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的共产国际与三民主义

2012-08-15杨郁松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国共合作三民主义共产国际

杨郁松

(长春师范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的共产国际与三民主义

杨郁松

(长春师范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共产国际“东方战略”在中国实施的必然结果。为了促成国共合作,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三民主义提出了新的解释,帮助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共产国际;国共合作;形成

一、共产国际对中国“东方战略”的实施

1920年,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根据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共产国际在《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中对东方革命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策略:

一,“殖民地的分离和本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将推翻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1]因此,共产国际认为应当扩大其革命活动的范围,与其它被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的革命力量结盟。

二,“帝国主义各国的共产党,应当与殖民地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工作中有密切的接触,通过它们给予一般革命运动以物质的和精神的帮助。”[1]

列宁的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创立后,通过共产国际对于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不断探索,随着其援助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实践的展开,共产国际在对东方殖民地国家革命的策略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共产国际“一大”所强调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反对一切资产阶级的策略,转变为强调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策略,而这一策略很快就在中国得以实施,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是共产国际将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和其“东方战略”付诸中国革命实践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促成国共合作,为国共搭建合作的桥梁,共产国际也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予以了新的解释。

二、共产国际对三民主义的认识与解释

共产国际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后,共产国际代表虽然多次与孙中山会晤,但直到1923年8月,孙中山派遣蒋介石访问莫斯科之前,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并未加以重视,从此前共产国际的决议里以及共产国际远东局主要成员之间的往来书信中都甚少能看到有关三民主义的只字片语。1921年6月至1923年10月,马林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正式代表,虽然他与孙中山进行了多次会晤,但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很少论及,只是在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提到:“国民党的党纲……它主要的性质是民族主义的。它有三项原则: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主;争取公民的人的生活。最后一条由孙中山和意见与他相同的人解释为社会主义。”[2]在马林对国民党党纲的描述中,虽然他对三民主义只字未提,但已可以看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子了。

1923年8月,孙中山派遣由蒋介石率领的代表团访问莫斯科。10月18日,蒋介石向共产国际递交了一份关于中国国民运动和国民党的报告。这份报告阐述了国民党的纲领即是三民主义,并且对三民主义作了简单解释。报告中说:民族主义一方面的含义是“所有民族一律平等”,另一方面是“捍卫我们的独立而同外国帝国主义作斗争”;民权主义是指每一个人都有一些权利,而这些权利不能因其能力大小而有所区别。民生主义是“所有的大工业企业和所有土地都应属于国家并由国家管理,以便避免私人资本主义制度的危害。”[3]

11月26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召开会议,蒋介石被邀出席,在发言中他又再次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重要性。他说,“政治口号不应该是共产主义口号,而应该是‘(建立)独立的中国’和‘人民政府’口号”,其原因有三点:“第一个原因是30年前开始革命时,孙逸仙博士就使用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口号。因此,大部分中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都了解三民主义,如果我们继续使用这些口号,我们就较容易取得成功。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我们长期使用三民主义口号,中国军阀不特别注意这类宣传工作。他们对三民主义不像对共产主义口号下的宣传工作那样给予很多的注意。还有一个原因是小农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不会在革命运动中反对我们,我们可以把他们作为我们革命力量中的因素”[3]。

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诺维也夫对国民党希望继续保持“三民主义”这一口号,基本上是给以肯定的,但是,季诺维也夫认为“三民主义”的口号应该更具体更明确。

第一,关于民族主义,季诺维也夫认为首先民族主义不能应用“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去取代外国帝国主义的统治”。其次,民族主义不能导致“对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的压迫”;第二,关于民权主义,季诺维也夫认为民权主义已经不适用于欧洲,因为欧洲的民权主义是不赞成革命的。但是,在革命发展不够的中国,民权主义“也许还是一个进步的口号”,然而关键还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居民中的劳动群众有可能捍卫自己的权利;第三,关于民生主义,季诺维也夫认为三民主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但是如果把民生主义运用于把劳动群众从各种赋税等剥削下解放出来,那么,“它有可能导致真正的社会主义目标的发展”[3]。

11月28日,共产国际正式通过了《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该决议吸收了季诺维也夫对三民主义的意见,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解释:民族主义方面,共产国际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既要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也要不致遭受本国资产阶级的压迫”,二是“中国民族运动同受中国帝国主义压迫的各少数民族的革命运动进行合作”;民权主义方面,《决议》指出,国民党在向群众解释其含义时,要强调“只有那些真正拥护反帝斗争纲领的分子和组织才能广泛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而决不使那些在中国帮助外国帝国主义者或其走狗 (中国军阀)的分子和组织享有这些自由”;民生主义方面,《决议》认为,只有把“外国工厂、企业、银行、铁路和水路交通收归国有”,才有革命化的意义,对于土地问题,“必须向缺乏土地的广大农民群众说明,应当把土地直接分给在这块土地上耕种的劳动者,消灭不从事耕作的大土地占有者和许多小土地占有者的制度。”[3]

显而易见,共产国际关于“三民主义”决议的基本原则与会前中国国民党提交的关于中国国民运动和国民党的报告和蒋介石演讲的内容是一致的,而且与以往共产国际文件相比,在此决议中更加突出了国民党起领导作用的思想。在此,我们把共产国际的决议与国民党报告进行一下比较:

第一,为了让共产国际认同“三民主义”,国民党的报告本身有“迎合”共产国际的成分,从中可以感受到共产国际方针的影响。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之一就是要在东方落后国家建立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为了“迎合”共产国际的反帝原则,国民党的报告中在民族主义部分也明确提出了“为捍卫我们的独立而同外国帝国主义作斗争”,这与以前不敢公开反帝的民族主义截然不同。在民生主义方面,虽然指出现在在中国立即实行三民主义是不可能的,但也同时指出民生主义是通向共产主义的第一步,另外,“国民党认为,中国缺乏足够的根据把农业—农民问题作为首要的革命措施,应该把地主、特别是小地主吸收为自己在革命中的同盟者,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共产国际在农业—农民问题上的激进情绪”[4]。

第二,共产国际决议对三民主义的解释较之国民党提交的报告更为具体,而且还有新的内容。在民族主义方面凸显出反帝国主义的性质;指出民权主义,不能当作一般‘天赋人权’看待;强调民生主义要考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等。这些对三民主义所增加的解释,总体上比较符合中国革命的客观要求,可以说对当时正在改组的国民党而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推动以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国共合作起到了很大作用。

第三,共产国际决议对于三民主义的解释主要是基于国民党所提交的书面报告,在某些方面不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其中,民族主义中,它指出不仅要消灭外国资本的残酷剥削,而且也要消灭本国资本的残酷剥削,即共产国际把消灭本国资本主义也作为了民族主义要求的一部分;至于民权主义,共产国际认为,民权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可能已成为压迫劳动群众的制度和工具,所以它对中国的民权建设,对革命及以后国家的发展重视不够;民生主义方面,强调中国的民族工业实行国有化等等,从共产国际的这些决议内容中,可以看出它对中国国情的不了解,脱离或者超越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不利于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建立统一战线。

共产国际对“一大”宣言解释三民主义的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突出表现在共产国际的决议对其的影响方面。首先我们可以断言的是蒋介石军事代表团把共产国际决议的副本带给了孙中山,因此在那时孙中山就已了解共产国际对三民主义的态度及解释。而且,受孙中山委托起草“一大”宣言的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在12月30日给维经斯基的信中也说:“我的全部工作都符合这些提纲的精神。也许我并没有立即掌握这个调子,但我会逐渐领会它。”[3]即鲍罗廷的起草工作是按共产国际的提纲精神去做的。因此,可以说共产国际的决议是新三民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的决议中,共产国际对国民党的认识存有偏差,即他们相信国民党会更多地考虑中国的工人运动,支持共产党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加强全国的解放运动。而且,从决议可以看出,共产国际觉得国民党能够听命于它,并且对此很有信心。但事与愿违,其实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主要是希望得到来自于共产国际的军事援助,发展工人运动一直不是国民党所关注的重点。国共合作后的历史是国民党不仅一直致力于军事行动,而且还对应该予以支持的工农运动进行了镇压,最后甚至对共产党发动了政变。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0,31.

[2]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C]∥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7.

[3]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M].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01,331-332,336-337,342-344,394.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96.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and Three People’s Principle before the First Kuomintang-Communist Cooperation

YANG YU-song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

The first Kuomintang-Communist cooper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Oriental Strategy”implemented by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in China.To facilitate Kuomintang-Communist cooperation,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put forward a new explanation to the political basis of Kuomintang-Communist cooperation,and helped Sun Yisen develop the old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to 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Kuomintang-Communist cooperation;form

K26

A

1008-178X(2012)11-0046-03

2012-08-24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09B168);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9]第126号)。

杨郁松(1976-),女,吉林龙井人,长春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三民主义共产国际
三民主义说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策策略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80周年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