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做好中职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探究
2012-08-15李健虎
李健虎
班主任如何做好中职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探究
李健虎
社会的发展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就业、升学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问题。班主任必须认真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采取相应措施,维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中职生;心理疏导
目前,我国在校的中职院校学生特别是城市中职院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这些独生子女中大部分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个性过强、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不强、在家庭中充当“小皇帝”等。当今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社会的发展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中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升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等问题有可能对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于那些心理素质不够好、承受能力不强、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弱或者自身其他能力素质有缺陷的学生就可能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
一、中职院校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
心理疏导,就是对于人们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进行疏通和引导,以避免或者减少心理问题对人的损害。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都具有一定的义务和职责,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负有更大的责任。
中职院校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5岁到19岁之间,是一个人从未成年人跨入成年人行列的重要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育正处在一生中比较重要的心理时期,在中职院校学习期间的心理状态将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是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关键点、转折点,对于这个时期的心理状态有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介于幼稚和成熟之间,说他们幼稚,又好像有点成熟,如果说他们成熟了,却尚有心理上的不成熟之处。从年龄上看,正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从心理特征上看,介于不成熟和成熟之间。在这个重要的年龄和心理阶段,学生们都得面对许多心理和生理上的“特殊”问题,有的学生如果心理状态不佳,还容易引发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者避免心理障碍问题的产生,是中职院校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应有之意。只有做好中职院校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班主任才是合格的班主任,如果只会通过规章制度等所谓的“班规”来管理学生,而不懂得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这样的中职院校班主任就是不合格的。
二、中职生心理障碍的诱因
班主任要认真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首先必须掌握和了解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诱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措施。笔者认为,中职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比较高,其诱因不尽相同,并且学生的同一心理问题的诱因指向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各样的诱因相互交织在一起。归结起来,主要诱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认知方面的诱因。认知方面的不全面、不系统是中职院校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首要诱因。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认知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仍然处在认知得到飞速发展的阶段。学生往往能够自主地对事物有自己的见地并发表看法,但是他们的认知往往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全面、不系统,往往比较片面,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他们往往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产生看法,认为老师的教育管理方式有问题,导致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反感,甚至采取逃课、不完成作业等对抗的方式进行“抗议”。有的学生还会对教育内容产生反感,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立体几何没有什么用处,认为毕业后进入社会是要从事具体的实际技能操作的;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没有用处,认为自己毕业只能在中国工作,没有留学机会或者到外国工作的机会,甚至连和外国人接触的机会都没有,学习英语等于白学。在在这样的错误认知的指导之下,学生往往容易偏科,对感兴趣和认为有用的课程认真学习,排斥不感兴趣和认为没有什么用处的课程。
2.情绪方面的诱因。情绪方面的失控或者不当是诱发中职院校学生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应当引起中职院校班主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这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正常举措,对于一般的学生确实能够产生激励作用,促使得到表彰奖励的学生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也能够促使其他没有受到表彰奖励的学生向这些优秀学生学习。但是,由于中职生处于情绪很不稳定、个人心理特征尚未定型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特别容易冲动,有部分学生得到表彰奖励后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于是放松了对学习的严格要求,对他的表彰不仅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最终导致其成绩一落千丈,这样的例子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并不少见。此外,教师的批评建议也极其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教育过程中,对做错或者做得不够好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常用的手段,目的是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及时纠正,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确实,许多成年后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在其学生时代都有被老师严厉批评后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经历。总体来说,班主任对学生及时而恰当的批评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每一个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都是离不开这一手段的。但是,批评也往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促使学生厌学、讨厌老师,使师生关系对立起来,从而使班级的管理教育活动的成效受到严重干扰和不利影响。一方面,教师的批评过度或者不当,比如小题大做,对于学生小的错误进行严厉批评、在公众场合对学生进行不恰当的批评等,均容易诱发学生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性,有的学生对于批评的接受能力很弱、自尊心过强等,也容易由于教师一个小小的批评诱发心理障碍。
3.性格及人际交往方面的诱因。性格及人际交往方面的诱因是中职院校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方面。有的学生存在抑郁心理、孤僻心理、狂妄心理等,这些不利的心理状态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产生障碍,从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导致教育教学活动不能顺利地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其进行及时认真细致的疏导,解决其心理上的问题。一个学生即使天资聪慧,如果在心理上产生问题,那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还有可能存在早恋、嫉妒、怀疑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及时开展心理疏导,绝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管制措施,否则将会事与愿违,产生更大的问题。
三、中职院校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具体措施
对于中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所有科任教师都有责任对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有的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参与对学生的心疏导工作,但由于班主任的特殊性质,开展心理疏导的最重要职责还在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室开展的心理疏导工作都必须在班主任的具体操作和计划下进行,便于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障碍时,班主任必须以对学生的成长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对待,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心理障碍问题,分析、研究、判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因势利导采取疏导措施,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多年担任中职院校班主任的经验,笔者认为,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的具体措施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名教师既然被学校任命为班主任,那么他必然具有对于其所管理班级的学生心理障碍进行疏导的权利和义务。许多学生在这方面都倾向于听取班主任的意见建议,班主任对学生的意见建议比其他教师更具有影响力。但是,要开展好心理疏导工作重要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班主任和学生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甚至起到反作用。。
2.班主任要积极创设学生袒露内心的渠道和机会。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和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学生把内心一个不恰当的想法埋藏过久,没有机会和渠道吐露出来。作为班主任,要积极创设学生袒露内心的渠道和机会,让学生在感觉安全、可以信任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这样心理障碍自然就得以疏导。具体的做法包括和学生交心谈心、接受学生匿名的信件反馈、开展心理讲座等等。
3.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迁移异常情绪。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容易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不良的异常情绪反映,比如自卑感、挫折感等等,这就需要班主任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宣泄、替代、遗忘的措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迁移异常情绪。
4.班主任要善于运用激励的技巧和方法。激励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如果运用得好,必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千万不能忘记激励这一技巧和方法,要通过对学生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唤起学生对于成功的愿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学好功课。
总之,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是中职院校班主任的重要职责。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细心人,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使心理疏导工作具有针对性、富有成效性。
[1]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李韦遴.好心态成就好学生[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贺春健
G715
:B
:1671-6531(2012)06-0133-02
李健虎/兰州兰电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技工学校教师,政教主任(甘肃兰州7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