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被动语态的标记性对比分析
2012-08-15樊慧
樊 慧
汉英被动语态的标记性对比分析
樊 慧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不容忽视,其影响被称为母语迁移。标记理论是母语迁移的制约因素之一。由于英汉差异,被动语态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文章从标记理论出发,对英汉被动语态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从认知角度和理论层面促进英语教学。
被动语态;英语教学;标记理论
被动语态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都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语言现象,简而言之,当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时,需要使用被动语态。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句式,但两种语言对被动语态的使用却常常不同。同一个语境、同样的含义,英语往往用被动语态,汉语却习惯于使用主动语态。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母语的作用不容置疑。根据Odlin(1989)[1],当母语的某种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母语对目的语的学习会起促进作用,此为正迁移;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相对应时,母语会顽固地迁移到目的语中,从而对学习者掌握目的语造成困难,此为负迁移。母语负迁移又被称作母语干扰。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两者之间的差异诸多,再加上中国学生的外语接触量有限,大脑有利用先前语言学习经历的强烈倾向(王初明,2001)[2]。因此,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母语干扰现象比比皆是。被动语态对中国学习者而言是一个难点,在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中都是一个重点。
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语言迁移的预测成为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语言迁移制约因素的研究中,标记性也被视为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的语言中的无标记成分被看做是比“有标记”的成分更基本、更自然、出现的频率更高的语言。Kellerman[3]则解释说,就母语的标记程度而言,某些具有语言特征的语言项目不发生母语迁移;具有中性标记的语言项目容易发生迁移。
一、汉语中的被动结构
汉语中的动词不像英语动词,一眼就能分辨其语态是主动还是被动,一般要么是主动要么是被动,没有可替换的中间状态。因而汉语的被动结构在语言学的语法领域颇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汉语的被动与其他语言比如英语的被动结构是对等的,而也有学者坚持被字句才是典型的被动句,因为“被”字在中文中起着输送被动意义的功能词的作用。
为了避免混淆,汉语的被动句和被字句之间必须划清界限。被动句,是指一个句子的主语是某行为动作动词的承受者;被字句则只是汉语被动结构的一个表达形式而已。一个被动句可以通过使用“被”字来引导动作的执行者或者发出者,并以此来表达被动关系,被字短语则作为补语存在。所有被字句都属于被动范畴,反之并非如此。汉语被动还可以由“让”、“叫”和“给”,甚至类似的短语“为……所”等形式表示。
汉语的被动句常含有“被”、“让”、“叫”或“给”这样的标志词。如:
(1) 李明被/给/叫/让老师批评了一顿。
这种结构的被动通常有一个名词短语作直接宾语,也就是有一个受行为动词影响的人或物,并且位于句子首位。它的直接宾语通常位于被动标志词“被”、“让”、“叫”或“给”之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因此,在例句1中名词“李明”就是动词“批评”的直接对象或宾语,而名词“老师”则是发出批评这个动作的人。
“被”、“让”、“叫”或“给”等词都是汉语被动结构中最常用的标志词。除此还有很多变体也可以用来表示被动语气,如:“受”、“挨”、“遭”、“遭受”、“为……所”、“被……所”等等。如:
(2)旧社会劳动人民挨饿受冻。
(3)谁胆敢发动世界战争,必遭希特勒同样的命运。
(4)敌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5)代表团受到了广大群众热烈的欢迎。
尽管汉语中有很多含有被动标志词的被动结构,可是汉语使用者更喜欢另一种更基本的更无标记的结构表示,尤其是在口语和非正式场合。这些结构在句法上采用不含任何被动标志的主动形式,却能够从语义上表达被动意义。如:
(6) 已经都关好了。
(7)老师上星期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
以上是对汉语被动结构的主要形式的讨论。根据标记理论,上述两种被动都是汉语中常用的可以被认为是无标记的被动。熊学亮和王志军[4]的研究里也是这样划分的标记性。有标记的汉语被动有点复杂,所以,本研究把凡是偏离这两种被动的主要形式的结构都归于有标记的被动结构一类。如:
(8)水我浇了花儿了。
(9) 饭吃光了。
(10)社会主义正在建设之中。
(11)那封信一定要马上邮寄。(例句选自任学良[5])
二、英语被动结构
英语的被动结构,也叫被动语态,有着固定的形式“be+done”。大多时候语态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语法范畴,句子的动作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表达形式,原陈述事实不发生变化。所以,毫不奇怪通常人们会认为被动是由主动转变而来,二者其实对等。然而,事实是并非所有的主动都可以转化成被动,两种语态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转化的时候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正如Quirk[6]所说,“相应的主动句和被动句,并不一定总是有相同的真值。”
(一) 英语被动语态的分类
Quirk[6]把被动分为三种:真正被动、半被动和假被动。真正被动指那种含有直接主被动关系的句子,动作的执行者则可有可无。半被动是一种混合类型,同时含有动词和形容词特性,其形容词特性有以下特征:a.该过去分词可做形容词;b.该分词可以由“quite,rather,more”等词修饰;c.可以用感官动词“feel”或“seem”代替动词“be”。假被动指句子虽然含有be-Ven结构,却只表示一个结果,与被动无关。这样的结构也可以称为“静态被动”。
跟Quirk的被动分类很相似,也有学者提出另外一种被动:意义被动,也就是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其有限的动词是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概念,即动词的语法主语是其语义对象。它包含:
1.感官动词的被动。感官动词是一种用来表示听觉、视觉等感觉的系动词,说明主语特征。如:
(12) Thiscarpet feelssoft./isfeeling asbeing soft.
2.不定式的被动语态。这种结构里,形容词与不定式搭配使用构成形容词短语作主语的补足语。这种结构的被动和“be+done”被动结构所表意义相同。这一类被动中不定式经常与静态形容词“easy,hard,difficult,safe”等连用。如:
(13) I washard to convince./I washard to be convinced.
3.形容词的被动语态。形容词在句中通常起限定作用。其位置是位于被修饰词的前面,作前置定语。而有些具有动词特征形容词则位置可前可后,这样的形容词可以等同于一个含有被动语态的定语从句。如:
(14) There are no ticketsavailable for tonight’sconcert.
=There are no tickets that may be obtained for tonight’s concert.
4.动名词的被动语态。当动名词跟动词“need,want,require,deserve”等搭配用时可以指称被动。这种结构类似于一个不定式被动。语义上看,动名词表被动强调某一个动作的紧迫性,很有可能该动作已经有所延误。例如:
(15) Thisletter needssigning by the manager.
(16) From that day on,my life wasworth living.
根据标记理论,句法上讲,英语被动由助动词加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助动词可以是“be”也可以是“get”或“become”。其中“be”动词是英语中最容易识别出来的被动,并且这种结构可以用在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语体中。而“get+done”在正式的语体中经常避免使用。即使在非正式场合,它的使用率也远远不如“be+done”结构。所以本研究中“be+done”结构无标记,而“get+done”或“become+done”结构被视为有标记。即使从语义角度,“be+done”结构也属无标记。根据之前讨论的被动的分类,传统上的真正的被动是最基本的,因而是无标记的,而半被动或假被动包括意义被动,不定式的、动名词的、形容词的统统看成是有标记的英语被动。
(二)英汉被动语态结构的标记性比较
汉语被动结构也可以根据标记理论分为有标记和无标记的。一种有标记的被动形式是含有标志词“被”的被字句,等同于英语中无标记的“be+done”结构;而汉语中另一种标记性更弱的被动结构是意义被动,也就是主动表被动的形式,在英语中确实有标记的被动。英语的被动需要用助动词“be”和各种动词过去分词来表示时和态的信息,但是在汉语中,被动的形态就没有这么严格,只有介词“被”被视为被动的标志。
从标记理论对英汉被动语态进行对比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英汉比较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英汉语法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比对研究侧重于英语,有助于英语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英汉被动语态的认知对比,帮助学生区分二者的异同,从而预测难点,促进母语的正迁移,减少母语干扰。然而有关二者的比较只是理论层面上的阐述,英汉被动对比的很多方面很值得以后更加深刻的研究,包括从语言迁移方面的实证研究。
[1]Odlin,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89.36.
[2]王初明.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5.
[3]Kellerman,E.(1995).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transfer to nowhere?Annual Review ofApplied Linguistics5:125-150.
[4]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J].外语研究,2002,(1):19-23.
[5]任学良.汉英比较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502-503.
[6]Quirk,R.Greenbaum,S.Leech,G.&Svartvik,J.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the English language.London:Longman.1985.160.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2
B
1671-6531(2012)06-0089-02
樊慧/黄淮学院国际学院讲师(河南驻马店463000),西安外国语大学在读硕士(陕西西安7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