部分,各20间。另设汽炉房、烘铜炉房、库房、画图房等。还有烟筒三座,其中最大者高达8丈8尺。厂内装有车床、刨床、钻床、汽锤、铸铁炉等大小设备88种,165件”[11]50-55。并安装了从美、德等国进口的机器设备,这些机械设备在当时都是一流的。机器局投产后,产品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又在对面建立一个火药厂,1886年冬建成投产。1884年,又设乐亭行营制造分局。先期主要生产火药、铜帽、铅丸以及制造抬枪、骑铳、子弹、开花弹、水雷等;后期生产二人抬机枪、来福枪和25吨汽艇、炮车等,逐步发展到制造现代轻武器。机器局的生产技术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这可以从机器局奖励各局员工工匠的一则档案中反映出来,原文如下:“吉林机器制造局自光绪八年设立以来,其劳动不可谓不大,年限已有五年,在局各员并工匠朝夕从事危险异常,所制精良,深裨要用”[12]。1886年英国传教士哲姆士在参观机器局设备后,不禁称赞说:“都由中国人装配管理,没有任何外国人协助,”这足令那些自以为是的欧洲人感到惊奇![13]92

但吉林机器局只是一家官办军事工厂,其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没有盈亏核算,管理方式也十分落后。1900年俄国入侵吉林市后,第二天就捣毁了机器局,将枪炮子弹等尽弃江中,使机器局毁于一旦。1905年改建为吉林造币局,设吉林省立师范学校。

吉林机器局虽然仅存在了18年,但它的兴办在加强东北边防武器装备,防御沙俄入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正是它的出现,表明机器大工业在吉林市的产生,吉林市传统生产方式开始改变,由此走上城市近代化发展道路。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加强了东北边防武器装备,防御沙俄的入侵。1881年,清政府基于吉林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及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将机器局厂址选定在吉林市。随着吉林机器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军工产品除供吉林靖边军和黑龙江镇边军使用外,并在“无碍于筹边”的原则下,供应吉林“吉字营”、黑龙江“齐字营”地方练军军火。这不仅扭转了东北军火需求由津局供应的局面,而且充实了东北边防各军的实力,在抵御沙俄入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00年俄军入侵东北时,黑龙江“镇边军”和吉林“靖边军”联合义和团民,进行了英勇抵抗,阻击了敌军。在战斗中,吉林机器局所生产的军火均堪实用,发挥了很大效力,虽未抵挡住沙俄的入侵,但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沙俄侵略的嚣张气焰。吉林将军长顺在奏折中提到1901年俄军抢掠机器局事时说:“追上年八月停战后,俄兵到省,占踞机器局,先将所存银元银条肆行枪散,又将洋火药枪炮籽毋悉行炸毁,并将机器悉行运去,所有文卷,亦俱烧毁无存。”由此可见,吉林机器局在加强东北边防和抵御沙俄侵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机器生产的出现开始改变吉林市传统的生产方式,标志近代工业在吉林市的诞生。吉林市传统手工业主要是围绕着粮食加工业和航运业而展开的。吉林地区粮食丰富,又得松花江航运之便利,自清初就是松花江上游地区的粮食集散地,随着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和松花江航运运输能力的日益扩大,出现了一批为粮食加工和松花江航运服务的手工业,如金属业、木器业、造纸业、建材业、染织业、粮食加工业、陶瓷业、铁业、靴帽制造业、毛皮加工业等等。以烧锅业(酿酒业)为例,由于吉林地区盛产高粱和大麦,因此以粮食为原料的烧锅业发展很快。如吉林市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有烧锅54家;道光二十七年(1847)吉、长二厅有烧锅70家,其中吉林厅40家,长春厅30家;加上宁古塔、伯都讷共有烧锅百余家,但以吉林市为主,仅道光二十七年(1847)吉林市就有烧锅40座。但烧锅业大多为手工业生产,产品主要满足吉林市及其周边地区。而使用大机器生产的吉林机器局的出现,表明吉林市开始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近代工业开始在吉林市诞生。

第三,培养出一批专业人员,为吉林市城市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机器局的创建,使得吉林市诞生了第一代近代工人。尽管人数不多,但机器局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却为后来近代工业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力量。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吉林市第一个火磨公司就是由吉林机器局工匠周逢春等人创建的。另外,吉林机器局附设的表正书院,为东北培养出最早的一批技术人员。为培养专门的科技人才,吴大澂在机器局内创建表正书院,主要开设算法、机器制造和测量诸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吴大澂聘请了精通数理的五品候补知县丁乃文任总教习,廖嘉绶任分教习,从满汉族学生中选送30名进表正书院学习技术[14]59。这是洋务运动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东北的具体实践,也是为使用机器培养技术人才。同时,由于近代工人的产生,吉林市城市居民的构成发生改变。据记载,1884年机器局及所属单位有工人389人,总办以下的管理人员32人,总计421人。1891年增至520多人。1898年全局有工人(含火药、转运)782人,总办以下管理人员40人,计822人,比建厂初期增加一倍[15]288。据统计,嘉庆十七年(1812)吉林市城市人口为38000人,主要由商户、船户、兵丁、官员等组成。与之相比,80余年后,开始在近代官办企业中出现工人群体,尽管工人人数不多,却表明近代工人已成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在改变着吉林市城市居民的构成。

第四,揭开了吉林市东部城区跳跃式发展序幕,东西部城区形成。任何城市形态的演变,都将伴随着空间差异进行。在吉林市近代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城市空间的增长首先是以蔓延式向外拓展,即以古城为中心向东西两端拓展,并表现出沿江的轴向扩张态势。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发展起来的是西部城区。而此间东厢城区还是一片平坦的农耕地,分布有昌邑屯、八家子屯、钱家屯、巴虎屯等自然村落。1881年吉林机器局选址于吉林东部城区,等于吉林市古城外另建一个新城。这种近似于“飞地”式用地扩展,使近代吉林市城市空间出现第一次“跳跃式”发展,由此拉开了吉林市东部城区发展的序幕,吉林市古城形态也随之向东拓展。随着机器局往来人员及货物运输的加快,机器局与旧城之间的地带也逐渐扩展为城区。同时,通往各城门的道路在地方政府的主持下,进行了拓宽,并在城门口附近留设了一些小型广场,以便车辆的流通。经过拓宽后的吉林市区用地为9.8平方公里,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空间进一步向外扩大,城市内部格局也由原来的功能区域交叉型向功能区域分化型转变”[16],形成了独立性较强的居住区、商业区、官衙区、工业区以及宗教区,这些功能区域的分化体现了城市近代化进程。

[注 释]

①栾学钢:《吴大澂与吉林机器局》,《中国科技史料》1996年第3期;刘学军,黄海泉:《吉林机器局的创办及其历史作用》,《北方论丛》1995年第2期;彭传杰:《吉林机器局创建的背景》,《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马国宴,张本政:《东部第一个近代军火工厂——吉林机器局》,《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等。

[1][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卷下[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771.

[2]清初吉林水运述略[M]∥刁书仁.明清东北史研究论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242.

[3]马国晏.张本政.东北第一个近代军火工厂——吉林机器局[J].社会科学战线,1981(1).

[4]柏林.吴大澂与吉林防务[J].江城史志,1988(4).

[5]吴大澂等奏为宋春鳌等人创设机器厂请奖折[M]∥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长春:吉林省档案馆,1981:204.

[6]宁姓珲等处督办吴大澂等奏边务紧要请拨款建机厂炮台折[M]∥吉林省档案馆.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上,长春:吉林省档案馆,1984:2.

[7]吉林市昌邑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吉林市昌邑区方志:上[M].1991.

[8]吴大澂等奏宋春鳌来机厂任职折[M]∥吉林省档案馆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上,1984:7.

[9]吉林机器制造局人员薪水工食银两及起支停止日期清册[M]∥吉林省档案馆,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上,1984:37-42.

[10]吉林机器局呈各厂工匠小徒暨硪夫长夫等数目并工食银两清折[M]∥吉林省档案馆.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上,1984:8.

[11]吉林机器制造局所造局房机厂等清折[M]∥吉林省档案馆.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上,1984:50—55.

[12]为吉林机器局各员工匠勤奋办公届满五年照章择优保奖事奏稿[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J001—18—3185,001—2610.

[13]张立明,游孚生.吉林铸币[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6:92.

[14]孟东风.吉林近代史稿[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59.

[15]林明棠.吉林市发展史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288.

[16]李大伟.吉林市近现代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On the Founding of Jilin Machine Bureau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Its Role in Urbanization of Jilin City

TONGYin-xia
(College ofHistory,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

Jilin City is one of the earliest urbanized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founding of Jilin Machine Bureau has greatly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of Jilin City.Based on documents and newspapers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cle conducts a deep survey of the process of founding Jilin Machine Bureau and analyzes its effect on urbanization ofJilin City.

Jilin Machine Bureau;citymodernization;Jilin City

K257

A

1008-178X(2012)01-0054-05

2011-10-12

佟银霞(1976-),女,吉林梅河口人,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讲师,博士,从事东北近现代城市史研究。

猜你喜欢

吉林市吉林机器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机器狗
机器狗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卷
吉林市粮食局 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未来机器城
吉林出版集团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产品销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