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2012-08-15董毅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董毅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董毅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工作特点,新形势下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时代特征,摒弃传统工作方式中存在的误区,有选择的学习借鉴西方教育大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并在 “中国化”的道路上作出有益的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国际经验;教育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板块,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推行和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署,为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对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所面临的一项迫切的任务。在分析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误区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国家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借鉴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探讨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误区

(一)政治化教育被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

高等教育的目的可以简单定义为 “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性人才”,如果说高校常规课程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即 “才”的形成,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辅助人才培养的另一只手,即注重对学生“德”的培养,可以说,高校正是靠这两只手培养出了传统意义上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但当前高等教育对大学生 “德”的培养似乎已迈入一个误区,即用政治化的教育或以政治内容的教育取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可能也不能做到完全去 “政治化”,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国家的政治要求为依据,但政治内容不应该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内容。这实质上从客观上缩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缺乏特色,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难度,既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宗旨,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化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让受教育者增加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增加对民族的认同感和爱国情绪,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化强化了思想教育的整体成果。但我们必须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心智健康成长和自我品质完善的要求,否则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陷入以课程阐释政治、以政治说教图解政策的怪圈。高等教育把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主要目标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应当被理解为促进人们实现自我超越,把握未来,对适应社会、规划自我发挥先导性作用[1]。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国家政治服务,但它还应该为社会经济、文化及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传承道德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传播先进思想的作用,从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变单纯的政治化理论灌输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教育,这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被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部责任

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或称 “两课”,部分高校甚至设有专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这些课程或部门设置的目的就是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以科学健康的思想武装头脑。但正是如此,也使得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另一个误区,即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与其他学科无关,其他学科重在传授学生的科技文化知识。要知道大学教育每一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科技文化知识,更在于从这些知识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思想活跃且接受力强,与此同时,由于知识的局限和判别能力的欠缺,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因此,仅靠“两课”课程的教学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大多数高校的 “两课”教育已陷入怪圈: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教学方法死板老套,讲授内容空洞枯燥,与现实契合度不够,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响应度不够,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应付考试,获取学分,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无法从课程中获取成就感,反过来影响教师讲授课程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的整体水平。这一怪圈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偏离了既定目标。使学校 “两课”在学校思想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 “两课”的事情,任何一门学科的开设与讲授,都应该具备双重目标,第一是促进学生对专业文化知识的掌握,这是根本目标;第二是在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讲授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知识学以致用,为社会造福的社会责任感,这既是专业课程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两个目标的完美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的目标,因此,高校要破除 “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这种片面的观点,要适时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点,把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深入到 “全科教育”中,既实现学科的有机结合,也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被看成是高校政工队伍的专职任务

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该领域,很多高校充实了专职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部队伍,各种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校管理咨询机构也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 “计划赶不上变化”,即学校费尽心思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但总有堵不住的死角,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想法越来越开放,时代个性鲜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际代沟无法全面弥合。当然也有不少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做出了成绩,但越是这种政工队伍的专职化和专业化,越会让我们误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专职政工教师队伍的事情,而与其他授课教师无关。这种 “自扫门前雪”的教育分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要打破这种绝对的分工,树立高校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伟大工程,是一项艰难、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和各教职工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必须树立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意识,采取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行动[2]。全员教育的工作思路要求高校教师尤其是那些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注重对学生良好品性道德的养成,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也在于人格魅力的影响与塑造。全员教育的思想要求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更加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培养,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历来 “谈西色变”,似乎西方发达国家的那一套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是陈旧腐朽的东西,是要摒弃的东西,殊不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及其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经验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专利,西方国家如美国、德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批判地吸收、借鉴其有益的经验,使我们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不断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美国模式

美国高等教育并没有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一词,但取而代之的是 “公民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类似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进而更加重视此类教育,尤其是对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突出[3]。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较为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采用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

美国高校开设的一系列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类似于中国的 “两课”,另外各专业课程都开设与其专业相应的伦理学课程。学校教育全方位的从理论上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课堂教学方式也很具特色,取代 “填鸭式”教育方式的是 “渗透教育”方式,更偏向通过一种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通过多样的交互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推行真实教育,将课堂讲授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此外,美国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推广也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髓,利用校园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中国高校所欠缺的。校园文化的推广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培养了大学生爱校、爱国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美国大学也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认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对学生实施影响。另外,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实用主义、人本主义等教育思想的演变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模式选择[4]。美国高校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这种 “把服务与教育结合”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净化心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除此之外,家庭教育也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营,在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中起着基础作用。正是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才使得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开展,尽管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暴力、毒品等等,但我们更注重的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而不是内容。

(二)德国模式

德国高校历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当代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道德教育中的法治规范化倾向突出,表现出制度体系法制化、教育内容法定化、教育模式规范化和师资建设标准化等特点[5]。在教育目标上,德国 《高等学校总法》规定,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守法精神,崇尚人性、民主与自由、有自尊心和责任感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现今其侧重点已由过去追求个性自由、个人为本转到追求民族意识、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和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为本上来[6]。在教学内容上,德国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而是要求老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专业的各个环节,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队伍配备上,德国高校对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教师不仅要学识广博,而且要思维严谨,要有帮助学生形成有责任意识的判断和行为能力[7]。高校注重教师的服务功能,力求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打造成一支服务性队伍,多数由兼职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神学学者构成,其专业素质较高,知识结构也较为合理,人员也比较稳定。总结起来,德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是宗教特色较浓,这主要与其固有的民族道德传统有关;第二是强调个人主义色彩,这是与个人主义为本位的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思想价值观念分不开的。

(三)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是一个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在新加坡,各高校都普遍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第一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即增加对 “新加坡人”的认同。因为新加坡人种、宗教信仰、价值观极其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认同感很重要;第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对东方文化及其东方价值观的固守;第三是在对学生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德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

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第一是伦理道德教育;第二是政治理论课教育;第三是加强对学生法律方面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第四是用历史文化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并树立建设国家的信念;第五是把跨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方法上,新加坡高校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课程教学,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次,像西方其他国家一样,注重在其他科目中进行 “渗透教育”;最后就是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卓越的领导能力[8]。总体来看,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原则,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一)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突破口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突破,首先就要从教师队伍抓起。当前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单一,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承担日常教学的教师队伍工作脱节,整体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迫在眉睫。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从两个层次做起:第一层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事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从事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师队伍,他们的工作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最直接,这便要求这一层次的教师队伍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要做出改善,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高校团学工作队伍都要得到提高;第二层次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教学队伍。承担日常教学工作的老师也是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他们负责知识的传授与解惑,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和信任程度也很高,他们的言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认可。因此,这一层次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不仅要掌握本领域的相关知识,还要熟知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领导科学等有关知识,形成多层面的知识结构,并要有高尚的人格,要从言到行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新形势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工作方式要讲究严格与开放并存,张弛有度。工作方式趋于严格谨慎,则学生敬而远之,思维趋于活跃开放者,则学生爱而待之。要明白工作的严格谨慎并不代表拒绝多元,思想开放活跃并不代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放纵和无为。

(二)讲究学科设置的互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两课”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唯一出路。从国外经验可以看出,诸多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有声有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重视学科的互补与融合。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严重脱离,面对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及其带来的挑战,传统教学内容 “大一统”的说教不仅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增大了师生双方的代沟和不信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设置方面进行改革,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对既有的必修课——“两课”进行改良,重点在于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 “两课”理论教育与时代的接轨,增加时代特色,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话题盘活理论课;第二是增加辅修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这一点上,中国很多高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辅修课程中逐步增加了心理、宗教、国防等方面的课程。辅修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在于通过教与学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个人品质、民族情感等;第三是学生的常规课程教育中要学习西方实行 “润物无声”的渗透教育,一方面是教师良好人格魅力对学生行为的渗透,一方面是课程内容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个人品性的渗透。总之,以上三个方面的课程改良的目标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性、实践能力、责任意识等方面进行加强,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我判别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意识而不是对其思想进行控制。

(三)把信息化手段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

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手段,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化和大学生思想的开放化,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要注重时代特点,注重运用信息化的工作手段,打破 “代际沟通”的障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注重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早已打破传统的方式,学生日常的思想变化如个人烦恼和意见更愿意在网络上通过虚拟的空间和博客倾诉,让别人了解和分担;对问题的讨论和个人观念的交流也已打破传统的 “实地型”转向 “虚拟型”,如在QQ群、论坛、飞信、微博等虚拟地点交流。这便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熟练掌握运用这些即时通信工具和其他网络工具,并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型和便利性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二是日常工作的开展要注重运用信息化的交流工具,既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又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于沟通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了解学生,同样可以通过这种手段开展日常工作,如工作指令、进步思想、关爱行动等都可以通过QQ、博客、飞信、微博等方式开展。事实证明,在这种虚拟环境下,学生更加认同教师 “网友”的虚拟身份,因而更加有沟通的意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在这种环境下得到了加强;第三是信息化时代下教师更要注重加强技术管理措施,限制反动和有害内容的传播,针对网上的反动和有害的内容要进行坚决有力的批判,并培养学生的判别能力,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

[1]浩 天,治 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误区探析[J].当代经济,2007,(12).

[2]邹红霞.当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与对策[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3).

[3]江晓晖.美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6).

[4]杨连生,王金萍.美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5).

[5]顾建亚.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借鉴和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6]汪宗田,傅安洲.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2007,(1).

[7]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单中惠,朱镜人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8]卢艳兰.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介[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G641

A

1674-3 652(2012)08-0 037-0 5

2012-07-05

董 毅,女,湖北武汉人,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黄江华]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