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文化中基本概念“道”的英译

2012-08-15刘泽林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道家英译庄子

刘泽林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凤阳 233030)

道家文化中基本概念“道”的英译

刘泽林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凤阳 233030)

道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对国人有着深厚的影响力。然而,道家文化所体现的道家思想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有很多概念意义不明,或有多种解释。这种情况下,选择道家文化中的基本概念“道”,以及它的对应词“Nature”,“Way””和“Tao”来探讨译者选择它们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英语读者对它们的理解和接受会产生何种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道家文化;基本概念“道”;汉英翻译

道家文化中有些概念,如“道”、“天”、“气”、“仁”、“义”,是道家思想各流派共同使用的,说明它们是道家文化中最基本的概念。翻译基本概念稍有偏差,在它们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它概念和论述就会出现偏差。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些基本概念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这样一来,译者在翻译中就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出的一系列决定,直接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基于此,本文将着力考察“道”这个概念的英译问题。

一、“道”在道家文化中的涵义

“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但老子和庄子对其内涵作了不同的发挥。老子的“道”偏本体论与宇宙论的意味;庄子则将“道”转化为心灵境界。关于“道”的含义,学术界有多种解说。有的认为“道”是“一种无意识的概念”;有的认为“道”是“宇宙之究竟根本”;还有人认为“道”是“物质力量”和“根本法则”,或者是“主体的纯粹精神”,等等。

本文根据《大宗师》关于“道”的论述,以及刘笑敢对“道”含义的见解[1],对“道”的特性作了归纳。首先,“道”具有绝对性。它是一切事物的条件,而无需其它事物作其条件;其次,“道”具有永恒性。“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与上古而不为老”,说明其无始终、无衰老;再次,“道”具有超越性。“不可受,不可见”,说明它具有超越现实、无法感知的特性。“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说明“道”既超越现实,又普遍存在。最后,“道”具有无目的性。“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道”的英译过程演变

如何英译具有这些特性的“道”呢?理雅各与邬昆如分别在《道家文本》[2]、《庄子与古希腊哲学中的道》[3]中论述了“道”的外译史。笔者在这里综合两位学者的论述,说明“道”的英译情况。

1807年基督教传到中国。1808年,查姆士牧师出版了《老子形上学、政治学、伦理学之观察》一书,提出“道”应译为“理性”。1823年,法国的一位汉学教授在《一位中国哲学家——老子的生活及学说怀述》一书中指出“道”有“理性(Souverain Etre)”、“存在(Raison)”、“道路(Way)”三重意义,因此,只有“逻格斯(Logos)”比较接近“道”的含义。1842年,儒莲(Stanislas Julian)出版了《道德经》的译本,把“道”译为“way”。1957年,谢林在《神话哲学》中写道:“‘道’不是以前人们所翻译的理性,道家学说也不是理性学说,‘道’是门,道家学说即通往‘有’的大门的学说,是关于‘无’的学说,通过‘无’,一切有限的‘无’变成现实‘有’”。

很明显,“道”的抽象而又丰富的含义在早期的译者那里没有得到一致的理解。不同译法代表译者对“道”的不同理解,这些译名造成了明显的偏差,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三、“道”的译名选择及其原因与影响

道家文化中的“道”基本上有三种译法,它们分别是“Nature”,“Way””和“Tao”。

(一)“道”的对应词“Nature”

在西方,巴而福第一个译了《庄子》,并从牛津大学教授哈而威克(Harwick)那里得到启发,把“道”译成了“Nature”。邬昆如认为哈而威克认识到“‘道’是一切的原因,是生命的最终极原理,是一切秩序的原则”。基于此,可以看出哈而威克开始从自然科学角度理解“道”了。巴而福同意哈而威克的见解,他认为“道”的许多意义与“Nature”重合或相通,因此把“道”译成“Nature”。然而Canon Farrar反对这一译名,他认为“Nature”虽然在一些句中合适,但“道”本身并不是这意思。“Nature”在英语中与上帝有着先在的联系,而道家文化中的“道”与上帝并无关系,因此反对“道”译成“Nature”。

根据《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辞典》对“Nature”的解释,以及上文对“道”的特性的归纳,可以说“道”的内涵与“Nature”有些出入,但“道”高于“Nature”。用“Nature”译“道”,虽然有些道理,但把“道”的概念狭窄化了。

(二)“道”的对应词“Way”

《庄子》的第二译者翟理斯开始启用“道”的新译法“way”。在某些情况下,“way”完全可以作为“道”的对应词。《新约·使徒行转》英译修订版中就将该词译成“way”,并将“W”大写。国内学者姚小平在其论文中也举了类似的例子。汉学家艾伦从另一角度解释了“道”与“Way”相通之处,她认为中国哲学中作为自然规律的“道”是基于水之溪流的本喻。“Way”与“Nature”相比,更像一个哲学术语;此外,她还认为把“道”译成“Way”有很强的理据。

除了翟理斯、艾伦和姚小平外,还有许多译者和权威英语词典也接受此观点。事实上,“Way”这译名已经被英语读者所接受,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Way”虽与“道”有很高的重合度,但并非完全对等。当自然本真的“道”译成“Way”时,英语读者就会比中文读者多出一层人类精神旅程的不懈追求。

(三)“道”的音译词“Tao”

实际上,道家文化中的“道”兼有哲学上的本体论、宇宙论,以及道德哲学和生命哲学的范畴,很难用英语中某个词汇来规范。其实,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采取音译这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很常见的。这个方法对熟悉原语的人是可行的,但会给不熟悉中国文化的普通英语读者带来困惑。当困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音译对读者的意义几乎为零,从而失去了翻译的意义。

令人感到高兴的是,“道”的音译词“Tao”受到了权威汉学家理雅各的青睐,也引起了后来译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非常注重译名准确的国内译者冯如兰、汪榕培等都选用了“Tao”;国外研究者在涉及“Tao”的讨论中,也往往以“Tao”称“道”。如今,许多英语辞典中有了“Tao”的专门词条。当然目标读者对“Tao”的理解是通过译文的整体叙述,最后形成综合印象。

四、结论

本文在对道家文化中的基本概念“道”的涵义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探讨了译者分别选择“道”对应词“Nature”,“Way”和“Tao”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但讨论远不够深入和全面。译者除了关注“道”的英译,还应重视道家文化中其它基本术语的翻译,以利于英语读者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接受。

[1]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08.

[2]Legge James.The Texts ofTaoism[M].NewYork:The Julian Press,Inc.,1959.

[3]邬昆如.庄子与古希腊哲学中的道[M].台北:“国立”编译馆,1976.

[4]安乐哲.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M].温海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H059

A

1008-178X(2012) 02-0081-02

2011-11-20

2011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2011sk488zd)。

刘泽林(1970-),男,安徽凤阳人,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道家英译庄子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