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乡村山区 “微型小学”办学水平的探索与实践

2012-12-20车丽娜陈汝钧于翠翠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年3期
关键词:双语山区办学

车丽娜,陈汝钧,于翠翠

(1.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2.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教育办公室,山东 济南 250100)

提高乡村山区 “微型小学”办学水平的探索与实践

车丽娜1,陈汝钧2,于翠翠1

(1.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2.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教育办公室,山东 济南 250100)

乡村山区 “微型小学”对于传承乡村文化,防止盲目追求规模效益,不切实际撤销教学点等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山区 “微型小学”普遍呈现出办学经费不足、师资水平低、学校管理松散、教学质量差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切实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管理,创设 “区域一体化”的学校管理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构建新型校本教研模式,实行教学过程性管理等方面出发,探索提高山区 “微型小学”办学水平的可行性路径。

乡村;微型小学;办学水平;路径探索

在乡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地广人稀。村落之间的零星散落状分布,拉大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加之交通不便,村村沟通交流困难,难免会有大量“微型小学”的存在。这些 “微型小学”具有以下特点:一般建制不全,全校不足6个年级,多属于传统称谓的 “教学点”;学校规模小,在校生人数少,班额生均一般在10至20人,全校学生不足100人;服务范围广,有的学校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子;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学生来源都是当地村民的子女,其中不乏大量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任务繁重。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减少教育投入,以让乡村学生享受 “优质教育资源”为由,推行 “撤点并校”,由此带来了诸如学生安全、辍学率反弹、学生心理问题增加等方面的许多社会问题。根据山区实际,合理布局设置学校,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是亟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保留乡村山区 “微型小学”的必要性

“微型小学”是山村的文化中心,承载着乡村文化传承的责任,是村民们的希望所在,是他们心中一方神圣的净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农民特殊生活方式,特别是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保障学生安全、儿童需要亲情呵护、减少学生家长经济负担等方面考虑,山区 “微型小学”具有保留的必要性。

办好山区 “微型学校”,让山区儿童就近入学,接受良好的教育,减少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隐患,减轻学生家长因子女上学路途遥远造成的经济压力,让学童在父母亲情的呵护下快乐成长,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反思近年来为许多人推崇的所谓“优质教育资源”,无非是豪华的校舍、先进的设备、充足的师资等,这些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远没有适应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需要。不少人只是从城镇或成人的视角去笼统地考察学校的设施和装备等问题,没有站在山区儿童的立场去思考,究竟何为 “优质教育资源”。在一些 “巨型”、“豪华”学校求学的真实感受,“冷暖”只有学生自知。从教育的历史考察,优秀学生并不一定要 “超级学校”耗费 “优质教育资源”去培养,只要教育得法,山沟里照样能够飞出 “金凤凰”。

针对一些地方由于盲目追求规模效益、不切实际撤销教学点而导致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教育部2006年下发的 《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2010年1月,教育部在 《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再次强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要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规划,既要保证教育质量,又要方便低龄学生入学,避免盲目调整和简单化操作。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暂不撤并。”《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指出:“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

由此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乡村学校教学点合理分布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地广人稀的山区,办好山区 “微型学校”,让山区儿童就近入学,减少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隐患,减轻学生家长因子女上学路途遥远造成的经济压力,让学童在父母亲情的呵护下快乐成长,是科学规划教学点分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山区 “微型小学”办学水平的现状分析

办学水平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达到的高度或教育质量的状况,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水平、学校环境和办学条件,都是办学水平的构成要素。受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教育管理体制以及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山区微型小学发展缓慢,办学水平整体较低。

(一)办学经费不足

在我国实行 “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的 “生均公用经费”,以学生多少为依据分配到各个学校,虽然 “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断提高,但对于微型小学来说,则存在经费少,办学成本高,以至于学校运行 “入不敷出”、“寅吃卯粮”等问题。在一些山区学校,经费紧缺已成为制约微型小学发展的“瓶颈”,是学校发展的最大困难,学校不得不靠“节衣缩食”过日子,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经费拨付只是简单的按照在校生人数计算,没有顾及具体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山东省济南市西营镇,存在着几所在校生不足百人的学校,甚至有的学校在校生只有7人。而他们的办学成本并没有因为学生人数少而缩减多少 (见表1)。

表1 山东省济南市西营镇2011年学校经费情况

山区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基础设施不完备,使学校在用水、用电以及交通等方面有很多不便,占用经费比较多。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的运转经费、日常维护经费、设备的维修等费用不断增加,这在乡村小学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济南市西营镇石岭小学以前与村里共用一台变压器,由于电压不足,学校的电教设备无法运转,该校独立安装了一台200千瓦变压器,由于用电量小,运行费用高,该校每年仅电费一项需要支出2万元。再如“冬季取暖费”,2700平方米的教学楼建筑面积,因锅炉供暖,燃煤、耗电、锅炉工工资等,一个取暖季大约需要经费4.5万元,而该校按照生均得到的冬季取暖经费只有0.74万元,缺口相当大。大部分采用燃煤取暖的山区小学只买少量的煤,在最冷的天气才生火取暖,而采用空调取暖的山区学校只在早上最冷的时间开机1—2小时,使本就艰苦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

(二)师资水平低

教师的师资水平可以从整体业务素质、师资编制情况、师资结构、教师管理与发展等方面予以评估。长期以来,农村学校教师配置中流行一种错误的做法,年轻优秀的教师留在中心校或规模较大、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年龄较大、教学能力差的教师一般安排到偏远的 “微型小学”任教。这些教师大多由过去的 “民办教师”过渡而来,其知识基础和业务能力比较欠缺,加之缺乏专业发展的压力、动力和机遇,使得本来就素养差、能力低的一批教师在原先的教学水平基础上原地徘徊、静止不前,虽然他们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精神可嘉,但教学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的亲和力,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与此同时,学校教职工编制一般采用 “生师比”的计算方式。这在较大班额的学校是合适的,“微型小学”班额小、在校生人数少,仅靠这一比例计算出的教师数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例如,山东省济南市西营镇有8处小学,平均班额只有21人,按照2002年山东省教职工编制标准,每个教学班教师编制不足1人。所以,微型小学普遍存在 “教师包班”、“复式教学”的模式,甚至有 “代课教师”存在。更为严重的是,绝大多数教师的第一学历都很低,随后通过函授等方式取得的第二、第三学历,并没有引起相应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从学科结构方面看,教师团队重文史,轻理化,缺乏教学带头人,专业发展缓慢。

(三)学校管理松散

据调查,目前山区大部分 “微型小学”都存在管理机制模糊,学校管理松散等问题。部分学校没有管理者和领导者,只有一名学校负责人,这位学校负责人要承担所有的学校管理工作。在过去对于学校管理工作要求不高,学校办学不规范的情况下,一位负责人还能维持好学校的秩序,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仅有一个负责人显然不能适应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需要。一些学校管理水平低下,仅仅是凭经验、惯例办学,或者是被动地遵从上级要求,应付公事。有的负责人甚至不了解起码的办学规程,致使许多该做的工作没有做或做不好。大部分山区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作息时间、课程开设、教学管理、教育评价等工作随意性强,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更是无从谈起。

此外,由于 “微型小学”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教学管理松散,使得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效果检测以及其他的教育教学活动方面难以得到相应的指导、监督、检查,缺乏改进的依据。“微型小学”大都是一个教师承担一门学科 (大多也就是一个班级)的教学任务,与其他科任教师难以开展教学上的合作与交流。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对这些学校重视程度不足,工作督导不到位,而山区学校由于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和管理培训的机会少,教研与培训内容和方式脱离山区教学实际,学校缺少改进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三、山区 “微型小学”办学水平的路径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彰显教育公平、体现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的重要途径。农村教育是教育的 “软肋”,山区 “微型小学”办学水平更是落后,只有首先提高 “微型小学”的办学水平,农村教育的发展才有希望,教育也才能真正成为惠及所有民众的立国之本和民生之基。

(一)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为了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步伐,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运用现代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学方法传输到农村地区,建成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山区学校的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学习和借鉴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农村地区教师学习到了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同时也拓宽了农村孩子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像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1]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微型小学”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建设,建设校园网,开展教学资源使用研究,信息技术设备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网络资源使用与本土化课堂教学结合的研究,对学校教师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研修、教学改革的情况进行督导考核。

如果说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信息网络的利用是提升山区办学水平的 “硬件”,则学校建筑、场地等的建设则是学校发展的 “硬件”。在 “微型小学”的 “硬件”建设方面,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微型小学”规模小、班额少。场地、校舍的设计建设要符合学校的实际需要。这需要真正做到因校制宜,而摒除 “标准至上”的刻板理念。在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各种达标评比中,如果一味按照标准建设配备,而没有对 “微型小学”校舍的具体要求,则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而导致学校其他方面经费不足,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

(二)规范办学管理,创设 “区域一体化”的学校管理模式

学校的管理工作,是由各项具体的专项管理工作构成的。学校的管理工作包括:建设学校组织机构、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建立学校管理制度以及进行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总务管理、学校安全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学校教科研管理和学校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工作。学校管理名目繁杂,内容千头万绪。山区 “微型小学”,由于规模小、教职工人数少,管理机构不健全,致使许多管理工作无法开展,大部分学校的负责人没有扎实深入地研究学校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甚至不了解起码的办学规程,致使许多该学校做的工作没有做或做不好。为了真正改善山区“微型小学”的管理现状,各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各个学校间建立 “学校专项工作协作管理”机制,通过学校之间的协作、交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济南市西营镇教育管理者将学校应该做的工作分门别类,划归各个管理小组。共建立了20多个 “学校专项工作管理研究与协作小组”,“微型小学”的教职工分别加入几个小组,根据职责参与本学校的管理。制定了工作程序和岗位职责,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保障各个小组和学校的工作质量。这是一种促进山区 “微型小学”发展的有效形式。因为通过创设 “区域一体化”管理模式,将 “微型小学”纳入区域内统一管理,将各个分散的教学点归入 “中心校”,成为 “中心校”的 “教学点”,有效地改变了长期以来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的 “中心校”与 “教学点”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隶属关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 “微型小学”办学水平的关键。为了有效解决 “微型小学”的师资问题,学区或中心校要通盘考虑,仔细分析师资状况,根据每一名教师的所学专业、教学特长、任教习惯,选出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以保障所有学校教师合理的任教结构。

首先学校教师的学科结构要合理,以保障学校开全课程。受教师数量限制,“微型小学”不可能配齐所有学科的专职教师,一些学科课时少,也不可能安排专职教师,可以采用 “走教”与 “固教”相结合方式安排师资。按照片区的班数、学科数、每个学科课时数、每个岗位能够承担的周课时数,合理配置教师。几个学校的相同年级视为一个学校的平行班,语文、数学可以采用 “固教”的方式,其他学科任课教师采取 “走教”方式,如英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由专职教师到各个学校上课。为了方便教师 “走教”,减少路途奔波,可以相对集中安排课程,“走教”教师在一个学校,一般上半天课。为了保证 “走教”教师的上课质量,要加强 “走教”教师管理和教学效果考核。

其次是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改变 “微型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做到老中青相结合,既是学生培养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以往有一种偏见,能力较差的教师安排到 “微型小学”或偏远、条件较差的学校,能力较强的教师安排在 “中心校”或条件较好的学校。这种做法是对 “微型学校”的歧视,也是对学生的歧视和不负责任,缺乏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带动,必然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在学校教师配备上,一定要关注教师合理的能力结构。

(四)构建新型校本教研模式,实行教学过程性管理

有学者指出,“农村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着眼于他们自身生命的健康成长,为他们以后多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加强教育与农村生活的联系,注重对乡村改造与建设人才的培养。农村教育培养的学生,无论是留守农村,还是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都要能够打开局面,走得出,守得住,能生存,会发展。”[2]也就是说,在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只有依托 “乡村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发挥农村学校的办学优势,而山区学校更须如此。山区 “微型小学”受学校规模、师资、教学管理水平的制约,特别是缺乏教学管理人员,难以开展有效的教学管理和检查指导。所以在教研和教学管理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据教学进度,进行过程性检查和考核。学期初,要检查各种计划制度的制定情况、设岗与课程开设情况、岗位职责与考核评价细则,通过听课、业务检查对学校和教师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期中和期末,依据学校工作考核细则和各个学科的考核内容,对每一名教师的工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山区 “微型小学”大多数学校没有平行教学班,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学科、一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校本教研多流于形式,因此,必须构建学区统一管理的校本研修制度。学区或中心校要对各个学科的教研活动进行统一安排,制定教研活动制度,选举中心教研组长。规定校本教研的内容、探索校本教研的形式、合理安排时间。要对教研组和教师的教研质量进行考核评估,以保障教研质量。

作为办学者,尽最大努力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是最基本的义务。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让学生学到应该学习的各类课程,是每一个学校的基本责任。开全课程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也是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让孩子在满心好奇的童年时代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求知欲、形成多种兴趣、唤醒知识潜能,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在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有限的教育资源的限制下,微型小学不能因此放松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责任与要求,要努力按照国家三级课程体系开设课程,每一门学科都按照新课程标准开足课时。这样,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中心校或学区要设计统一的课程表,“微型小学”执行学区的课程表,各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在学区充分研究论证审核批准以后实行。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可以执行学区统一的课程内容,有条件的也可以开发学校课程。

[1] 马俊.“农远工程”建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8).

[2] 韩清林.贯彻实施 《教育规划纲要》应把农村教育摆在超前发展的战略位置 [J].人民教育,2010,(18).

An Exploration into and the Practice of Enhancing the“Microschool”Running Level in Rural Mountain Areas

CHE Li-na1,CHEN Ru-jun2,YU Cui-cui1
(1.Research Center fo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Shangdong,250014,PRC;2.Education Bureau of Xiying,Licheng District,Jinan,Shandong,250100,PRC)

Microschools in rural mountain area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ransmitting rural culture,and preventing the blind pursuit of economies of scale and impractically closing the teaching-point.In reality,microschools in mountain areas encounter such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as insufficient school-running funds,low-level qualification of teachers,weak school management,poor teaching quality,etc.Therefore,it is an imperative task to explore the feasible route to enhance the microschool-running level in mountain area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rationally distributing teaching resources,improving the teaching condition,standardizing the management,innovating the model of school management,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stuff construction,enhancing teachers'qualification,constructing new model of school-base teaching and research,and implementing process management.

countryside;microschool;school-running level;explore the route

G 62;G 773

A

1674-5779(2012)03-0072-05

2012-03-26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西营实验区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车丽娜 (1979—),女,山东即墨人,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师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苏二利/校对舒澍)

编者按 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政策实施已经六十余年了,其间虽然经历过一些波折,但总体而言,我国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还是结合实际,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体系。双语教学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中小学及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双语教学的科学理论依据如何确定?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在双语教学研究领域,我们认为应该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首先需要对目前双语教学的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以确定双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及存在的问题,这是双语教学研究的理论起点。其次需要对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研究,以把握现实教育活动中双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是双语教学研究的实践起点。再次,开展双语教学的理论构建,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理论上研究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双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社会文化学基础等;另一方面从理论上研究双语教学的科学有效的运作模式,主要包括政策体系、核心理念、操作策略、实施方法等。

为了形成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系统研究成果,本刊结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开辟“双语教学”研究专栏。本期刊登四篇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的调查报告,后期再陆续刊发双语教学的理论构建等成果。

猜你喜欢

双语山区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山区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