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夜莺与玫瑰》两种译本评析

2012-08-15时宗玮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夜莺巴金林徽因

时宗玮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 300387)

目的论视角下《夜莺与玫瑰》两种译本评析

时宗玮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 300387)

借助翻译目的论的分析视角,比较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的两个中文译本。从翻译活动发起人、目的语文本接收者(目标读者)及译者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在不同翻译目的的指导下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且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在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译文的风格特点,同时指出不同翻译目的下的译文不能够进行平行对比,没有优劣之分。

翻译目的;《夜莺与玫瑰》;林徽因;巴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由威米尔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语的人类活动,并将这种人类活动定义为“在特定文化环境下发生的一种有意图的、有目的的行为”[1]。威米尔将他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将之称为翻译目的论。在目的论框架下的翻译过程中,决定翻译行为以及翻译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目标读者,翻译是“在特定的目标、特定的读者和特定的环境下生成的文本”。[2]德国翻译学家诺德发展了翻译目的论,提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行为。关于翻译目的论的研究论述已经有很多,本文尝试在目的论理论框架下,从参与到翻译过程的主要身份——发起人、目标读者及译者出发,并结合实例,探讨林徽因和巴金在翻译《夜莺与玫瑰》过程中翻译策略选取上的不同。

一、翻译发起人

林徽因于1923年翻译了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译为《夜莺与玫瑰》。林的这次翻译与她后来的丈夫梁思成有着直接的关联。根据曼塔利的说法,发起人是使翻译活动开始进行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发起人使翻译活动有了明确的目的,并且译文也是在该目的指导下产生的。[1]梁因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受伤,未得到及时治疗而造成腿部残疾。林怕梁因身体残疾而自惭形秽,便决定将王尔德称作“比生命更可贵的爱情”的童话《夜莺与玫瑰》译成中文以明心志。从某种程度上讲,梁无形中成为了林此次翻译活动的“发起人”。

林徽因翻译《夜莺与玫瑰》20多年之后,巴金也翻译了王尔德的一些童话代表作,其中就有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巴金将其译为《夜莺与蔷薇》。根据巴金《快乐王子集》后记中所写,这些作品的翻译始于1942年,但是时断时续,直到1946年初才又“在重庆继续这个中断了已久的王尔德童话的翻译工作,……它们中间贯穿着一种微妙的哲学,一种对社会的控诉,一种为着无产者的呼吁……”巴金的翻译面向人民大众,主要为青少年儿童这一读者群,译文要求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他也成为了翻译活动中的“发起人”,发起人与译者的身份产生了重叠,译者在特定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翻译活动,并且译文读者对象明确。[1]

由此可以看出,发起人不同,翻译活动的出发点或目的就不同;同时,目标读者也由此而不同,进而影响了翻译活动的过程及走向。

二、目标读者

由于目标读者并不是儿童,林徽因的翻译并未遵从儿童文学翻译目的的要求。虽然她的《夜莺与玫瑰》后来刊登在1923年12月1日的《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上,但仍如上文所及,该文最初为林徽因翻译给梁思成来表明爱情的作品,可以说是林写给梁的情书。在林徽因看来,“爱情”是这篇作品的主题。梁思成既是林徽因翻译活动的发起人,也是第一目标读者。而巴金所译的《夜莺与蔷薇》是面向普通大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翻译的作品,译文有着教育大众、娱乐儿童的目的。在该目的指导下,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该读者群的理解能力和欣赏需求,尽量减少译文的文学性色彩,采用相应的翻译方式和策略。

三、译者

按照诺德所说,目标读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主要决定因素,翻译方法和策略受到该目的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译者虽在翻译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翻译活动,其也享有一定的自主性。当接到翻译任务时,译者首先明确翻译要求,并对当时文化、社会环境和翻译可行性进行分析,在必要时与发起人进行协商,保证译者对翻译任务时长、翻译策略选择等要求负责,并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选择性的、甚至必要的改变。[3]译者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艺术审美倾向对其翻译作品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下面将结合实例,对林徽因和巴金的译本进行分析。

首先是题目的翻译。林徽因将原文题目中的rose译为“玫瑰”。众所周知,玫瑰是爱情的象征。林采用玫瑰一词,突出了爱情的主题,她自己则犹如夜莺一般,为爱情付出一切。而巴金采用了rose另外一个解释——蔷薇。少了爱情这一文化象征,《夜莺与蔷薇》大大淡化了《夜莺与玫瑰》带给读者的主题局限。不熟悉故事情节的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读者可以抛弃先入为主的观念,多角度地理解故事的主题。

第二,译者风格。林徽因翻译《夜莺与玫瑰》时,白话文写作刚刚兴起,讲究文采的写作习惯仍未消除。如下例:

原文为:…for Love is wiser than Philosophy,though he is wise,and mightier than Power,though he is mighty.

林译:……因为哲理虽智,爱比她更慧,权力虽雄,爱比她更伟。

巴译:……因为不管哲学是怎样的聪明,爱情却比她更聪明,不管权力是怎样的伟大,爱情却比他更伟大。

在上述例子的排比句中,林徽因将wise和mighty分别译为“智慧”和“雄伟”,并且将两个词拆开,分别放在前后半句中,两句中的前半句均形成四字格结构,译文对仗工整,具有散文化的美感。相比之下,巴金的译文多出18个字,但基本还原了原文的句式结构,语言通俗、质朴。

四、结论

林徽因和巴金对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的翻译中,在题目的翻译、译文增减、四字格的运用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从整体的主题、风格来看,林徽因对故事的解读集中在“爱情”这一主题上,翻译活动的目的集中于对心中爱人表明心迹,她的文字优美,风格浪漫,整个译文整体看来就像是一篇散文化的情诗。而巴金的翻译活动的目的则体现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这一特定的读者群体提供寓教于乐、积极向上的读物,译文简洁易懂,风格质朴,并借此希望起到改良社会的作用。在分析一篇译文时,不能简单地把两篇译文放在一起进行孰优孰劣的比较,因为译文的主题特点、文字选用、语言风格,在不同的翻译目的的指导下,会呈现全然不同的翻译结果。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1,20.

[2]Vermeer,Hans J.What does it mean totranslate?[J].Indian Journal ofApplied Linguistics,1987,13(2):25-33.

[3]Vermeer,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G]//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Ed.Lawrence Venuti.2nd ed.NewYork,London:L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2004:229-230.

book=186,ebook=186

H315.9

A

1008-178X(2012)07-0053-02

2012-04-12

时宗玮(1986-),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夜莺巴金林徽因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夜莺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一生
小巴金“认错”
夜莺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