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2012-08-15王丛丛
王丛丛
浅谈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王丛丛
在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应该成为英语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要教好英语,就应该让学生广泛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达到能用英语进行社会交际的最终目的。
文化导入;社会交际;文化差异
当今社会,英语已经从学校里的一门必修课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个人事业的发展和前途。英语在其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使用者民族身份的差异、语言文化迁移等众多因素融合了很多的变体,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人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蹩脚者则处处碰壁、笑话百出。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正如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古迪纳在《文化与人类学和语言学》一书中谈到的那样,“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方面,语言于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相反,文化对于语言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密不可分的。拉多(Lado,1964) 在其《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曾经提到:“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由此可见,在向学生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文化导入与语言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深刻把握语言的内涵,是英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中国传统英语教育的模式一直局限在语法分析、应试教育的框架之下,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接触到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语言脱离了其文化内涵,便失去了其自身的生命力,以致中国大多学生学习了英语十几年之后仍然无法用英语进行表达。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其《语言》 (Language) 一书中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学习英语文化的过程。
二、大专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1.大专院校在校学生英语基础整体水平不高。大专院校的学生高考成绩在所有大学生中属于偏低水平,在所有的高考成绩中,英语成绩更令人担忧,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都较差。这些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进入大专院校之后,如果选择的专业跟英语联系不太密切,学生往往会放松英语学习,而将学习的主要精力用在其他专业课程上。原本薄弱的英语基础再加上在校学习期间难以全力以赴认真对待,这使得大专院校英语教学困难重重,本应鲜活生动的英语学习过程难免流于机械式地灌输,变得枯燥乏味。
2.应试教育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大专院校的英语课程仅仅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开设,大部分教师与学生认为其对熟悉专业岗位技能、掌握专业技能操作并没有直接的助益,因此,英语教学在大专院校一直不受重视,更谈不上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与改革。在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为了应付英语等级考试,应试教育的气氛相当浓烈。英语教学活动从应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授内容局限在课本大纲知识范围内,为了达到知识的熟练采取机械训练、过度学习的手段,导致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语言与其背后的文化知识严重脱节。长期以来,学生由于不了解语言文化背景,不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学习到的英语并不能用来进行交际。
三、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1.熟悉中西文化差异,扫清交际障碍。从大专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英语语言的学习由于脱离了文化教学,造成学生对英语这一语言误解误用的现象十分严重。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熟悉英语文化内涵就不能理解英语语言的真正含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重视英语词汇、词组、句型文化意义的学习。例如,在西方文化里“dog”一词的含义与汉语大相径庭。“a lucky dog”指的是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是人人都有得意日的意思;“He worked like a dog.”不是指他像狗一样的工作,而是说他工作非常卖力;“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中,“an old dog”指年纪大的人。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狗在英语文化中并没有贬义的意思,而在汉语文化中却恰好相反,狗一般被用于贬义,如成语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不懂得英语文化的模式与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到英语,不掌握英语文化背景也很难学好英语这门语言。英语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刻地掌握语言知识。
2.了解文化知识,提高语言理解能力。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着语言。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良好途径。学习英语绝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语音、单词、句子、文章以及语法等内容,而应该涉及到英语背后的文化知识,比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科技、文化、艺术等。一旦学习者掌握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语言的理解能力相应就会得到提升。以“end of the world”这个词组来说,如果学生不了解西方宗教文化知识,很容易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世界末日”,想当然地认为是毁灭和死亡的象征。然而,在基督教文化里面,“世界末日”是伸张正义的时刻,这一基本的基督教教义代表有朝一日现世将最后终结,所有的人们都面临着最终的审判。历史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只有知道拿破仑在Waterloo这个地方打了败仗,才能正确理解英语词组“to meet one’s Waterloo”是指遭到决定性的失败。
3.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能够运用英语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际。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海姆斯所强调的:“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应包括五种要素,即听、说、读、写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也就是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交往的能力。”忽略了英美文化导入的传统英语教学,只重视对听、说、读、写的机械训练,本应该作为学习最终目的的社会交往能力却无从谈起。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名中国官员带着他的夫人出席中英交流的宴会,外国官员盛赞这位中国官员的夫人,“Your wife isso beautiful!”(你的夫人真漂亮!)中国官员谦虚地回答说:“哪里,哪里。”当然任何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这位官员是出于中国人惯有的思维模式,由于翻译不懂得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直接翻译成“Where?Where?”外国官员听后一头雾水,无奈地回答“Every Part!”从这则笑话中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把英语语言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地为学习者普及英语文化知识,才能帮助学习者熟悉英美人的思维方式,避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歧义、误会。
四、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近些年来,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学拘泥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改革创新不多,不能切实做到把传授语言知识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统一起来。要达到英语文化导入与英语课堂的有机结合,不妨进行以下方法的尝试。
1.有效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在大专院校,英语课程所占的比例是有限的,仅靠课堂上的时间要想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可支配的时间,让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英语原版电影、报刊杂志、西方文学作品以及英语新闻等等都是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良好素材。学生通过广泛接触各种英语语言的呈现形式,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大大提高了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另外,建立英语角,搭建一个学生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真实平台,也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做法。还可以成立英语兴趣俱乐部,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并模仿一些经典的英语戏剧或者舞台剧。
2.积极改进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语言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如果给语言披上“文化”这层外衣,便会显得丰富多彩起来。因此,教师应该改变现有单一的文字教学模式,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形式,为语言赋予声音、影像以及色彩,让英语在课堂上鲜活起来。
这种模式使得英语语言学习从以往传统课堂的局限中走出来,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避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达到知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效果。
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切脱离文化背景的语言教学都是舍本逐末,严重违背了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开展英语文化背景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现代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把语言知识的教授跟文化背景的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英语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在训练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使语言真正具备生命和活力。
[1]陈岩.文化理解能力——21世纪外语教育的主要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育,2000,(4).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庄丽红.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1,(6).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2
B
1671-6531(2012)06-0097-02
王丛丛/河南黄淮学院在读硕士(山东德州4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