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 发展 创新
——胡锦涛教育思想的马克主义解读
2012-08-15张松玲
张松玲
继承 发展 创新
——胡锦涛教育思想的马克主义解读
张松玲
胡锦涛通过深刻阐述教育发展三个步骤、七方面内容逐步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其中精髓思想值得研究和回味。胡锦涛的教育思想,奠定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全新理论基础;营造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开辟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境界;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胡锦涛的教育思想内涵深刻、意义深远,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学习、研究。
胡锦涛;教育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步入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胡锦涛同志通过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的科学人才观,提出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三个步骤,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胡锦涛对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内容,教师队伍的建设,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的公平,以及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迫切任务七个方面都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胡锦涛有关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重要战略地位的思想
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在此情况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胡锦涛对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新的阐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
以上思想概括了教育在民族振兴和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实现这样的地位和作用,就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提出并要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据此,我国必须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量,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二、胡锦涛有关教育的主题和内容的思想
中共十六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胡锦涛根据中共十六大的精神,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胡锦涛还对教育的主题、任务和目标进行了概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方面,胡锦涛还专门阐述了德育内容如何具体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三、胡锦涛有关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学术专业建设的思想
胡锦涛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民族振兴,在于教育,教育振兴,系于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也就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人才。因此,胡锦涛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胡锦涛还对广大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在教学与科研上,则要求教师注重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着力强化基础研究,瞄准学科前沿,突出重点研究,不断创造一流学术成果。
四、胡锦涛有关受教育者如何实现全面发展的思想
胡锦涛提出:学生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学生要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要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狠下功夫;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要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功夫。这样,学生就能加强思想修养,完善自身素质,健康成长、成才。
以上思想包含着对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并且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受教育者要实现全面的发展,就要重构精神生产的价值取向。注重自身认知的才能,抒情的才能,审美等才能的培养和创造。受教育者要实现全面的发展,就要重构政治价值取向。积极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受教育者要实现全面的发展还要重构全方位的、完整的价值系统。包括落实法律、法规、章程、公约,还包括落实在人们自觉的自律及有效的公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上。受教育者全面的发展还要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要兼顾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和创新、学习与实践。人无全才,要“扬长”,而不只是“补短”,“合格加特长”就是有用之才。
五、胡锦涛有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肩负着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拔尖创新人才,以及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知识贡献三大历史性任务。为此,胡锦涛提出教育发展要做到三个统筹: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的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要做好三项主要任务: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个统筹是胡锦涛根据我国现阶段教育实际存在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沿海东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不协调,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之间的不协调,教育发展规模和教育结构、教育质量、教育效益之间的不协调而提出的。而普及发展提高三项主要任务,则是针对我国现阶段教育工作中的突出矛盾提出来的。三个统筹和三项主要任务,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且三个统筹和三项主要任务的提出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做到三个统筹,做好三项主要任务,既抓住了教育工作的重点,又协调和解决了教育工作中的突出矛盾,这样我国的教育事业就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六、胡锦涛有关我国教育体系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思想
胡锦涛对教育体系和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明确思路:要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围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体制,改进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
近年来,我国改革管理体系:中央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了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教育统筹管理的权限。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目前,学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初步形成。政府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开始向宏观管理转变。在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在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调动了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等人才培养的五个观念。
七、胡锦涛有关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公平,对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给予政治组织上的坚强保证的思想
胡锦涛的教育思想,全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强调教育公平,人人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则有保证公民平等享受教育的义务。胡锦涛提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认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各级中国共产党的党委和人民政府都要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任务,要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要强化人民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完善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这既是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向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同时也是明确各级中国共产党的党委和人民政府应负的保障责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政治组织上的坚强保证。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认真学习、研究和贯彻胡锦涛的教育思想,是当前我国教育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姚 旺
G40
A
1671-6531(2012)06-0078-02
张松玲/杭州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浙江杭州3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