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2-08-15邬亚平
邬亚平
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邬亚平
贫困生由于家庭的贫困和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性,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敏感、抑郁封闭等、容易失去自信而产生依赖心理等。勤工助学岗位比较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老师,应密切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摆脱过重的思想负担,排解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图书馆管理; 勤工助学;贫困学生;心理健康
贫困生是高职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经济地位的脆弱性和所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性,易产生自我认知上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勤工助学岗位较多的一个部门,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作为图书馆的指导老师,帮助贫困生摆脱过重的思想负担,解决他们异常的心理问题,既是应尽的工作职责,也是要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表现
一种是乐观积极的心理。这类贫困学生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念,能乐观地面对家庭的贫困。他们认为,贫穷不可怕,贫穷是可以改变的,贫穷是对自己的磨练,因而有着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对社会、学校和自己充满信心,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积极锻炼自己和提高自我。他们学习上刻苦努力,成绩优异;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劳动中勇挑重担,任劳任怨;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及文娱体育活动,不甘落后,成为生活的强者。有的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到校外做兼职,以锻炼和培养自己自立自强的信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另一种是消极悲观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自卑。不少贫困生往往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为自己出生在贫困家庭而感到自卑、痛苦,总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他们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独来独往、封闭内心,让自己置身于集体之外,拒绝老师、同学的帮助,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实际上,他们极为渴望与别人交往,但又害怕与别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因而使自己长期处于不愿与人交往的孤独感之中。
2.焦虑、敏感。一部分贫困生家庭要通过借债来供子女上学,家庭的负债使贫困生为家庭经济负担而焦虑;双向选择下的新型就业机制,使得高职院校贫困生常常感到前途未卜,想通过就业而改变家庭境况的心情得不到缓释。高职院校贫困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能力又不足,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这些加深了他们焦虑心理。贫困生还特别看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对涉及到自己名誉、地位、前途、理想等的一些事情,会强烈的关注,即使是别人的事情,也非常敏感和“多心”。这种敏感和焦虑,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3.抑郁封闭。贫困生因缺乏自信和存在自卑心理,往往在人际交往中显得孤僻、不合群和自我封闭。他们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觉得生活无望,拒绝排斥与他人交流。特别是现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有情感上的沟通,还有些物质上的联系,比如互赠生日礼物等。这种看似正常普通的人际交往,对贫困生来说却是一种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想通过这种方式走近大家,经济上却没有这笔奢侈的开支,直接导致自信心缺乏和自卑心理,降低自我评价,失去交往热情,从而导致自我封闭。这种心理负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和疏导,压抑自己,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抑郁。
4.依赖心理。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保证高校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这种政策措施上的帮助,也使极少部分贫困生因此产生依赖心理,将美好愿望的实现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参加勤工助学出工不出力,甚至有兼职也不愿去做;认为自己是贫困生就应该得到帮助,总想让奖、助、补、贷、减、免、缓等资助照顾到自己。
二、影响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分析
1.社会大环境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的经济结构、运行机制,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与人交往需求和联系增多,大学生中不乏多种应酬,如参加生日聚会、参加外出旅游等活动;拥有电脑和享受网络高科技便利等。大量的“经费”支出,对贫困生来说,无疑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就业时的双向选择与自主择业,也给心理尚不成熟的高职贫困生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加剧了内心的冲突和不适。
2.家庭环境影响。一方面,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或边远山区,或者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和父母一起经历过经济困难,由此也带来了心灵伤害;另一方面,贫困家庭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这些都令孩子容易产生抑郁、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3.学校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家庭,其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特别校园里攀比和享乐主义现象的存在,对贫困学生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心理影响。他们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与富裕家庭相比反差强烈,因此极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继而出现自卑、自闭、多疑、敏感的心理状态。
4.贫困生自身心理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受外在其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受个体不同时期情绪活动的影响,大一学生主要面临的是人际交往、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自我定位等适应性问题;大二学生主要面临的是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恋爱等发展性的问题;大三学生主要面临的是求职择业问题等。个体心理因素是影响和制约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因素。
三、利用图书馆管理工作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措施
勤工助学学生比较集中的高职院图书馆,每位图书馆指导老师要正确认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分析他们各自问题产生的原因,给予他们相应的帮助,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全面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1.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帮助图书馆勤工助学贫困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克服由于经济困难给自己物质上带来的不足,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予以自我调节,不断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其次,在图书馆内营造勤工助学良好的工作氛围,尊重、理解、关心贫困学生,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关爱、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指导老师要主动发现他们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做到知冷知热,心中有数,使贫困生感受到图书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第三,注重自信心的培养。有自信才会有成功,未来的社会是充满着机遇的社会,也是机遇稍纵即逝的社会,只有充分自信的人,才能正确把握自我,及时抓住机遇。第四,定期在贫困生中开展民主生活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畅所欲言,多肯定,少批评,共同讨论怎样把勤工助学工作做得更好,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增强贫困生在图书馆工作的积极性、提升自信心,增进指导老师与贫困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2.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第一,平时细心观察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的情绪变化。如,有的学生平日活泼开朗,工作积极主动,忽然变得沉默寡言,消极怠工;有的学生平日按时来馆工作,近期不请假连续一段时间没来工作等,指导教师应主动地联系学生并询问情况。
第二,利用网络建立图书馆勤工助学QQ群。通过QQ在线与贫困生互动,空间留言,了解贫困学生。通过浏览贫困生在QQ群体的聊天记录,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给以疏导。
第三,建立勤工助学学生心理辅导队伍。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利用学校专业教师资源和自强不息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组成勤工助学学生心理辅导队伍。通过指导教师的心理疏导及贫困生之间的贴心交流,在温暖融洽的氛围中,实现减轻贫困生心理压力和释放消极情绪的目的。
3.培养贫困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是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第一实习基地,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勤工助学的意义和理解岗位的重要性,明白现在的勤工助学工作是三年后就业的预演。在繁重学习中要兼顾工作,对刚从中学走进大学的贫困生来说还很难适应,指导老师要及时调整贫困生的消极情绪,帮助贫困生建立积极合理的认知,帮助贫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里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在勤工助学工作中注重以老带新,师长带师弟师妹,互帮互助,从在工作中获得一些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以新的视野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交往,逐步学会处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良好、健康的人际氛围中融入到新的集体。
贫困生要消除各种心理障碍,除了外部的帮助和疏导外,还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自我调节减轻内心的冲突和不安,缓解过强的心理负荷。当因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自己较低层次的需要、目标不能得到满足时,就要给自己确定一个比较可行的目标,将消极情绪转化为奋发图强、努力进取的积极情绪,从而在不懈奋斗中找到自信,找到乐趣。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要主动找信得过的老师、同学、朋友等交谈交流,将埋藏于心底的烦恼和忧愁倾诉出来,减轻压力。
当前,贫困生确实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他们,鼓励他们正确面对人生,克服经济上暂时的困难,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毅力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1]冉超凤,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科学出版社,2010.
[2]张向葵,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陈祎鸿.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2).
[4]郑德霞.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5]黄薇.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6).
责任编辑:何 岩
G444
:B
:1671-6531(2012)06-0073-02
邬亚平/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广东江门5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