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2012-08-15石长虹
石长虹,赖 婧
浅谈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石长虹,赖 婧
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是创新实践教育的载体,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增强学习动力、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更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大学学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因此日渐得到各高校的青睐。
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学风建设
学风是大学的灵魂和气质,是大学的立校之本,优良的学风是大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学风建设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学风建设的目标是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要求的大学生,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是新形势下高校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实现创新实践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内涵
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科研立项等形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从某种程度而言,大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与“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这种学习更体现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课外科研活动中,虽然有本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但项目申报答辩、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等绝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大学生自己完成。由此可见,课外科研活动起到了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作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扩展和补充。
大学生在课外科研活动中,不但能学会将所学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之中,提高科研能力、积累科研经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升,更能通过科研活动获得相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不同于教师科研活动,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中科研结果的重要性并不在首位,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相应的训练,增强综合能力。
从我院历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尽管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并不一定都能取得预期的科研成果,但是每年都会取得可喜的成绩,并在学校“自强杯”、省“挑战杯”和国家“挑战杯”的比赛中斩获奖项;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学生在创新思维、资料收集和分析、沟通协调、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明显。
二、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1.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学习动力。许多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多数是因为对所学专业缺乏认知,不知道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导致专业学习兴趣淡薄、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机减弱,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时觉得枯燥乏味,上课时漫不经心或者干脆逃课。如果这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外科研活动中,一方面,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充实、巩固和检验理论知识,必然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专业认知。
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学风的好坏,从深层次上来看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一种外在反映,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大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和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三观教育自然成为学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同时,学风建设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的过程。课外科研活动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求大学生融会知识和能力,还要求他们具有思考和求真的思想和品质,不怕艰辛付出、不怕挫折,在课外科研活动中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在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同时,形成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诚信道德观念,从而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3.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社会上一些功利思想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心态浮躁,无心进行专业学习,加之就业目标不明确,投入了大量课余时间甚至是课堂教学时间在兼职赚钱上,期望通过这些漫无目标的兼职来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结果到就业时才发现这些兼职很多都是做了无用功。事实上,完全可以通过课外科研活动使学生明确就业目标、提升就业竞争力。在课外科研活动中,学生不但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完善,增加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也积累了专业实践经验,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符合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生能力和经验的双要求。
4.促进师生的和谐互动。目前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多地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有限。课外科研活动正好可以成为弥补师生关系交流不足的纽带,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主体意识,为师生之间的深层次交流提供契机。在课外科研活动过程中,师生围绕共同的研究目标展开交流,相互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但可以获得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更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坚韧的科学精神,端正治学和做人的态度;同样,教师也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科研成果的最终产生又将成为师生之间建立和谐互动关系的重要激励因素,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育热情,使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得以延续。
三、促进学风建设,拓宽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有效途径
1.增强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普及性。虽然参与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大部分学生还处在观望之中,有些是想参与课外科研活动但不清楚具体的内容和政策,有些是对自己能力认识不足缺乏参与的信心,这些带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现象反映出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宣传力度还不够,学校和学院需要加大对课外科研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课堂教学、班团会、社会实践动员大会等各种形式,向广大学生宣传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内容和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营造出一种课外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各种科研活动比赛和活动,如我校的“自强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都对课外科研活动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此外,树立大学生课外科研的典型,宣传他们的事迹,发挥学生榜样的影响力,也有助于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课外科研活动,从而积极参与。
2.完善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制度性。随着国家以及各高校对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参与人数快速增长,活动的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完善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制度,保障课外活动向系统化、规范化、常规化方向发展。通过制度的完善,可进一步明确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目的和发展方向,对其组织主体、立项流程、管理办法、经费投入、奖励机制、成果转化、指导老师遴选等内容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避免活动的形式化和盲目性,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3.丰富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层次性。大学生的群体结构是多元化的,而现有的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层次较为单一,基本上为国家和校级两类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数量上的限制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其中。鉴于课外科研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应丰富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层次性,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吸收到科研活动中,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科研活动提升自己、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由点及面地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除了现有的国家和校级层面的课外科研活动,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群体的目标需求,激活学院层面的课外科研活动力量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各学院可以结合本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出科研活动,效果更为明显。我院今年投入专项经费设立院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吸引了20多个团队的1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学院的老师也热情参与指导,师生和谐互动,达到了促进学风建设的良好效果。
挖掘暑假社会实践的潜力,将科研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是一个有效方式。我院暑期开展的“神农架科学考察”活动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较有影响力,该活动每年都从全校报名的上千名学生中选出20人参与考察活动,活动结束后的论文和报告已经几次获得全国级和省级“挑战杯”大奖。
此外,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科研项目中,既可以实现学生的校外实践校内化,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具体生产环节中得到检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属性的提升,又能加深企业对学生的了解,是一种双向培养和共赢的模式。
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对促进学校学风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罗佳.论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学风建设功能与作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
[2]林挺葵.论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意义[J].南方论刊,2009,(3).
[3]王世山.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2008,(7).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
:B
:1671-6531(2012)06-0109-02
石长虹/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湖北武汉430072);赖婧/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通讯作者(湖北武汉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