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
——分析《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英译版本

2012-08-15李海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霍译杨译杨氏

李海蓉

探讨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
——分析《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英译版本

李海蓉

本文从《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英译版本来分析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说明文化翻译所导致部分文化信息的流失或者误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翻译研究提供一点自己的思考。

文化翻译;不可译;《红楼梦》

二、例证分析

(一)文化信息流失

1.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21回)

You are the daughter ofmy father’s side,while Baochai’s a cousin onmymother’sside——you’remore related tome than she is.(杨译)

姑舅姊妹关系亲于两姨姊妹关系,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英美文化中对此没有分得如此细致,没有亲疏之别,因此,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这种区别不好理解。文化翻译不可译性可见一斑。

2.王熙凤因笑道:“……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第3回)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son-in-law of our O ld Ancestress,but looksmore like a Jia.(杨译)

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 ily,Grannie,she’s more like a Jar.(霍译)

杨氏夫妇的译文忠实源语,将“老祖宗”译为“O ld Ancestress”,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老人的尊重体现了出来,而且将王熙凤对老祖宗的奉承表现出来,但是对于英美读者来说,就很难理解,使行文读起来晦涩难懂。霍氏就直接译为“Grannie”,英美读者好接受,但文化信息却流失了。还有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孙女亲于外孙女,王熙凤的话是奉承黛玉和老祖宗,但是无论是杨译还是霍译,都无法译出该文化信息,霍译还有点误译,这也是文化翻译不可译性的一种体现。

3.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而。”(第41回)

It rem indsme of the passage in the History Classic about the animalsdancing to themusic of Shun,only in thiscase it’s just one old cow.(霍译)

此处黛玉使用了双关语,用“牛”暗讽“刘姥姥”,通过谐音制造幽默效果,引得大伙儿笑个不停。但译成英语后,双关、暗讽、幽默这些文化信息顿然丧失,英美读者对于大伙儿的笑觉

一、导言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集中华民族文化之大成,称得上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它涉及中国文化方方面面,如诗词曲赋、园林、医药、饮食、礼仪避讳、服饰、家族、琴棋书画、戏曲、艺术宗教,等等。丰富的文化信息负载量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来源,却使得它的翻译困难重重。包惠南指出:“一种民族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征,因而不同语言的文化翻译是很困难的。”在文化翻译过程中,源语文化信息在译入语中不可避免地流失,甚至被误读,正是说明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

《红楼梦》作为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著作,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有必要译成他国语言,推广到全世界,尽管翻译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信息的流失。钱钟书曾经说过:“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译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文化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要能保存源语作品的特色,要做到既要忠实又要通顺。”按照这个说法,文化信息的流失在所难免。霍克斯在他的译本前言中说道:“假如我把阅读这本小说的快乐的10%传达给读者,我翻译此书的目的就达到了。”显然,他理解《红楼梦》中独特的中华文化的不可译性了,但为了迎合译入语读者,降低阅读难度,推广《红楼梦》,只得流失些文化内涵的内容。杨宪益夫妇的译本本着尽可能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忠实源语翻译,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译入语读者来说,造成《红楼梦》有些费解,杨宪益说过:“英美读者常常搞不懂我们说的是什么意思。”这就体现着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如果硬译,往往适得其反,达不到与异域文化交流的目的。翻译家许钧说过:“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翻译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所作的实际贡献;另一方面,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翻译的可能性,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人类交际的活动,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翻译的局限性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上。

当然,文化翻译也会出现完全对等的情况,但毕竟凤毛麟角。如heartofstone(铁石心肠),w ith a heavy heart(心情沉重), have one’sheart in one’smouth(提心吊胆),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文化翻译更多是不对等,文化翻译不可译体现在文化信息流失上,甚至误译上,以下用具体例子从两得莫名其妙,疑惑不已。

(二)误译

1.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袍。(第3回)

His red archer’s jacket,embroidered w ith golden butterfliesand flowers.(杨译)

He waswearing a narrow-sleeved,full-skirted robe of dark red materials.(霍译)

箭袖作为一种中国满族传统服饰,是很有特点的,它是在本来就较窄的袖口前边,再接出一个半圆形的袖头,一般最长为半尺,因为它形状像“马蹄”,所以又称“马蹄袖”。箭袖产生于长期的狩猎生活,尤其适合北方冬季骑射,将箭袖覆盖在手背上,拉弓搭箭,可以保护手背。杨氏用“archer”来翻译箭袖,是误译,“archer”是弓箭手的意思。霍氏译成“narrow-sleeved”,意思也与原文有出入。这些传统服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早已经消失了,要求翻译家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精确了解,也是太强人所难了。误译在所难免,体现了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

2.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第3回)

Each hand resting on the outstretched hand of an elder attendant, Daiyu passed through the ornamentalgate.(霍译)

这句的翻译涉及中华民族文化礼仪,在古代大户人家的小姐夫人下轿都有仆人扶着,不是两只手去扶,而是一只手。霍氏的误译,无疑是对中国文化礼仪不够了解,体现了文化翻译不可译性。此处将“Each hand”改成“One hand”就对了。

3.黛玉忙起身上来见礼。(第3回)

Daiyu kow towed to each of them in return.(霍译)

Daiyu hastily rose to greet these cousins.(杨译)

这里同样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中礼仪问题。在古代,同辈间不需要行磕头礼,晚辈对长辈才行磕头礼。霍氏对这一点无法准确把握,导致误译,而浸淫于中华传统文化很久的杨氏就明白此礼节,译好了这句话。

4.“绊倒了!哪里就赶上了!”(第21回)

She’stripped:you needn’tworry!She’llnever catch up w ith you now!(霍译)

M ind you don’t fall!She can’t catch you.(杨译)

这里霍氏的误译是对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汉语语言的理解方面。汉语句子通常都是没有主语的,必须自己找出与谓语动词相关的主语是什么,由于英语里句子通常是有主语的,因此翻译汉语无主句,就必须根据上下文信息确定主语。吕叔湘曾在《中诗英译比录》序中说过:“中文常不举主语,韵语尤甚,西文则标举分明,诗作亦然。译中诗者遇此等处,不得不一一为之补出。”他还指出过这种错误的缘由:“此等错误往往因涉上下文主语而来。”吕叔湘说以诗歌为例,其实该说法同样可以适用于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在这里湘云开黛玉玩笑,怕她追来,笑着跑出去。宝玉在湘云后面追着说了这句话。此处霍克思的译文意思似乎是:“她早绊倒了,你不用担心了。”但其实宝玉的意思是“你自己小心别绊倒了”,不是“黛玉绊倒了”,杨氏的翻译就准确无误了。

5.平儿说一样刘姥姥就念一句佛,已经念了几千声佛了……(第四十二回)

Granny Liu had exclaimed“Gracius Buddha!”at each item mentioned,until she must have invoked Buddha hundreds of times.(杨译)

Grannie Liu had been exclaim ing rapturously as each item was shown to her and must have uttered several dozen‘Holy Names’by the time Patience came to her own gift.(霍译)

这里翻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杨氏译文忠实原文,本着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但是某种程度上,熟悉基督教的英美读者由于并不很理解中国的佛教,会造成理解障碍。而霍氏的翻译是误译,而且是故意误译,他充分考虑英美读者的认知状况,将源语中佛教语汇替换成译入语中的基督教语汇,如此当然方便英美读者理解,但却会误导读者,以为中国也信仰基督教。这些宗教信仰词汇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如何处理这些有涉文化的翻译,将是翻译界的永远的课题,可见文化翻译的两难境地,也体现着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

三、结语

本文从《红楼梦》的杨氏和霍氏的英译版本中,分析探讨了翻译中涉及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但本着文化交流的目的,即使在文化翻译过程中,伴随着源语文化信息的流失和误译的情况,也应该去迎难而上,毕竟瑕不掩瑜。《红楼梦》两个全译本还是非常成功的,将中国的文化瑰宝展示给全世界,加强与他国的文化交流,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本作者用吹毛求疵的目光来分析,即使是作为深谙两种语言翻译大家的杨氏和霍氏,都会出现误译和文化信息流失的情况,但这是文化翻译所不可避免的,体现了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

参考书目:

[1]包惠男.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 f Red Mansion[M].北京:外语出版社,1978.

[6]Haw kesThe Story O f The Stone London:Penguin Books,1973.

责任编辑:姚旺

H 315.9

A

1671-6531(2012)08-0019-02方面来说明。

李海蓉/福州英华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福建福州350018)。

猜你喜欢

霍译杨译杨氏
浅析杨译《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浅析《红楼梦》中“黄”系词的类型及其翻译策略
Fort Besieged
Analysis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Gulliver’s Tra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文化语境视阈下的《红楼梦》诗词曲赋翻译策略的选择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论文学翻译中的形貌修辞*——以霍译《红楼梦》为例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英译
杨译:以信仰的高度去敬业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