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隐喻在英语音译中的应用

2012-08-15周维超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外来词源语音译

周维超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关于音译,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基于字词发音的简单转写。实际上,音译不仅取决于字词的读音,有时还会考虑到词义。音译被定义为“一种常以系统的方式把文本从脚本甲转写成脚本乙的实践”[1]。这里“以系统的方式”决定了音译并不是任意的,可能会有一些机制控制着音译词的生成。“音译不是对源语音段特征的体现:音译仅是为了力求准确地体现源语特点”,[1]故能够从音译译语洞悉源语特征。然而,要准确地把源语的特征融入目的语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通过借助隐喻这一抽象范畴的认知工具,源语特征可以成功再现,Lakoff和Johnson就提出过人类的思维主要是隐喻思维。[2](6)此外,Kövecses指出隐喻从认知视角被定义为通过另一个认知域来理解一个认知域。[3]这一点同音译有相似之处,因为音译也涉及到两个领域:一个来自源语而另一个存在于目的语中。本文基于隐喻和音译之间相近的地方,试图探索认知隐喻在成功音译交际中的应用。

目前有关音译的研究国内并不多见,路清明对英语音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介绍了一些音译的策略并指出汉语中广义的音译外来词是符合中国人心理的。[4]周有斌分析了音译外来词的内部机制,音译受到一致性原则、简单性原则、文明原则的制约。从理解汉语方式来看,尤其要遵守一致性原则。[5]陈琼从认知角度诠释了音译外来词,通过音译外来词的基本分类:纯音译外来词和偕音译外来词,并分析了音译外来词的认知语义并发现隐喻是音译外来词的主要认知机制。[6](140-141)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是,整个音译过程皆是不纯粹的,均要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但是并未详细阐述其深层次原因,本研究就是要探索音译过程中的内部动因。基于认知隐喻理论和翻译相关理论以及对汉语中一些典型音译词的分析,笔者发现了操控着英语音译的内部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隐喻,本文将着重探讨隐喻在英语音译中所起的作用。

一、汉语中的英语音译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英语外来词涌入现代汉语,音译不仅用于英语专有名词的翻译而且还经常用于其它普通词汇的翻译之中。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和彭谟禹指出音译是翻译英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最主要的手段,也经常用来翻译英语中代表普通事物的非专有名词。[7](175)汉语吸收了众多英语音译词,它们为汉语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由此可见,研究音译词的产生机制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隐喻和音译

作为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是人们构建概念的工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够通过隐喻表达出来,正如Lakoff和Johnson阐明的,我们平常的概念系统在指导人们思考和行为的时候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2](4)那么,作为交际中一种翻译实践行为的音译必然要和隐喻联系在一起。陈琼已经证明隐喻是音译中主要的认知机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用来解释音译外来词。[6](141)

(一)隐喻:创造相似性的工具

音译涉及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隐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而目的语从本质上看是隐喻性的,同源语相比,一定会找到一些相似的地方,通过这些相似性,人们能够感知到译语所创造出来的意象。在大多数情况下,目的语在读音和意义上与源语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隐喻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降低了人们从译文理解原文精髓的困难,那是因为隐喻本身就具备创造相似性的能力。

首先,相似性可以在常规隐喻中被创造出来。常规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它们是人们构建概念和想法最基本的工具。有时人们所想和所做出现雷同也不足为奇,这恰恰证明了人们的概念系统存在着某种相似性。隐喻被认为是我们概念系统的一部分能够从认知角度创造相似性。Lakoff和Johnson已经指出:“由于在我们的概念系统范畴方面以及在我们有的各种自然经验方面(二者皆可能是隐喻性的)看到相似性,那么我们感知到的许多相似性是由常规隐喻引起的,而这些常规隐喻正是我们概念系统的一部分。”[2](148)

其次,在新颖隐喻中也可创造相似性。如常规隐喻一样,新颖隐喻通过相同的方式创造相似性,那是因为常规隐喻是人们思维中最基本的认知工具,更是新颖隐喻产生的基础,这就导致新颖隐喻在创造相似性时要同常规隐喻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音译:翻译中的对等方式

对等可能是指导所有翻译实践最好的原则。如果目的语对它的接受者产生的效应与源语产生的效应相同,那么一个好的翻译作品就产生了。Nida和Taber在这个方面定义了动态对等,指出由于存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来自两个不同言语社区的接受者们产生的反应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应该产生最接近的对等效应,如果译作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这种翻译就是失败的。[8](24)英语音译也应该遵循对等原则。

(三)隐喻:创造对等的工具

在英语里,源语词都能被人们很好地接受。当涉及到音译,很难使目的语与源语达到语音、语义以及语用上的对等。不同语种的人们在文化、历史、经济等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所有这些因素让翻译不再简单。一般的翻译重在语义,而音译需要同时考虑语音和语义,因而音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翻译。

王佐良曾提出,翻译的是一个词但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9](153)音译,作为一种处理文化词的翻译策略,被广泛地应用于英语外来词的翻译之中。然而使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减少差距的是人们的认知系统。作为我们认知系统的一部分,隐喻在重塑源语意象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隐喻创造出来的相似性,源语与目的语能够在大多数方面产生对等效应,可以说隐喻就成为了创造对等的工具。

三、英语音译中的隐喻分析

从如上分析可以看出,隐喻在英语音译中的重要性在于隐喻能在两种文化之间搭建桥梁。传统的隐喻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大量使用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格,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息息相关,而隐喻是语言的一种粉饰性使用方式更是事实。根据Kövecses看来,隐喻与文化可能是有相互联系的,那是因为隐喻同文化穿插于文学作品之中,而文学正是文化的典型表现。[10]所以,从文化层面来看,隐喻也将会在英语音译中产生重要作用。

(一)专有名词音译中的隐喻

1.英语人名音译中的隐喻

当英语人名音译成汉语名时,注意译出人名的性别。人的姓名也包含了对该姓名所有者的祝福,在音译人名中要注意保留原名的特征。

英语人名Daphne可以音译成“黛芙妮”。起初,Daphne是希腊神话中女神的名字,这个名字蕴含一些美好与神圣的特征。Daphne被音译成“黛芙妮”,这与原名有某种程度上的对等。在这个音译中,“黛”的意思是“古代女性用来涂眉毛的一种黑色颜料”①,“芙”是指“荷花”,“妮”是汉语中“女子”的简称。“黛”和“妮”都与女性相关,那么,一看到这个名字,中国人便知道那是女孩的名字。然而这个音译人名中用得最妙的是“芙”(荷花)一字,因为这个字很好地传达出了原英文名的神韵。月桂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神圣的植物,然而荷花在中国文化中是与月桂相对应的神圣植物。荷常是圣洁的象征,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在这个音译中,从源语到目的语人名被隐喻化了“A girl is a lotus”(女孩是荷花)。“女孩是荷花”这个新颖隐喻是建立在“女孩是花”这个常规隐喻基础之上。美好和神圣都包含在了这个音译人名之中,一提到这个人名时,中国人马上就能体会到源语中的内涵。

2.英语地名音译中的隐喻

地名的音译更加依赖于源语词的读音并且音译地名中的汉字组合大多无实意,但是从某些地名的音译中依然可以看到隐喻的影子。像 Singapore(新加坡),Hollywood(好莱坞),Cambodia(柬埔寨),Azerbaijan(阿塞拜疆),Luxemburg(卢森堡)这些地名都具有典型中国地名的特征。汉语中,“坡”是“斜坡”,“坞”是指“设防的建筑”,“寨”是“用寨栏防御起来的村庄”而“疆”是“边界”的意思。人们可以从源语和目的语中推断出这一隐喻“A country or a place is a slope, a fortified building, or a border”(国家或者地点是一个坡,一个设防的建筑或是一个边界)。这些音译地名在中国很普遍并且为人们所熟知,当外国地名用这种方式音译过来,中国人立即就能知道那些是地名。

(二)非专有名词音译中的隐喻

1.科技语言音译中的隐喻

隐喻本来就和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隐喻能够在知识的产生和提炼中起到作用。Baake提出了这一结论:“几乎所有隐喻在知识的产生和提炼方面都能起到一些作用”,“科学一直都是跟隐喻和相关思维方式和修辞手段同在”[11](68)。显然,隐喻在传递科学概念时具有一定的优势。那么,在科技语言音译中同样可以看到一些使用隐喻的痕迹。

“radar”(雷达)一词来自物理科学,radar是一种用无线电波来定位不可见物体的系统。②在汉语中,“radar”被音译成“雷达”二字。英语中,“雷”是“thunder”而“达”可以是指“reach”(到达)或是“arrive”(抵达)。这个音译外来词是通过运用隐喻来制造 radar和雷之间的相似性。源语映射到了目的语,中国人从中可以抽象出一个隐喻“This system is thunder”(这种系统是雷)。天空打雷时,人们听见轰隆声但看不到雷的影子。然而,人们根据雷声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出雷声发出方向并且能够定位打雷的位置。同时,雷声的力量常使人震惊。相比之下,人们看不见雷达,但雷达却可以用来探测目标的具体位置而且雷达的效应同样令人惊叹。

2.网络语言音译中的隐喻

随着网络交际日益频繁,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温床。陈光明指出网络语言是一种有特殊用途的语域。网络语言是一种用于网上交际的一种新的语言变体。[12](71)汉语中大多数的网络语言均来自其英语相应的表达,因为网上信息大多用的是英语。Crystal就给出了这样一个调查的结果:在1990年代中期,因特网上大约80%的信息是用英语写的。[12](71)

“hacker”是指“花很多时间在使用电脑上的人,并以之为业余爱好,特别是去偷看被禁止的数据资料”。这样看来,“hacker”多少是一个贬义词,音译成汉语为“黑客”一词。“黑”的意思为“黑色的”或是“黑暗的”;“客”一般的意思是“访问者”,有的时候“客”是指它的派生意义“一个有某种特殊追求的人”。首先,有必要正确地理解“黑客”中的“客”一字。汉语中,“刺客”、“剑客”,“政客”等都是常用的表达,“客”在这些词中是指某种专业人士。类似情况下,“客”在“黑客”里也具有这一层面的含义。其次,“黑”在汉语中总是同不好的事联系在一起,比如“黑心”、“黑社会”等,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外来词的性质。同时,那些危险人物总喜欢躲在暗处以便策划阴谋。因此,从字面上讲,“黑客”可以理解为处于黑暗中的某个人,而这个人具备专业人士水平。把“hacker”音译做“黑客”是准确达意的。中国人可从“黑客”里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一隐喻“Hackers are enemies in the dark”(黑客是黑暗中的敌人)。这一隐喻刻画出黑客通常是危险的并且总是躲在看不见的地方密谋盘算着如何窃取计算机机密。

3.日常用语音译中的隐喻

“香波”、“沙发”、“咖啡”等在日常用语中都为人熟知,而日常生活中同样普遍的隐喻在日常用语音译里也发挥着它的作用。Lakoff和Johnson如是说,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语言、思维和行为中都包含这一现象。[2](148)

sofa是一种长且舒适并可供两人或多人坐在上面的椅子,其对应的音译是“沙发”二字。“沙”的意思是“sand”(一种软绵绵的细小颗粒)。坐在沙上,十分舒服。这里运用了隐喻“Sofa is sand”(沙发是沙),这个隐喻在沙发与沙之间创造了相似性。

4.产品名称音译中的隐喻

目前,国内市场的大多外国产品的名称是音译过来的。品牌名称的音译是基于汉语的发音以及对比原文发音来获得一个便于记忆、琅琅上口、新颖的品牌名称。[13]倘若外国品牌想在中国找到市场,那么品牌名称的翻译就一定得迎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在这个方面,隐喻有助于外国品牌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构建一个良好的形象。

“hummer”是汽车的品牌名称,在中国被音译成“悍马”。“悍”的意思是勇敢或者凶猛,而“马”是一种擅长奔跑的动物。“悍马”给国人呈现出一只正在奔跑中的骏马形象。译者在这个音译里运用了隐喻,“The hummer car is a fierce horse”(悍马汽车是勇猛之马)很好地传达了这类汽车的特征和作用。人们不仅会进一步联想,倘若能坐上那样的汽车奔驰一番,必定会有策马奔腾于大草原上的快感。

5.新词音译中的隐喻

近来类似《快乐女生》的选秀节目,产生了许多新词,其中一些正是运用音译的典型例子。“粉丝”来自英语中的“fans”,“fans”是“fan”的复数形式,它的意思是指“崇拜某人或某物亦或者是异常喜欢看或者听什么的人”。“粉丝”是一种用豆类淀粉制成的粉条。表面上看,“fans”和“粉丝”之间除了读音相似就没多大关系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之前,因为这个词的特殊性,就有一些关于“fans”和“粉丝”的研究。刘茵指出了关于音译词“粉丝”的两个问题,其一这是一个随意的翻译,其二它违背了音译原则。[14]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对常规的抛弃多少是一种创新。音译词“粉丝”并不是如大家所想的那般随意,在这个音译里成功地运用了隐喻,那就是“Fans are vermicellis”(歌迷或影迷是粉丝)。歌迷影迷通常是众多的,当人们面对粉丝,那密密麻麻的粉丝就在量上征服了大家,这与歌迷影迷在数量上就有可比性。

虽然音译主要是基于源语的发音,但那些让人们产生误解的音译词是不允许的。何红和赵欣曾提出,经典的音译词不仅能够传达原词的全部信息,同时也能够让人们产生恰当的联想以便有利于理解词义,从而使读者一目了然。[15]曾经有人把“laser”(激光)译为“镭射”。laser本来是一种制造出强烈控制型光束的装置。“镭”是化学元素 radium(Ra),而镭是一种放射性的白色金属用。“射”(发出)会被误认为是“辐射”(radiation),因为人们会与放射性金属镭联系在一起。这个音译会让人们对laser这一装置望而生畏。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概念性隐喻思维“The laser is the radiation of radium”(激光是镭辐射)。这一点也进一步证明了音译根本不是任意的,译者应该注意与接受者相关的每个细节来获得好的音译。

四、结 语

本文结合实例全面地分析了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音译中的应用可以得出: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是操控音译重要的内部机制。[16]-[17]然而由于对源语和目的语背景知识的不了解,有些音译似乎同隐喻的使用沾不上边,在这种情况下,纯粹的音译就产生了。隐喻的应用是基于对源语的充分理解,以便将原来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接受者,译者在翻译时应该考虑到这点。事实上,音译中运用隐喻也是履行译者任务的一种方式。正如Benjamin所说:“译者的任务包含了发现译者想要译文产生的效应(意图),那就是要让译文发出原文的回音”。[18]隐喻就让音译做到了这一点,让目的语里回荡着源语的声音。将来,在音译中运用隐喻将会更加普遍。

注 释:

①本文汉字所有的英文释义均选自《汉英词典》(修订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②文中原来的英语单词的英文释义选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9.

[1] Wikipedia. Transliteration[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literation, 2011-10-27/2011-11-01.

[2]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3] Kövecses, Z.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2nded.)[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10: 4.

[4]路清明.英语音译与音译方法初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9-51.

[5]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J].语言研究,2009(3):103-105.

[6]陈琼.音译外来词的认知解读[J].中国教育创新导刊,2010(10).

[7]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Nida, E. A.,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Brill, 1982.

[9]司显柱,曾剑平,程亚,等.汉译英教程:第二版[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 Kövecses, Z. 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1] Baake, K. Metaphors and Knowledge[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3.

[12]陈光明.对网络语言中“新兴音译”的后现代解读——兼谈网络语言的规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

[13]仝益民,金萍.品牌联想意义在品牌名称音译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14]刘茵.从“粉丝”谈音译[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版,2009(5).

[15]何红,赵欣.音译词的文化透视[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6]武文倩.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认知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4).

[17]谢美蓉.从隐喻认知视角探析英语词汇教学[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社科版,2010(5).

[18]Benjamin. W.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A].Translated by Zohn, H. Schulte, R. & Biguenet J. (ed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9-20.

猜你喜欢

外来词源语音译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