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
2012-08-15徐侥
徐 侥
(天津理工大学学生处,天津 30038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
徐 侥
(天津理工大学学生处,天津 300384)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不诚信的行为。本文探究了大学生不诚信就业的现象,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方法和途径。
大学生;诚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党中央(2004)16号文件曾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来引导大学生遵守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就业诚信教育是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但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逐年递增,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剧,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凸显出诚信意识淡薄、诚信行为缺失的现象,不仅有悖于公民的基本道德,而且有损个人的形象和学校的声誉。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也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一、大学生就业中不诚信就业的现象
1.自荐材料造假
在一项毕业生就业诚信的调查中问到,求职过程中是否考虑过给自己的自荐材料填充虚假信息?65.4%的学生选择了曾考虑过。由此可见,毕业生对自荐材料的注水行为越发严重。原因在于用人单位在选拨毕业生时,首先接触的是毕业生的个人简历和推荐表,根据递交上来的材料来筛选出进入笔试面试的学生。毕业生正是看中这一点,对自己的自荐材料造假。夸大其词个人参加的社团活动,编造虚假的社会实践经历,给自己安置些莫虚有的干部头衔,更有甚者,涂改专业成绩、虚构个人荣誉证书和造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成绩单,以图谋取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青睐。
2.笔试弄虚作假
用人单位在学校开校园宣讲会,往往在初选简历后,让一部分同学留下参加单位的笔试。由于参加人数众多,笔试的场地有限,随同的工作人员较少,笔试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大家的诚信和自觉程度。但有些同学为了获得面试的机会,考试过程中交头接耳、参考他人答案、对试题进行分工合作、英语测试借助电子词典、给同学发短信寻求帮助,更有甚者找成绩较好的同学替自己考试,以求得蒙骗过关,进入下一个环节。
3.体检考察造假
用人单位在笔试面试后,对拟录取的学生进行体检考察。有的岗位对毕业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一定的特殊要求。一些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但是为了能够获取就业机会,有的在医院检查过程中,找人代替自己;有的托关系走后门,找熟人替自己开无病史证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隐瞒身体疾患,在体检中作假,没有诚信意识。
4.恶意违反三方协议
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多手准备”,为了“保底”起见,遇到同意录用自己的单位就急于签约,不认真考虑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等求职过程中遇到更好的,就以各种理由和谎言骗取先前的用人单位和自己解约,或者是不通知用人单位就单方面违约,打乱了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有的为了骗取新的三方就业协议,对学校就业中心的老师谎称协议书丢失;还有的是在择业与升学、求职与出国之间徘徊不定,等拿到录取通知书或出国护照时便毅然毁约,全然不顾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声誉[1]。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诚信缺失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不少社会问题,比如社会诚信问题。为了获取利润,一些不法商家出现了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拖欠工资等不良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诚信建设。还有部分用人单位为了扩大招聘而进行虚假宣传,或不履行合同条款和义务,私自拖延学生的试用期,甚至利用实习期盲点来剥削学生应有的利益,造成了信任危机。这些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给大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效仿不良现象,走向不诚信就业。
2.自身诚信意识不高
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剧,有的高校毕业生为了尽快获取就业机会,对个人材料弄虚作假,企图蒙骗过关。可以说,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没有严格要求自己,认为考试作弊、浮夸个人自荐材料、作假成绩单是很正常的行为,是当今社会的求职需要,如果别人都这样,自己没做必然会“吃亏”。没有道德感,缺乏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对用人单位不忠诚,缺乏社会责任感,条件稍有不满,就私自违约、跳槽,没有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欠缺
当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凸显的诚信问题,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欠缺。很多高校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对毕业生诚信教育的渗透。单纯地进行就业方法指导、形势政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讲解,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的学校开展了大学生诚信教育,但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教条,毕业生对这类教育活动缺少兴趣和参与度,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达到教育目的。况且,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当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和渗透,不能等到学生找工作时再引以为重,错失对大学生的教育时机。
三、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途径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道德品质的基石,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把诚信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创新方法、拓宽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从而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
1.加强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教育
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危机、虚假行为,绝大多数是由不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造成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前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勇于到中小型企业就业和面向基层建功立业。不要过分追求一线城市、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等“面子”单位,不再过于关注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避免为了达到个人利益和目的、满足虚荣心需要而造假自荐材料的行为。同时,正确的就业观念会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不再好高骛远。
2.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个人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和认识,并加以努力,就不会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底气,采取不诚信的就业手段。所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保障。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其放在就业指导工作的首位。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举办名师讲座、教育培训的方式,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邀请毕业的师兄师姐回母校现身教育和指导,会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形象、更具说服力。帮助他们树立职业志向,培养兴趣爱好,设定职业生涯路线,制定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提升就业竞争力,认清就业形势,对自己的就业发展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就业。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有效途径。把大学生诚信教育寓于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做到理论教育和社团活动相结合,创新思路与方法。开展“诚信就业活动月”系列教育活动,宣传诚信教育。举办以“诚信就业”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例如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和征文活动等。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学生的就业动态和诚信意识,针对不同的诚信问题,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召开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参加的诚信就业座谈会,披露历年来就业过程中凸显的不诚信行为,给予批评指正,展开深入研讨。同时,举行以“诚信就业”为口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毕业生到就业基地参观、实习和锻炼,培养他们诚实守信、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可以广泛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标语和学生宿舍宣传栏等阵地来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大学生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充分营造一个有利于诚信教育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各种诚信教育活动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充分起到表率作用。
4.建立健全诚信监督和管理体制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疏忽和遗漏,会让部分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有机可乘。如果建立健全诚信监督和管理体制,会有效打击不诚信行为,促进毕业生诚信就业。要加强毕业生信用建设,如毕业生求职时,要求签写就业信誉承诺书,发放就业信用卡;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以得到良好的诚信记录。学生毕业时,这个档案随着人事档案一并调入用人单位,使每个学生的诚信记录一直延伸到社会[3]。另外,要加强毕业生的诚信管理,严格检查毕业生的就业推荐表,学院辅导员要对此认真负责,对于伪造行为给予严肃批评,不予推荐。为了防止毕业生谎称就业协议书丢失而骗取新的三方就业协议、签订新的就业单位的行为,丢失就业协议书的同学要签署丢失声明,并登报挂失作废。
5.建立诚信就业激励和推荐政策
为了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诚信教育,提高毕业生的诚信意识,校就业指导中心和用人单位联手,对在日常诚信档案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就业推荐,拓宽他们的就业机会。相反的,在就业过程中,对于弄虚作假自荐材料和成绩单的同学,一旦发现,给予记载和通报,让毕业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不再通过虚假行为来获取就业机会。另外,对于随意解约,换取新三方就业协议的行为,我校就业指导中心采取每位毕业生就业协议号终身制的制度,即每个人的三方就业协议号是唯一的。当毕业生与原单位解约后,领取新的三方就业协议时,会将新三方就业协议的协议号划去,填上原来三方就业协议的协议号。这样一来,用人单位就知道学生有过违约的行为,也将对其今后的就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进而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签约行为,从而减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草率签约、随意违约的现象。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民族的灵魂。大学生诚信就业对于社会诚信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鞭策,保证每一名大学生都诚信就业。
[1]李琳,安涛,高强,等.关于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92
[2]杨毅.大学生诚信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农业教育,2008(1):57-58
[3]黄莘,董伟.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诚信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15
G41
A
1008-178X(2012) 02-0117-03
2011-10-19
徐 侥(1983-),女,吉林蛟河人,天津理工大学学生处教师,硕士,从事大学生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