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之墙下的沉思者
——读犁痕诗集《城市的困惑》

2012-08-15亓相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诗集诗人诗歌

亓相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

城市之墙下的沉思者
——读犁痕诗集《城市的困惑》

亓相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

城市已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角,对于城市的深刻思考造就着新的城市诗人。犁痕,这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诗人,义无反顾地踏进了城市诗歌的领地,同于坚、李元胜、杨晓茅等人一起,记录着发自城市内心深处的声音。借助《城市的困惑》,诗人在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同时,传达着对城市中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思考。如何走出城市的精神淡漠,找到心灵的归宿,是诗人不断寻找的答案。

城市;城市诗人;思考;《城市的困惑》;犁痕

培根说过:“人们历来认为,诗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因为它能振奋起人的精神。”在这个钢筋水泥迅速占领土地的时代,面对面具化、演艺化的大众式的狂欢,却难以找到能收容这种“细小而柔弱”事物的地方。早在1926年,鲁迅于《<十二个>后记》中就曾说过:“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没有都会诗人。”

长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农耕社会,加上“静穆”、“空灵”、“飘逸”等诗学观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诗人更多地偏向了折柳送别、踏雪寻梅、登高怀乡,追求“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却独独怠慢了关于城市的诗章。徐志摩长住京沪,留恋《再别康桥》、《月下雷峰影片》;冰心在北京读大学,书写《繁星》、《春水》;冯雪峰、汪静之在杭州上学,却一心蘸着西湖水,记下湖畔的思绪……

但须知,城市已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角,对于城市的深刻思考也在造就着新的城市诗人。犁痕,这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诗人,义无反顾地踏进了城市诗歌的领地,同于坚、李元胜、杨晓茅等人一起,记录着发自城市内心深处的声音。

一、在都市的重压下,诗人的困惑与逃离

作者犁痕,生于乡村,长于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诗,在《诗刊》、《诗林》、《大诗人》、《青年文学家》、《地火》、《岁月》、《文艺报》等各大报刊发表了众多诗篇,并多次获得全国诗赛大奖。生活在城市中的诗人犁痕,将诗视为同灵魂对话的工具。借助这本《城市的困惑》,诗人在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同时,传达着对城市中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居住在城市的困惑》中,诗人写道:“项链貂皮汽车住房/朋友荣誉尊严利益/高耸的楼群/让我无法沐浴成长的阳光/远离庄稼和土地/我感觉已无法喘息。”诗中运用汽车、住房等物质享受,与朋友、荣耀等精神上的追求形成对比,在城市楼宇间的夹缝中发出无助的呐喊。

诗人“不能预知未来的命运/为了保全自己/始终对所有人小心翼翼”,面对城市中的种种严酷,“越来越不知所措”,不知道“还要忍受多久”(《居住在城市的困惑》)。诗歌的字里行间充满诗人对现代人的焦虑,对城市生活的不安与慌乱、恐惧与声嘶力竭。

借用电影《观音山》中的一句台词:“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在城市的躁动之中,最初的梦想扭曲变形,自己的本心丢失在物质的横流中。犁痕的诗歌却在追寻与拷问内心,好让自己离她更近。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像诗中写的一样:年轻时经过高考之后,走出小世界。“一步步走进都市的风景/新潮的意识和时髦的观念/追赶着一直并不坚定的人们”(《散文<梦中梦>读后感》)。各种新奇和诱惑接踵而至,不曾近距离触摸的城市,此刻翻腾着窜动的神经。于是想摆脱那个土鳖的自己,重新塑造一个品位高雅的人。“而你从此便失去了自己”(《散文<梦中梦>读后感》),失去了安静的心。

失去了自我的诗人,开始了关于逃离的思考。于是像《逃离城市》中写的一样:在“巨幅的广告”下嗅着“遍地生长着某种欲望/和一种金属腐臭的气味”。在诗人的眼中,大声的电子音乐与彻夜流动的灯光与我们并无关系,欲望的生长令内心更加空虚。只有当“看见绿草和野花”的时候,才会感到亲切与踏实,才有可能找到曾经破土而出、坚韧的自己。

但是,诗人始终是城市中的一员,离开城市的束缚难以独自生存。正如《孤独的候机大厅》中写到的“不知今夜飞向/何方”。纷纷往往的人各自有各自的方向,城市的高大与嘈杂嘲笑着个体的渺小与孤独,诗人只得紧缩在自己的世界,不能自主,无可奈何。

二、在回忆童年与生命的片段中,找寻心灵归宿

既然肉体上难以逃离,那么诗人就选择了精神上的摆脱。借助回忆童年时光与日常生活片段,来慰藉早已疲惫不堪的心灵。

因为诗人从乡村中来,所以童年时光也就牵连着乡村生活。而这种天真自然的生活状态,在与成年、城市的纷乱嘈杂间筑起了一道高墙。在诗人眼中返回童年就是返回乡村,返回本真的性情,能够远离城市的虚伪。这一思想恰与中国古代文人“放弃仕途,归隐田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虚伪中追寻精神的栖息地。

在《人毕竟大了》中,作者流露着对于本真世界的向往:“找一把失去钥匙的锁/把自己锁在动画片里吧/深色底幕上会有几个萤火虫/像眼睛一样闪亮”。诗人的这种逃离,就像是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最简单的动画片里。虽然像眼睛一样闪亮的萤火虫难以到达,但已经能为心灵获取片刻的安宁。

在《怀念童年的春天》中,作者追忆着儿时的快乐:“春的白昼/依然会随着季节的迁徙变长/野花依然遍地芬芳/柳叶依然翠绿修长”。追忆是因为童年已经远去,是因为童年比现在美好,是因为那样的日子再也不会重来,成人之间不再会像童年那般友好。尽管可以对酒当歌,但清醒之后依旧陌生。因为“现在的春天/已不再是童年的春天”。这种对于现实的无奈,对于人际间真诚的缅怀,迫使诗人不得不在回忆中释放胸中苦闷。

当这种苦恼被童年美好冲淡时,对于未来的乐观与向往又重新回到了诗人心中。“走出房间勇往直前吧/不要带雨伞/晴转多云/并不意味着有雨”(《晴转多云》)。在诗人眼里,眼前的烦恼不过是提前透支忧愁,假想的各种困难或许是杞人忧天,只是自己挡住了道路。于是诗人在梦呓中“走出了夜的迷茫/彤红的太阳/在我心头点燃了一个清新的/黎明……”。

在充满便利、机会与精彩的城市中,面对生活的扭曲变形、物欲横流与人心冷漠,如何走出城市的精神淡漠,找到心灵的归宿,或许就是诗人不断寻找的答案。

三、从黑夜走向黎明,感悟幸福生活

在诗集最后一部分“穿越时间的花朵”中,诗人或多或少地给出了一些答案。这部分的诗主要集中了对自然的描写和对爱情的感悟。在诗人心中,总有一些东西是可以穿越时间给人内心以抚慰,成为美丽而永恒的存在。

《兰·萍》这首诗,写的是兰、萍两种植物的精神特质:“着一身修长的青衣/亭亭玉立在史书之中……不能再陪你闻鸡习武/无法再伴你悬梁夜读……左手舞剑右手挥笔苍天在上/你的容颜永远珍藏在我冷寂的心中”。对兰、萍的描写中流露出了侠客精神和江湖气息,浓郁的书卷气息在整个诗集中显得格外不同。

诗集中,淡淡的爱情诗更是显得温婉悠长、余味无穷。“秋霜染红的枫叶/在空中独自飘零/我不愿打扰你的梦境/只是偷偷地编撰着某种情节/折磨自己的心灵”(《苦涩的牺牲》),描写着诗人对意中人深深的情意,看着喜欢的人在水一方,爱恋深深藏在自己心底。不断激荡起朵朵涟漪,却又不敢打扰她的生活,于是远远地凝视。寥寥几笔,将这种想诉说又终究不敢的纠结与折磨,描写得回味无穷。

在《故事》这首诗里,淡淡的爱情静静地开始,没有波澜起伏。整首诗就像初恋般清新甜蜜:“夏日的夕阳/是你红润的脸颊/城市之夜/是你含情的目光/默默地/讲述一个柔情的故事”。说不出的情感拴住了两个人,于是失去了自由,但二人却又都欣喜地沉浸在这种失去自由的状态中,不能自拔。小诗、羞涩的信、微微移动的眼角与嘴角,都是爱情的味道。故事就这样静静地开始着,一起期待着未知的结局。

而《等你的信》更是把等信的焦急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等你的信等了很久/在收到你的信之前/所有的时间里我都在等你的信……”。所有的时间都是在等那封信,为了平复焦急的心情,只得找其他一些事情来分散精力。可是不论如何分散精力,那个念头仍旧挥之不去。于是所有的精力都被这封信环绕,等待的煎熬也是甜蜜。在漫长的顾盼中,信终于来了,而这封信也像清晨的太阳,给“我”的世界带来了温暖灿烂的阳光。

或许,这就是诗人给出的答案:细细体味身边的情谊,用心感受生命的张力,或许才能在严酷的城市中收获生活的幸福。

四、结语

整本诗集描述了一位思考者带着童年的天真走进城市,随之内心充满了城市的困惑。挣扎之后,在童年回忆、自然与爱情中找到安慰和超脱。

诗是对自己思想、生活的记录,是过去快乐和痛楚的印记赐予的礼物。“那些与诗歌有关的/日子照亮我的/一生照亮多年以后/在城市的拥挤中/我那颗喘息的/心灵”(《想起诗歌》)。生活原本琐碎,然而诗歌却能让人在迷茫之中找到方向,关注内心和灵魂,不在杂乱的生活中迷失自己。就像《在色块凝住之前》里的所言:“写一本关于你的我的书/读者就是这个世界。”

其实在《城市的困惑》这本诗集中还有许多笔者很喜欢的诗,比如《喜剧短章》,既简练又与众不同。但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全部罗列出来。而且遗憾的是,因为年龄和阅历,笔者对本诗集也仅能浅浅思索。或许,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捧起此书品读,会有另一番感悟。

The Contemplator under the Wall of City——ADiscussion on Lihen’s PoetryAnthologyPerplexityofCity

QI Xiang-yu
(College ofArts,China UniversityofPetroleum,Dongying257061,China)

Cityhas been the protagonist ofpresent world,and the reflection on cityis bringingup newcitypoets.Lihen,who was born in the late 1960s,has entered the field of city poetry bravely.Together with Yu Jian,Li Yuansheng,Yang Xiaomao and other poems,Lihen records the voice of city.By virtue ofPerplexity of City,Lihen conveys his reflection on modern city people’s living states.How to walk out of spirit apathy,and find the end-result of soul,is the answer which the poemseekingcontinuously.

city;citypoets;reflection;PerplexityofCity;Lihen

I206.7

A

1008-178X(2012) 02-00100-03

2011-11-12

亓相玉(1988-),女,河北承德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诗集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集精选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