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08-15张晓旭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滁州通识设置

张晓旭

(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晓旭

(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通识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阐述了通识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是指把接受教育的学生当做一个具备主体性和完整性的单一对象而进行素质化的教育,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目标为: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相关方面的素养,使其知识建构更为合理;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加以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通识教育的主要实施渠道就是进行课程教育,因此科学合理地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设置,可以有效地改善高校通识教育工作,使人才培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一、高效通识教育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中文化冲突、价值混乱及生态恶化等问题的出现,大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及困惑,因此在大学中进行通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随意增减,也不能存在表面附带及教育装饰的现象,它必须作为大学教育的灵魂而存在。因此,高校必须有效开展通识教育,进行相关课程设计,达到合理教学。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自由选择空间小

通识教育的宗旨在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具体兴趣对通识科目进行选择,以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学生必须拥有一个相对自由的选择空间,而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难以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其选择权限还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学科领域的划分不科学

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中通常包含公民道德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计算机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大学生对上述领域的知识进行积累,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所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范围还相对较窄,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虽然公民道德教育、计算机教育和语言教育等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其他学科的教育还存在不足。艺术类、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安排量还十分缺乏,课程门类单一的现象严重;历史和文学方面更是遭到极大的限制。即使某些相课程受到了重视,但其在课程安排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计算机类及语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应试教育的嫌疑,甚至沦为为其他等级考试做准备的工具性课程;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又过于僵化,缺乏吸引力、灵活性及实践价值,多为缺乏实际内涵的盲目说教,这与通识教育的实际目标相背离,其教学效果受到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世界各国的高校在发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多采用以下课程模式,如自由必修制、分布必修制、名著课程、核心课程。各种模式都有预期相适应的哲学根基。自由必修制是在进步主义哲学的推动下产生的,该模式认为:教育必须对个人的生活变化及经验进行关注,充分赋予学生对其自主选择的权力。分布必修制可以对自由必修制的不足加以校正,减少学生自由选择中存在的不足;它对学生必修课的领域进行了规定,同时对学生必要的修读门数也进行了明确规定。在永恒主义哲学下产生的名著课程,认为虽然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但存在着一套不会发生改变的核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核心课程着重对学生的现代生活技能进行培养,通常情况下可以将人类发展文明进行几个层次的划分,明确要求学生必须选这类课程。而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及杂乱无章的现象,多数高校都没有具体的标准对其进行明确划分。同时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通常是“因师设课”,缺乏宏观方面的控制及科学理论的指导,使通识课程的设置极为不科学。

三、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进行设置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设置模式要合理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中,通识教育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一般包括以下类型:核心课程模式、分布必修型、自由选修型及名著课程型。第一,核心课程型,其对必修领域进行了明确规定,打破了按学科进行设课的传统模式,强调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比较注重道德、艺术、文化方面的培养,对教学质量及教学设施要求较高。只有水平较高的大学才有相关的实施条件,如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及复旦大学等。第二,分布必修型,该种模式对课程的数量及必修范围都有明文规定,课程多为一些入门性课程,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模式对学校的实施条件并无较高要求,是目前运用较多的一种模式。第三,自由选修型,该种模式对高校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对课程进行自由选择。但此种模式对高校学生有极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自觉性方面。目前我国的高校还未实行,西方发达国家也极少采用。第四,名著课程型,该模式只有西方个别高校加以运用,其实施目的是实现自由教育,课程多对各领域中的名著加以选用,主要为讨论课程。我国的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上述模式加以创新,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某些方向性的错误,又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有助于本校教学特色的形成。

(二)其课程体系的建立要科学

在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进行设置时,不能任意地组合及建立,它必须能够体现出各学科之间的互通性及关联性,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目前我国高校在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进行设置时,还缺乏全局性及整体性理论的指导,随意设置的现象还很严重。教师通常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相关思维模式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讲授知识而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也存在对课程不重视的现象,多数学生认为这是对专业课的补充,还有某些学生对其进行选择只是为了追求学分,甚至有学生不将其视为一门课程。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时,必须对以下方面加以考虑:首先,在课程体系中实现内部优化,密切保持各门学科之间的内部联系,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及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其次,将专业教育同通识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多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时间安排、教师资源、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着你多我少、彼增我减的制约关系。但实际上,通识教育可以与专业教育做到有机结合,既能满足专业教育的要求,又可以达到通识教育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赋予专业教育新的发展内涵,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将隐性课程同显性课程加以结合,保证教育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三)加强师资和教材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性环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思想,熟悉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知识及教学科研水平。同时,还需加强教材建设。在高校要进行教学基础建设就必须注重教材建设,通识课程教材的质量必须要有保证;教学内容要不断进行更新,紧跟世界先进教学水平。

[1]高建国,宋才琼,张俊峰.西南联大课程设置中的通识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

[2]眭依凡.以素质教育撬动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3]刘楚佳,王卫东.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优化探讨——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book=33,ebook=33

G642.3

A

1008-178X(2012)07-0126-02

2012-03-27

滁州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0jyz015)。

张晓旭(1966-),男,安徽滁州人,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心理教育及管理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滁州通识设置
《滁州西涧》(草书)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