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
2012-08-15张园园
唐 晶,张园园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
唐 晶,张园园
师德,就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简称“师德”。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与一般职业不同,它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本文从培养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求真务实,治学严谨;教师的学识能力;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奖优惩劣,引导师德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培养高校教师的高尚师德,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水平进行了阐述。
高校教师;师德;教学队伍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须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人们常把学校比作大熔炉,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文化修养、道德情操,都是通过这个大熔炉“冶炼”而成。
诺贝尔奖得主艾伦·麦克迪尔米德教授也曾经说过,一所大学的质量并不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教学大楼,也不取决于它的实验室和图书馆,决定科学研究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人。不谋而合,解放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特南也提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多少教育界的先辈英雄所见略同,的确如此,在高等学校只有精美的建筑、优雅的环境并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惟有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方可将知识与道德之火代相递传。因此,教师的责任至关重要,一方面必须具有使人折服的知识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必须具有道德之光——师德。
何谓“师德”?西汉著名学者杨雄在《学行》中首次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的观点,指出教师不仅要博学,而且要在道德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也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就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简称“师德”。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与一般职业不同,它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没有师德的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将不单单创造不出良好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将戕害学生的心灵,并将影响他的一生,甚至对社会产生不良导向,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师德。
一、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民族的兴衰成败,社会的进步文明均是靠组成社会的一个个细胞——人的共同作用形成的。而“大学是社会发展的灯塔,是社会道德的灵魂。教师应该通过努力,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感受到灯塔的明亮,体验美好的大学生活,留下难忘的人生记忆。高校教师特别是共产党员教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思想,关键要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高校教师必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功底,多读书、多看报,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导向,用理论武装自己,使自己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祖国,惟有如此,才能在校园中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感动学生、影响学生,从而引导他们具备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蔚为壮观的爱国思潮。
二、要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在全世界范围内,教育事业都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我国无数教育家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以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一颗报国之心和眷眷深情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着。《光明日报》曾报导了“塞上红烛”冯致远的无悔人生,他在宁夏支教40年,为学生付出了许多人没有付出的爱,也得到了许多人无法得到的爱,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名人民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不仅如此,在他的身上我们同样看到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高尚精神,他的辛勤奉献、忘我无私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高校教师,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起考验,顶得住压力,抗得住打击。做学问,就得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没有一番痴心不悔,哪得梅花扑鼻香。教师是人梯、是蜡烛,我们无怨无悔,“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正是无数教师的付出与奉献成就了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类的进步。
三、要有渊博的知识,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而且要有比较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语言修养,具有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成为佼佼者。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入手,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不仅教师自身要积极进行科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更要带动大学生投身这一事业当中。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科研的能力与激情,教师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四、要求真务实,治学严谨
治学之道古而有之。晁说之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教师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治学。教师应该真正把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搞上去,这需要投入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社会的楷模、表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摒弃急功近利,严谨治学,务实求真,并将这种健康、向上、积极的态度撒播在大学校园中,并不断影响整个社会。浮夸不实、矫揉造作,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不利于学术的昌明、社会的进步。英国科学家李斯特说:“我想到人的最高尚的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就是公开放弃错误。”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摒弃好高骛远、浅尝辄止,要敢于质疑,勇于修正错误,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
五、要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学生和教师朝夕相处,教师的影响潜移默化、深刻久远。教师的敬业精神、治学态度、言谈举止、为人处事无不对学生产生着重要影响,发挥着表率、思想引导、文化传承的作用。“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精神,对于教师有深刻影响,对于学生影响意义就更为重大了。在我国历史上,诚信、艰苦奋斗一直被尊为美德。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孔子强调做人要“敬是而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教师要以自己的言传、举止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同时形成融洽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发展平等、友爱、高尚、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相互尊重、彼此关心、爱护、增进了解、共同成长的氛围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前提和条件,是集中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
六、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指增强法制意识,学法、知法、用法,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执行法令、法规和各项行政规章。公民自觉地遵纪守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起码条件。要本着“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思想,教师一方面要做到遵纪守法,另一方面还要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教师要树立法制观念,在法制的轨道上开展学校的综合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和其他一切活动。
为增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激发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应树立优秀教师典型,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应该在各高校率先开展优秀教师评选的相关工作,然后在省内、甚至全国评选优秀高校教师。奖励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学生评价优,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发扬他们的红烛精神,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奖优惩劣制度,使高校师德建设向纵深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环。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如果教师不具备师德,那么我们损失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件“产品”,而可能阻碍中国科学文化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高校教师的高尚师德,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1]仇玉山.高校师德规范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陈立丰.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8,(S1).
[3]鞠春珠.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J].宁夏教育科研,2008,(4).
责任编辑:姚 旺
G451.6
B
1671-6531(2012)06-0119-02
唐晶/辽宁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辽宁沈阳110000);张园园/辽宁大学教务处副主任科员,实习研究员,硕士(辽宁沈阳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