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范式的转换
2012-08-15杨兴坤
杨兴坤,毕 星
(长江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8100)
□课程研究
论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范式的转换
杨兴坤,毕 星
(长江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8100)
高校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其课程教学范式的转换是知识与信息社会的客观需要。教学 “变革范式”与传统的 “模仿范式”有本质区别。“变革范式”是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范式的必然选择。教学范式从模仿向变革转换的基本途径是:转变教学观念,确立 “变革范式”的高校公选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反映最新学术动态;以对话式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反思能力;考核方式多样化,重视学习过程。
公共选修课;模仿范式;变革范式
一 范式与教学范式
“范式”(paradigm)源自希腊文,其原义是“一个接一个的展示”,在现代英语词典中被翻译为 “样本、例子”,后引出共同展示、模式、模型等含义。1962年美国科学家库恩在提出和阐述他的历史主义科学观的过程中,用 “范式”一词表达被科学研究共同体所公认的一套有关该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规范及基本方法与工具,认为范式是 “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向研究者群体提供的典范性问题及解法的普遍公认的科学业绩”。
相应地,教学范式就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由教育科学共同体在研究标准、概念体系、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约定或者全部承诺构成的整体,包括在教学领域内所公认的共有的信念、价值标准、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教学行为方式等等。进一步说,教学范式指在一定时期内教育科学共同体对于教育的占有支配地位的根本看法,包括对 “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的比较一致的看法。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制度决定其有不同的教学范式,有它独特的形态存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当历史发展到基本一特定时期,传统教学范式总有一些被认为无法解决而堆积的问题。当堆积的问题多到影响教育的正常运行,甚至阻碍教育的进步,以致与人的发展与社会要求无法适应时,新的教学范式就会应运而生。
从人类社会教育发展史上看,有两种教学范式一直交替或同时影响着教学变革。美国教育学者菲利普·杰克逊在 《教学这一实践》中把知识与技能传递意义上的 “教”称之为 “模仿范式”,把促进学习者变化意义上的 “教”称之为 “变革范式”。“模仿范式”与 “变革范式”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其一,从产生的历史时期上看,“模仿范式”作为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占支配地位的教学范式,在19世纪后的各国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中得到推广;而 “变革范式”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知识与网络信息社会的占支配地位的教学范式,在科学革命观、网络信息、人文主义与人权思想等各种因素影响下,成为当今大多数国家的教学范式选择。其二,从教学的组织方式上看,“模仿范式”的学习是以同步教学为中心组织起来、以个人活动为中心来展开,而 “变革范式”的学习是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组织起来、以共同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其三,“模仿范式”的学习,工具性较强,追求的是效率和效果,而在 “变革范式”的学习中,围绕主题展开,追求的是个性与创造性。其四,从心理学方面看,“模仿范式”的学习是建立在以客观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行为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而 “变革范式”的学习基础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最后在课堂文化的体现上,“模仿范式”的课堂教学是旨在如何更有效地传递更多的知识来组织教学的,着重讲授知识的广与多,“变革范式”的课堂教学是旨在如何更丰富地习得更有意义的内容来组织教学的,着重知识的精与深,重视过程甚于结果,重视差异甚于同一性。
二 “变革范式”是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范式的必然选择
知识与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07年3月,教育部在其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人才培养范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就明确了选修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这里,无论是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还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都是教育部代表我国教育科学共同体对 “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的比较一致的看法,属于 “变革范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可以说,这是我国教育事业为了适应知识与网络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在教学范式上做出的必然选择。
高校公共选修课 (以下简称公选课)作为选修课的重要部分,相应地在教学范式上必然要选择“变革范式”,这是由高校开设公选课的目的与选课方式决定的。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具有知识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特点,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在选课方式上,只要取得学校毕业所需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个人兴趣、潜能与特长等需求,自愿选择人文基本素养课程或科学基本素养课程,以有利于自己个性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 当前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范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开设公选课目的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基于此教学目的,公选课的教学范式必然选择 “变革范式”。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当前大多数高校公选课的教学范式仍为 “模仿范式”。 “模仿范式”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效果,随着网络信息时代与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其严重的理性主义与工具主义倾向已越来越成为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发挥与高校教学改革的障碍。
(一)重知识的习得,轻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对于知识的过分重视,使高校公选课教学的“模仿范式”将教学目的定位于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于知识的掌握,认识不到知识的习得过程也是学生潜能开发的过程。这首先表现在片面追求知识量最大化教学目标上,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公选课教师讲得很 “多”,学生听得很 “少”的尴尬局面,使学生沦为书本知识的奴隶,不能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表现在教师知识权威遮蔽学生潜能开发上。从公选课的教学活动来看,教师知识权威的传统仍然存在,教师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充当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的 “传话筒”,学生没有真正意义的思想自由与人格独立,在学习中让别人思想的野马在自己的头脑里任意驰骋,潜能开发的可能性被遮蔽。这样,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就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和空间,教师成了 “传话筒”,学生则成了 “留声机”。
(二)教学内容过分依靠教科书,忽略了知识更新与社会实践
“模仿范式”的一个严重弊端,就是教学内容过分依靠教科书,忽略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不少公选课教师把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全部的教学内容,把教科书当成外在的权威而盲目崇拜,在教科书面前失去了独立性与主体性,不管教科书的知识多么陈旧,与社会实践多么脱节。教师在课堂上只讲教科书上的内容,教科书上没有的,不予增加,教科书上需要更新的不予更新,教科书需要实践教学的不开展实践教学,总之,一切从教科书这个本本出发传授知识。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带着学生走进教科书,使学生丧失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个性无法得到充分发展,潜能无法得到开发,其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也得不到培养。同时,这种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到的仅仅是远离现实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虽然经纶满腹,但只能纸上谈兵,难以形成针对现实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失当,教师单方传递,缺少师生平等对话
所谓教学方法失当,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一种教学方法,不重视其他教学方法,致使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在 “模仿范式”知识传递效率最大化的教学目标影响下,多数公选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使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比例过大,缺乏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缺少师生平等对话,以至剥夺了学生知识交流和创新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与个性没有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没有在教学中得到满足与实现。毫无疑问,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个性选修公选课的大学生渴望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厌学则是他们对目前高校公选课不能满足自己求知需要的表现形式。笔者自2007年以来一直开设 《公司法》、 《合同法》与 《劳动合同法》等公选课,对学生进行过多次课堂调查,结果表明有83%以上的学生希望教学活动是双向的,师生是平等对话的,在课堂内外师生应以启发、探究、讨论等多种方式交流,而不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讲,全部学生在讲台下听。
(四)考核方式单一,重分数轻学习过程
当前多数公选课教师仍以期末考试作为单一考核方式,以分数作为大学生的课程成绩,而不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好成绩对大学生来说也就意味着成功,致使许多大学生以获取高分数为满足,至于在学习过程中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与个性对现实世界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学生却不予重视。在重分数轻学习过程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学生们学习浮躁,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将学习目标定位于考试的需要,认为选公选课就是混分数拿学分,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个性发展而学,为自己成长为一个复合型人才而学。于是很多学生上公选课并不认真,之所以勉强去听课,全是为了考试拿学分,课堂上部分学生不专心听课,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看课外书,有的玩手机、MP4与电子书等电子设备,有的窃窃私语等等,诸种学风不正现象,屡见不鲜。
四 从模仿到变革: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范式的转换
传统的 “模仿范式”在公选课教学中带来种种问题与弊端,达不到高校开设公选课的目的,而“变革范式”则是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范式的必然选择,有利于确立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因此,我国高校公选课教学范式变革的出路在于从 “模仿范式”到 “变革模式”的转换,以适应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观念,确立 “变革范式”的高校公选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信息社会时代,知识量高速增长,科学革命不断发生,加之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获得科学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知识的本质不仅限于稳定性与确定性,而更在于其与时俱进,在于变化与创新,这种知识的加快更新可能会导致学生现在获取的 “真理”,将来就变成 “谬论”。为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高校应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变革范式”的高校公选课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发展与独立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与目标。这首先要把公选课教学过程作为富有生成与建构意义的学习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与潜能,这意味着对于知识的接受只能由大学生自己去建构完成,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增强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公选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充分交流,一改 “模仿范式”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的本本型教育,形成 “学习、反思、探究、创新、发展”的富有建构意义的教学相长过程。其次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高校公选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跨学科与跨专业的学习使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出发点,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为他们质疑与批判等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反映最新学术动态
“变革范式”的教学内容既不是远离现实世界的,也不是既定的与静态的,而是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动态的,反映出最新学术动态与研究。高校公选课的教学内容应首先与现实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围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不再是现成知识的简单传递,才能将学生的个性与兴趣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结合,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此,高校公选课教学内容必须突破教科书的框框,要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领域密切联系,注重知识的现实性、生活性、选择性以及学生个体经验的内在作用,让他们主动到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其次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反映本课程学术前沿成果。公选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教科书已有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学术动态,使学生站在学科的前沿,改变其思维视角,开拓其学术视野,从而进一步深入到某个学科领域从事研究,培养其创新和探索精神。最后,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第一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设置现实情境,从而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内容的安排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第二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以对话式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反思能力
对话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共同探究的 “变革范式”的教学方法,它关注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差异,重视师生共同发展,教学过程就意味着一种对话活动。这个对话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公选课将对话式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反思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与创新精神。在公选课对话式教学中,教学活动建立在平等对话、协作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之上,教师由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传递者向教学活动的对话者转变,从知识的权威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转变,教师组织对同一问题持不同主张的学生进行辩论,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提高他们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及反思性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怀疑与反思中学习,思考与质疑旨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重视学习过程
“模仿模式”教学旨在习得并积累知识与技能,所以其考核方式多采用单一考试,且多为笔试,以考试分数多少来检查学习知识的效率。而“变革模式”旨在确立学生个性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其考核方式多样化,重视学习过程。课堂讨论与答辩、课下论文写作与文献利用、同学间论文与观点的相互评价、社会实践调查、笔试等都可以作为考核方式,按一定比例作为课程的成绩。相应地,为实现高校开设公选课旨在满足个性发展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公选课考核方式必然是多样化的。具体说来,可由论文撰写、课堂讨论与答辩、同学间论文与观点的相互评价、社会实践、期末笔试五种方式构成,各占公选课课程成绩的30%、20%、10%、10%、30%。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可极大地促进学生批判性与创新性能力拓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与潜能的开发。
[1]钟启泉.教学范式与课堂文化——与日本佐藤学教授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2,(7).
[2]李桂荣,左 旭.增设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及实施方案[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0,(2).
[责任编辑:赵庆来] Transformation of Curricular Teaching Paradigm of University Public Electives
YANG Xing-kun,BIXi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8100,China)
Public electiv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curricular teaching paradigm is required by a society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imitation paradigm”,teaching“reform paradigm”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curricular teaching paradigm of public electives in university.The basic routes from imitation to reform include:changing teaching concepts;establishing teaching objectives of public electives;combining teaching contentswith reality and social practice to reflect latestacademic trends;taking dialog teaching as the basic teachingmethod to cultivate students’questioning and reflecting ability; diversifying assessment forms and stressing students’learning process.
public electives;reform paradigm;imitation paradigm
G423.07
A
1674-3 652(2012)08-0 059-0 4
2012-06-25
杨兴坤,男,山东阳谷人,主要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毕 星,女,重庆奉节人,主要从事法制教育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