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网络流行语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2012-08-15郭晓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流行语价值观青少年

郭晓舟

从网络流行语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郭晓舟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一种新型表达形式,是一种大学生高频使用的网络语言文字。网络流行语是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与青少年群体特性及其身心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不断变化与更新,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是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一条有效途径。

网络流行语;大学生;价值取向

网络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个领域都进入了虚拟化的网络世界。网络语言在网民的博客、聊天、网络日记等等领域广为传播。网络流行语主要由青年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所创造和改造,并在网络领域得到使用推广,在当代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可以说,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反映与折射。通过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一些新特点。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景分析

1.网络数字虚拟化。网络数据传送是以字节(byte) 作为传送单位,输出和输入信息以简洁化的语言来表示意义。单纯的数字在网络流行语中也就有了不寻常的意义,网民在使用过程中体会到了便捷,不必刻意打出汉字就能表达意义。数字在网络聊天中被频繁使用,从而成了一种流行时尚。数字语言的流行既表现了网络的简单化主题,又表现了青年大学生用语的便捷性。比如,“886”代替“再见”,“55555”代替“哭”。

2.外语学习的浪潮。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对英语的重视日渐加深。尤其对青少年而言,英语几乎成为任何入门考试的必备科目,成为汉语之外青少年学习最多的语种。青少年对英语的掌握也加快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网络上的很多信息都以英语作为朗读工具,青少年作为一个意识活跃、思想前沿的群体,不甘心枯燥的字母组合,必然要将英语的学习生活化,这种行为自然就产生了活泼娱乐、幽默诙谐的新语言。比如,“high”代替“非常棒”,“out”代替“落伍”等等。

3.多元文化的交融。网络作为无边界的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能得以发扬。互联网上90%的信息是英文信息,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使文化的交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语言处于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自然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集中反映。比如,“你俩A”(你们两个AA制)、“你还OK”吗,这些语言无疑是各种文化交融的结果。汉语与英语的结合不仅改变了单一汉语使用的枯燥局面,更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青少年创新个性的一种显现。

二、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网络流行语主要指的是由网民创造,一定时期内在网络中广泛流行的语言符号。在交流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网络流行语来自于日常语言又有别于日常语言,其倾向于数字化、符号化,求新求异是其产生及发展的动力。多数网络流行语是娱乐性和调侃性的,是青年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现实的共同感受,而娱乐性和趣味性决定了它的流行。

1.数字谐音类。人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从众性的,网络语言的使用具有大众的特征。青少年也不可避免地在价值的手段、目标和评价上普遍存在着从众倾向。电子科技最为重要的特征即为数字化。数字谐音就是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广泛使用的语言。网上输入寻求简洁化,以数字来替代汉字的输入即为典型的代表。例如,“4242”(是啊是啊)、“3166”(撒由那拉,即日语再见)、“847”(别生气)、“7456”(气死我咯)、“8147”(不要生气)、“848”(不是吧) ……数字化语言大都体现为口语问候语形态,具有谐音、委婉、活泼可爱的特征。“748”表示“去死吧”,用汉字体现会让人难免感觉到出口伤人的意思,经数字化修饰后,则变得让人感到委婉和轻松。

2.语言异化类。由于英语的普及,英语在我国当代大学生网民群体中的运用已趋于日常化。“BF”、“GF”用于表示男朋友和女朋友;“BB”用于表示情人、宝贝或孩子;“My god”、“My lady gaga”、“OK”、“PK”等感叹语替代传统的感叹语。英语口语有外语内化、幽默化、简洁化等特征。汉语异化则主要指汉语的原意被网络语言用作别的意境。如风度扁扁(翩翩)、每每(妹妹)、化装(妆)、跳午(舞)等等。这类词语的主要特点在于同音字的“误用”,而误用的效果就是搞笑。“囧”等火星文是大学生普遍使用的一种网络个性签名,这符合青少年追求新奇特的心理。汉英两者的融合则更加显示出语言融合中的诙谐活泼。

3.其他类。学习与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当代大学生内心的苦闷增加,网络这个平台可以发泄心中的苦闷,以及发表对某个事件相对犀利的言论。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阶段性和短暂性,所以大学生无论是通过网络语言宣泄压抑,还是对社会事件揭露评析,都体现了短暂性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中很多短句如:“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无房无车”、“我爸是李刚”、“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了”、“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等,这类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是语句短而内容性强,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对社会事件的消极抵制态度。

三、大学生与网络流行语的内在联系

1.大学生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网络流行语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与青少年网民独特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据2012年1月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突破5亿,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群的网络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到96.1%,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比重要远远高于其他群体。青年网民特有的时尚、激情与追求特立独行等特征,使其不仅主动使用网络语言,而且也积极创作网络语言。

2.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的衍生品。青少年出生在科技知识迅猛增长的时代。从前文所提及的统计报告能够看出,学生已成为网民中的主体,同时在电子科技时代也需要有一个适应调节的过程。青少年的自我调适历程是指:个人从需求出现到需求获得满足的历程中,有计划地思考感觉及行动,以满足个人需求。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网络的需求很高,网络语言的活泼性、新奇性与无规则性,网络流行语数字化特征的诙谐活泼,都满足了大学生内心发展的需求。所以,很多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大学生适应环境以及自我调适的过程产生的。例如,“我们需要安全门,更需要安全感”、“小时候缺钙,长大了缺爱”、“神马都是浮云”等等。从这些语言中能够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内心的孤独与对现实的无奈。

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构建。认知的发展使青少年逐渐对自我有一个认识过程。所谓自我同一性就是青少年认定自我是怎样一个人,包括自己的兴趣、个性、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认识过程。青少年在各方面积极使用和创造网络语言体现个性和兴趣,并且逐步寻找评判事情的标准。在对自我的认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后,他们知道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恰好满足了青少年的需要。汉语具有一字多音、同音多字的特点。青少年在上网聊天中为追求高输入率,当某个字运用非常广泛的时候,便会得到普遍的认同,成为流行语。汉语的异化使用虽失之于语言的规范,但其异化使用就存在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构的过程中。

四、网络流行语折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

网络流行语与大学生群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不论是流行语的内容还是形式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态度。

1.简单从约的价值理性。数字符号使简约逐渐走进大学生的价值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886”等数字都有其解释,当然他们的特性就是数字的发音与汉字的发音相近。只要输入几个数字就可表达意思,这种效率无疑是大学生所喜欢的,数字语言因此开始流行,并且进一步成为网络流行语。数字简单方便,表达的意思可以相配,可以看出大学生奉行简约的价值理性。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发展还不成熟,追求简约也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2.求异求新的价值选择。网络流行语的用词乃至句式构造是独特、叛逆和异化的,是大学生个性与文化的张扬。“每每(妹妹)”、“被上学”、“被就业”等语言虽缺乏语言规范,其活泼的风格却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并成为其价值观可以接受的一部分。标新立异是个性的表现,大学生由于其成长阶段的独特性,渴望得到认可。大学生处于寻求认可取向的阶段,所以他们努力接受和创造新词新句等网络流行语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张扬其个性。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的喜爱与追逐是推动网络语言产生与流行的直接动力。

3.兼收并蓄的宽阔胸怀。网络流行语中英语字母和英语句式的使用离不开大学生广纳的心态。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逐渐褪去了童年的幼稚,开始稳健成熟。“GF”、“BB”、“BF”等成为一种时尚,“lady gaga”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流行名词,表示惊叹、夸张等很多种意义。新事物的出现给大学生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只要与大学生较为接近,大学生也积极地给予新事物和新词以相应的回应,使用频率高,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

4.情绪化的价值表达。“没有钱,泪汪汪,拿红薯,当干粮”。网络流行语的内容既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内心的自由,也可以透视当代大学生内心的无奈,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平台来抒发情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大学生普遍受到物质主义思想影响,唯物主义在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中转化为“唯物质主义”。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使大学生普遍背负心理上的重担,在网络上一个人的牢骚会引发一群人的共鸣,随着使用的广泛,其流行也势在必行。

5.富于创造的价值精神。汉语寓意多样,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大学生是一个躁动的群体,思考的内容是熟悉或未经历的假想事物,思考的方式是逻辑推理。他们对于语言的学习已进入一个相对熟悉的阶段,加之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故较容易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化来创造新的文化。网络流行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汉字的异化使用,无论是字形还是字义,都是语言文字的一种创造。在此姑且不谈论是非,至少凸显了大学生有创造主体意识的方面。

总之,网络流行语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不断更新和变化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不同时期价值观的细微嬗变。它不仅反映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一面,也反映出他们的盲从与躁动,容易不加区分地接受多元化的价值信息,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因此,要发现网络流行语所隐藏的灰色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保持积极的价值取向,纠正错误价值取向,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3]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02,(3).

[4]李娜.近十年流行语研究述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

[5]石国亮.青年流行语的价值观意蕴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6]周杰,王艳.网络语言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7]石国亮.从网络语言看青年文化的反哺功能[J].中国青年研究,2009,(7):84.

[8]陈金定.青少年发展与适应问题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214.

[9]申亚妮.网络流行语探析[J].新西部,2009,(16):170.

责任编辑:贺春健

G41

:B

:1671-6531(2012)06-0064-02

郭晓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在读硕士(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猜你喜欢

流行语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
青少年发明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