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基于1978-2011年文献的分析
2012-08-15张善鑫
张善鑫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保安族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基于1978-2011年文献的分析
张善鑫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保安族是甘肃省三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通过对保安族研究文献的梳理,认为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保安族介绍性质的研究,保安族现实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保安族教育类型及教育特色的研究,保安族教育历史的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关于保安族教育研究,存在着零散描述的多,系统研究的少;实证调查研究多,理论推演的少;宏观整体研究的多,微观具体问题研究的少的 “三多三少”的现象。今后的保安族教育研究将加强对保安族教育的系统研究,从研究方法看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的问题也将更为微观和具体。
保安族;教育;研究综述
一、保安族概况
保安族是甘肃省三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属于我国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另外在青海省的同仁县、西宁市,甘肃省临夏市、兰州市以及新疆等地也有少数保安人居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保安族有1.5万人。积石山县的保安族主要聚居在大河家的大墩、梅坡、干河滩村,俗称 “保安三庄”。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根据传说及其语言特色、人种特征和生活习俗,一般认为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蒙、藏等各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保安语是保安人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大部分保安人也懂得当地的汉语。保安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东乡语、土族语、东部裕固语以及达斡尔语有一定的关系,是蒙古语族中具有个性的语言。保安语分大河家、同仁两种方言。约有3/4的保安族使用本民族语言。[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曾给予保安族很大的扶持,但民族教育总是发展得缓慢。1980年经省、州批准,成立了大河家保安族中学,对保安族学生实行免学费、免书费的 “双免”照顾。自治县成立 (1981年)后,保安族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政府将保安族学生比例较高的中小学列为全省重点中小学。[2]进入新世纪以来,保安族教育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府对保安族所在的积石山县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学生实行了 “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 “三包”优惠政策,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教育 “零收费”,有效解决了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对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0年底,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9%,顺利通过了甘肃省政府的 “两基”验收。[3]
二、保安族教育研究的主题
本文试图做有关保安族教育的文献梳理,但把“保安族教育”作为主题进行相关文献搜索的过程中发现,以 “保安族教育”为题的研究实在是少之又少。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涉及保安族教育的文献更少。文献梳理发现,1978-2011年各类期刊共发表有关保安族研究的文章60余篇,涉及保安族教育问题的一共有13篇,查阅到有关保安族研究的著作11部,没有保安族教育研究的专著。在有限的保安族教育研究的文献中,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安族教育的整体介绍和研究
在相关的研究文献中,有一类文献侧重对保安族演进的历史、生活习俗以及民族特色方面的介绍,这其中包括有关保安族文化和教育的介绍。这些文献当中侧重事实的概括和总结,缺乏系统和专门的研究,一般都是寥寥数语,点到为止。这类研究大多散见于有关 “保安族”介绍的资料当中,虽然有些将保安族教育专门进行了概要介绍。如杜群等主编的 《保安族——甘肃积石山县大墩村调查》一书中列专章对保安族教育从保安族教育发展概况、保安族教育的类型及其内容及保安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4]在 《保安族简史》一书中仅仅在介绍 “保安族文化”部分提及保安族的教育发展,但一带而过。还有马少青在《保安族》一书中对保安族教育都有提及。这些有关介绍保安族的研究文献中,都或多或少对保安族教育有相应的介绍和研究,整体都表现出零散、不系统的特点。
(二)保安族教育现状和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在有限的保安族教育研究的文献中,有一类研究主题却集中在对保安族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上。如李吉和等在 《甘肃保安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认为保安族目前教育存在诸如受聚居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使保安族教育发展落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发挥不出来;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教育得不到重视;教育投入不足,原有的优惠政策失去作用,新的政策尚未出台;教育信息不畅通,增加了教育的封闭性;保安族地区教师量少质差,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要;保安族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保安族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5]这一研究结论也和大多数保安族教育研究的文章的观点不谋而合。如孔令熙在 《保安族教育的现状与出路》 (1997)一文中保安族教育发展进行了回顾,针对存在的问题 (和以上研究大同小异),提出了发展保安族幼儿教育、培养保安族教师等对策和措施。[6]在由甘肃省民族教育研究所编写的 《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1)的对保安族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中,认为除了这些共同的原因之外,研究结论也认为保安族教育与保安族经济发展现状等客观条件有密切关系。[7]
保安族女童受教育的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有一部分研究对保安族学龄女童辍学这一现实问题等进行探讨。如郭太友在论文 《保安族女童辍学失学问题的对策性分析》中,就对保安族学龄女童辍、失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保安族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受教育后的出路等都影响了保安族的女童教育。[8]赵跟喜等在论文《甘肃省保安族学龄女童失、辍学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中的观点与上文研究结论大同小异,都对保安族教育发展中面临的这一特殊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9]
(三)保安族教育类型及教育内容研究
保安族的教育内容是凸显保安族教育特殊性的重要方面,相关研究文献对保安族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内容进行了研究,研究在这一主题上比较集中,这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保安族教育特色提供了依据。由杜群等主编的 《保安族——甘肃积石山县大墩村调查》一书中列专章对保安族教育问题从保安族教育发展概况、教育的类型及其内容以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保安族教育发展到今天,保安族人口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认为一方面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长期的关怀和帮助,不断给予教育投入,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与保安族群众自身觉悟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就保安族的教育类型而言,研究将其分为家庭教育、经堂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在其家庭教育中,孩子从小就受伊斯兰文化的熏陶,使其家庭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保安族的经堂教育虽然比较落后,但在民族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既是保安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实践活动,又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自我凝聚方式,通过以伊斯兰思想文化为核心的经堂教育,使伊斯兰文化中的精髓渗透到保安族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巩固,经堂教育为保安族内部奠定了民族教育应具有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对伊斯兰传统教育向民族教育转化起到了促进的作用。[10]另外也有研究对保安族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分析,蔡宝来的研究也认为,保安族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传授生产生活经验为主的家庭教育、以政治道德和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育以及宗教教育,突出特点是原始性、模仿性、封闭性和宗教性。[11]杨德亮在对保安族的民间故事的分析中认为:保安族的民间故事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蕴含着机敏的行为方式和丰富的哲理,在讲述的过程中,灌输给孩子的是善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12]
(四)保安族教育历史研究
保安族历史演进是诸多研究关注的重点,有研究专门对保安族古代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就保安族的教育历史而言,有研究认为保安族的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从16世纪保安族形成到19世纪中叶保安族举族迁离青海同仁县之前,是以个体或家庭教育为形式向受教育者进行的生产生活和社会规范的实践教育阶段;2.从清同治年间保安族定居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是以经堂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多种教育并存的阶段;3.新中国成立以后保安族现代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迅速发展阶段。[13]1334李燕青在 《保安族教育史略》一文中也对保安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就教育类型而言,也认为主要是个体或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育;经堂教育为主要形式的伊斯兰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普通教育以及多种形式并存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14]另外在马少青所著的 《保安族》一书对保安族教育的发展历史从建国前后两个维度进行了梳理。这些研究都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保安族教育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为我们勾画了保安族教育发展的大致轮廓。
(五)其它的相关研究
在检索到的文献中,还有一些与保安族教育相关的研究。如菅志翔 (2008)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保安族的民族优惠政策和民族意识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尤其专门对保安族 “招生中的优惠政策以及民族身份的选择”问题进行了调查,认为当前这种在受教育机会上按民族分配比例的做法,导致了部分人员在可能的条件下利用亲属中的血缘关系来修改自己 “民族成份”的现象,致使部分人口在不同 “民族”之间的流动,甚至对人们婚姻的族群选择模式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回民中间喜欢找信仰伊斯兰教的 “少少数”,汉民中则喜欢 “多数中的少数”。[15]还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上。如马亚萍在其论文 《对保安族妇女参与经济和教育的调查》一文中对保安族妇女参与经济和教育的现状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认为保安族妇女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6]钟全宏等 (2004)在对东乡族和保安族12~22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对比调查研究中认为,由于多元文化差异与伊斯兰主流文化的不一致,他们在家庭中获得的态度、价值取向和学习方式与整个社会中取得成功所必备的态度、价值取向和学习方式相冲突,这就给两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17]
三、保安族教育研究的特点与展望
(一)保安族教育研究的特点
通过对保安族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对保安族研究的文献中,存在着典型的 “三多三少”现象。当然这里的 “多”和 “少”是从研究成果的总量上相对而言的。
1.零散介绍和描述的多,系统探讨和研究的少
在查阅到的文献资料中,大多数涉及保安族教育研究的资料都是在以 “保安族”为研究对象的简介资料中提及的。鲜有将 “保安族教育”作为明确而具体的研究对象来进行系统探讨和审视。正如前文所述,只要涉及对保安族介绍的资料中,都能看到只言片语对保安族教育的简单介绍,这些内容使读者对保安族教育从整体上把握了一些基本的教育事实。但要查阅对有关某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几乎很难找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安族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力量匮乏,且缺乏有机整合。统计发现,发表过2篇以上有关保安族研究文章的作者只有2人,表明大多数研究者并未对保安族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也反映出保安族教育研究力量匮乏,没有形成专业的研究队伍;二是研究问题不够深化,问题仅仅局限在保安族教育发展的表层上,如有2篇研究文献中涉及到对保安族女童失学问题的研究,但对失学原因的探讨简单化。事实上不仅在保安族地区,甚至在其它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是典型的教育难题,但其它民族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多,涉及保安族女童教育问题的系统研究几乎没有。
2.实证调查研究多,理论推演的少
在查阅的研究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关保安族教育的调查研究,理论推演的研究就少之又少。同时这些实证研究又表现出的共同问题是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缺乏相应的规范。一部分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了有关保安族教育发展的相关数据,但对形成这些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缺乏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对保安族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没有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探讨和论说。例如对保安族教育体系的构建、保安族学校教育特色课程的设置以及保安族教育质量的系统提升等问题都未从理论上进行令人信服的论述,理论上的未能解答造成了教育实践中的诸多现实困惑。
3.宏观整体研究的多,微观具体研究的少
在检索到的文献当中,从宏观上论说保安族教育的文献很多。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仅就保安族教育整体而论,涉及到具体问题的研究却很少。要查阅保安族教育某一具体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几乎没有。客观上由于保安族学生人数少,学校课程和教学缺乏保安族特色,一些研究将保安族教育当成普通教育来对待,因此在研究中忽视了对保安族教育自身研究和审视以及教育特色的挖掘和整理。如当某些研究提及保安族学校教育不发达、保安族人口素质偏低等研究结论时都是和普通教育相比较的结果。但把保安族放在人口较少民族中看待这些问题时,又会得出另外的研究结论。不管是何种研究结论,都是与保安族教育的微观具体问题密切相关的,如果抛开这些微观具体的问题,保安族教育就和普通教育没有什么两样了。
(二)保安族教育未来研究展望
1.将加强对保安族教育的系统研究
同任何教育一样,作为以民族类别划分的保安族教育从古至今,保安族教育从无到有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其研究和审视必然也体现出系统性。但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还没有形成对保安族教育的系统研究,部分研究虽然在探讨保安族教育的某一方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有关保安族学龄女童的辍学问题、保安族妇女参与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等,但都是片段性的和零散的,缺乏系统性。从而使保安族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没有表现出齐头并进的 “繁荣”景象。虽然在有些研究中按照时间顺序对保安族的教育进行了梳理,但大多数都是粗线条地介绍,基本上是面面俱到,没有突出相应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认为,保安族教育的系统研究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加强对保安族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二是将加强对保安族教育体系的研究;三是对保安族学校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将会进一步凸显保安族教育的特色和其教育的系统性。
2.在研究方法上,将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从搜集到的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则以定性分析为主。虽然其中有一些研究属于实证调查。但从调查方法来讲比较单一,仅限于在保安族地区一定范围的参与观察和了解,因而使研究内容仅限于定性描述,是这类研究的一大特点。没有定量研究方法的介入,使整个研究在论证过程中缺乏说服力。在今后有关保安族教育研究中,需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很好地结合。
就整个民族教育研究的方法论而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似乎是研究方法的最佳选择。但两者相结合却有运用的场域和条件,也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问题都适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实际上民族教育研究本身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就跨学科性而言,民族教育研究不仅需要综合地运用教育科学和民族学的学科知识和方法,同时也需要涉及其他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就跨文化性而言,民族教育学研究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少数民族的教育状况,跨文化比较研究是其研究方法的突出特征。”[18]21保安族教育研究也是一样,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克服研究方法单一的缺陷,提高研究的质量。
3.研究问题将更为微观和具体
文献梳理认为,只有从涉及保安族教育实践中的微观问题、具体问题入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安族教育研究。前文述及,从以往的保安族研究的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是站在教育之外研究和探讨保安族教育,因此往往都是从宏观的角度综合分析和介绍保安族教育发展的状况,也有一些研究是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发展保安族教育的政策建议。这样忽略了保安族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无助于保安族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特色的弘扬。
今后的保安族教育研究,必须涉及到保安族教育的本体研究,必须贯彻到课程与教学这些微观、具体的教育问题当中,必须与近年来的宏观研究相结合才能真正提升保安族教育的质量。但文献综述发现目前的问题是,就保安族教育内部而言,在对课程的本土化建设方面还做得不够,教学内容还未能密切地与保安族师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相关联,更不要谈保安族教育的民族特色了,尤其是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还不够充分,还未能形成有保安族地区特色的开发利用本土教学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在课程与教学中还存在着浓重的 “舶来”、 “移植”色彩。大多数情势下,还是套用普通教育的思维模式探讨保安族的教育问题,给人的感觉似乎保安族教育和普通教育没有什么两样,这都是以后在保安族教育研究中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否则当有人质疑 “保安族教育”这样的特指对象存在与否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保安族教育研究就岌岌可危了。
[1] 《保安族简史》编写组.保安族简史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 马少青.保安族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3] 马明杰,马丽云.风雨兼程三十载 跨越发展正当时——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年发展综述 [N].甘肃日报,2011-07-08.
[4] 杜群,彭清深.保安族——甘肃省积石山县大墩村调查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李吉和,王希隆.甘肃保安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6] 孔令熙.保安族教育的现状与出路 [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7] 甘肃省民族教育研究所.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8] 郭太友.保安族女童辍学失学问题的对策性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4).
[9] 赵跟喜,杨建成,胡淑兰,达正岳,牛晓霞.甘肃省保安族学龄女童失、辍学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J].社科纵横,2008,(5).
[10] 杜群,彭清深.保安族——甘肃省积石山县大墩村调查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1] 蔡宝来.论保安族古代教育的形式、内容及特点[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12] 杨德亮.保安族口承民俗的分析与确认 [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3] 蔡宝来.保安族教育史 [M]//韩达.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 (第一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14] 李燕青.保安族教育史略 [J].民族教育研究,1993,(1).
[15] 菅志翔.民族优惠政策与民族意识——以保安族为例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版),2008,(1).
[16] 马亚萍.对保安族妇女参与经济和教育的调查[J].西北民族研究,1995,(2).
[17] 钟全宏,张学忠.甘肃省东乡族和保安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文化背景研究 [J].体育科学,2004,(2).
[18]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f Baoan Ethnic Minority Group——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between 1978-2011
ZHANG Shan-xin
(Research Center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Bao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is one of the three ethnic minority groups specific to Gansu province.By making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Baoan nationality,the present paper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evious research has mainly centered on such themes as the introduction to Baoan nationality,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for Baoan nationality,the typ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for Baoan,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Baoan nationality,etc.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include:scattered descriptive studies outnumbered systematic studies;empirical studies outnumbered theoretical speculation;macro-level heuristic studies outnumbered microlevel studies.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strengthen the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education for Baoan nationality,using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and addressing specific micro-level issues.
Baoan ethnic minority group;education;literature review
G 75
A
1674-5779(2012)03-0019-05
2012-04-2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教育公平视野下的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特色研究:以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为例”(DMA110315)的阶段性成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 “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EMA110407)阶段性成果
张善鑫 (1977-),男,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陈育/校对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