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姓名文化之变化探析

2012-12-22杨小宁王玲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叠字姓名男女

杨小宁 王玲娟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401331)

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它的每一个时代发展阶段,都会在不同方面反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有属性,不管是思想的精妙绝伦和激情碰撞,还是文学的精妙无双,更包括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以及语言、思想,所有这些,都会刻上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标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经五千年的古老民族,各种文化、思想都有很深厚的积淀,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汉语姓名,也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容与鲜明的时代特征。

人名是由姓氏加名字组合起来的。姓氏是属于家族的,先天的,是固定不变的,在汉族姓名系统中,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名字是后天的,是我们的父母或者亲属,或者我们自己为我们特定的。古往今来,不提及为姓氏上中国人对其的重视,就单单在所起的名字上,就会反映出很强的文化色彩,发展到现在,名字文化已经色彩缤纷,精彩纷呈。它不但反映出传统的文化色彩,同时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政治色彩和变化着的大众的文化心理,所以不同时代的人名的变化,同时也是时代、文化和人民大众心理的不断演变。

本文语料来自西南地区某县人口户籍,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本世纪前十年的真实姓名中,以十年为单位,每十年随机抽取男女共500人,共计姓名3 000个。力图通过统计、对比等方法,归结出的新中国以来人名中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之变化。

一、传统文化色彩在人名中的影响逐渐转淡

中国人的名字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直到现代,从统计的人名看,“50后”和“60后”的人名中传统文化色彩还很浓厚。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讲究道德和操守的社会,所谓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的道德要求,对于宗祖的敬仰,都有在这些人名中体现。[1](16)例如“德文”、“德秀”、“德香”、“家洪”、“学礼”、“优书”、“宗祥”等等。

“德”形容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这个字在“50后”人名中出现率很高。还有像形容人的品德美好、秀丽的“秀”,同样不相上下,就是在“60后”也维持在3%。有才智杰出、美好意思的“英”,有美丽、繁华意思的“华”,在“50后”及“60后”中也出现率极高。这些都体现除了传统中国人对道德品质和人生操守的重视。另外,对于功名利禄、富贵美好前程的憧憬同样是古人亘古不变的追求,这些在1950和1960年代表现得也很突出,“贵”字出现率1.6%,还有像“高权”、“贵平”、“富彬”、“良贵”、“世举”、“富贵”、“福海”等等,举不胜举。

到了1970年代、1980年代,名字的传统追求相比较1950、1960年代有所降低,但传统的痕迹还未抹去,像“德”字从“60后”的 2.4%,到“80后”只有1.6%。“贵”字从“70后”的1%下降到“80后”的只有 0.4%。而同时会出现一些新的高频字,例如“军”、“勇”、“国”字,这些当然会和国情与政治联系起来,但同时也说明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开始挣脱传统文化的凝固圈,向外拓展。

1990年代到今天,我们在人名中去查找传统文化传承的印记,已经少之又少,“90后”人名中“德”字出现率从0.4%到“00后”只有0.2%,出现“秀”字的“90后”只有一个人。而要想在“90后”、“00后”中寻找出现频率高的字,也是很难的,这与新时期人们眼界与思想的开阔有关。详细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所得的统计数据来看,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人们周围的世界也在不断的拓展,全球化成为一个共有名词,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随着人们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性接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反映在这60年来汉语姓名的演变中不可避免地逐渐转淡,人们在起名上突破传统观念的圈子,开始追求更多的更开阔的思想与文化。

二、时代背景淡化,政治色彩转淡,逐渐回归生活化

共和国建设以来的初期,随着重大的政治活动和社会变革,人民大众的人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表现尤其显著。举一个例子,在北京市公安局户籍处调查1949年10月1日出生的六个人中,就有三个人名字叫“建国”。众所周知,1950年代是祖国百废待兴的时代,新中国刚刚建立,对于新国家的概念大家心情都很兴奋,像“卫国”“建国”“定国”“兴国”这样的名字层出不穷,从1952年到1953年,“定国”“卫国”“援朝”“朝鲜”这样的名字出现很多。而到1958年、1959年大跃进时期,就会出现“跃进”“超英”这样的名字,到了1960年代初期的三年困难时期,就有以“必强”“自立”这样的人名出现。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就有“革命”“文革”之类的名字出现,那个时候人人自危,都想保个平安,因而也就有了“大安”“平安”“自平”这样的人名出现。

1980年代到1990年代之间,改革开放的时代到来,经济与思想的大解放,人们的眼界开阔了,人名也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代表传统思想的“德”、“秀”,还有代表国家的“国”“华”等字,出现频率急剧降低,像“豪”、“宇”、“媛”、“佳”这样的文雅之字开始出现,还有就是外国人名也加入起名行列,例如“玛丽”“珍妮”等等。人们开始追求遵循的价值追求,人名差异也越来越大。

1990年代后到现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层次的提高,名字更是多姿多彩,人们追求个性,追求创造与生活,如“文馨”“梦然”“艺璇”“晓漫”,时代与政治色彩在人名中的踪迹几乎没有,起名更加艺术化,生活化。

从“50后”、“60后”的忧国忧民,到“80后”的逐渐淡化,追逐文雅,直到现在的追求自我价值,更贴近人们生活,充分展示出六十年来人名由追求政治到回归生活。

以下归结了1980到200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出现频率较高的生活化、艺术化的前四位高频字,具体数据如下表:

三、传统男女姓名之间性别差异特征越来越小,女性意识逐渐加强

几千年来的中国,女子一直处于受压迫的地位,“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原则使妇女完全沦为男性的奴隶,这在她们的名字上有明显的反映。古代妇女可以说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她们出嫁前是闺名,出嫁后以夫姓从之。

从明清到近现代,妇女的地位有所提升,至少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但是在起名上,我们还是会很明显的区别出男女名字之间的差别。清代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中有“男人女名,女人男名”,搜罗了很多例证,很有“奇闻共欣赏”的意思。[2](97-101)长期以来人们的习惯心理,使男名和女名的性别的特征直接反映在名字上。这其中当然也有歧视妇女的文化传统作怪,女性的名字用字局限很大。

汉字是表意的,所以字形上便能反映男女不同的性别色彩,如“女”字旁的字大都是女子取名的专利,名词如“女、姬、娥、媛”等,形容词如“娟、婷、妙、娇、婉、娴”等,因为封建社会女子被看做男子的财产、玩物,是男人们娱乐消遣的对象,女子的存在似乎只是服务于男性,因此女名又被局限在风花雪月、芝兰禽鸟的圈子里。如花、芝、兰、英、菊、莲、梅等,禽鸟类如凤、莺、燕、鹃等。色彩艳丽的字和柔美的景物也是女性名字的常选,如艳、秀、丽、红等等。而男子自古以来被赋予传宗接代的历史使命和光耀门楣的重任,中国的起名习俗,大多也是着眼于男子起名,是传统习俗对男子给予的厚望。传统上男子的取名一般会选取阳刚色彩浓厚的字如峰、石、坚、刚、山等,还有选取光宗耀祖,强调道德规范的字入名,如祖、孝、德等,或表吉祥、福禄的,如兴、泰、喜、福、富等。

从搜集的资料看,1950年代到1970年代,男女名字的性别区别特征很明显,到了1980年代后,逐渐转淡,至2000年代,区别特征明显减小。

“50后”的名字中,具有男性名字色彩的字很多,如“德”、“元”、“顺”、“福”、“才”,而明显女性名字的也很多,如“英”、“珍”、“秀”、“芳”。据统计,“60后”起名频率最高的字,如“英”、“华”、“秀”、“珍”、“春”、“平”、“碧“、“祖”、“富”,都是很明显的具有区别男女性别特征的字。1970年代高频词出现逐渐减少,但是处于前几位的高频字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男女起名的拘泥,如“英”、“兰”、“芬”、“军”、“勇”。

到了 1980年代,起名可谓百花齐放,很难找到特别相像的名字,都各有特点,侧面说明人们开始打开思想,接受更开阔的文化,高频字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像出现频率最高的“林”,所占的比率3%,再没有像1950年代那样高于3%的字。还会出现像“王道华”、“王俊”这样的有男性特征的女性名字,同样,有“刘洋”、“郝飞飞”这样具有一定女性特征的男性名字出现。

1990年代直到现在的人名中,有区别性别意义的字出现几率越来越小,“00后”500人中找前面出现频率最多的“英”,也只有4个人,“德”字1人。同时男女名字的重名率很低,传统中关于男女取名的惯例被打破,更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状态。可以发现,女孩名字中出现诸如“宏”、“新”、“江”、“羽”、“震”等这样有阳刚意味的字已经很常见,同样的,男孩名字中也出现像“柳”、“园”、“秋”、“洋”、“果”等这样有一定女性意味的字。

同时分别列出传统文化中突出代表男女性别观念的八个字在各年代所占比率,以供大家更清晰地看到几十年来的变化。如下表:

从六十年男女人名变化来看,传统中区别男女名字的那些代表字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不拘泥于传统中男女起名的规律,同时,也可以看出随着新时代女性地位的上升,近几十年的女性名字更是突破旧的习俗,呈现出新一代女性生气勃勃的气象,“谢沛宏”、“牟燚洪”、“詹飞”、“马元杰”等等,这些无不说明新一代女性意识的逐步加强。

以下是1970到2000年代男女互用姓名的数据统计,如下表:

四、单名的趋势逐渐加强,叠字增多,用字范围扩大,更注重姓与名的意义的重合

观察六十年来人名的变化,最直观的从字数上就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名字字数从传统的三字中逐渐突破出来,单名越来越多,同时也出现少数四字姓名。从统计的数据看,单名人数从1950年代的5人,到1960年代增到34人,1970年代基本和1960年代持平,1980年代就猛增到97人,而到了1990年代和2000年代,单名人数均超过160人,占到总人数的33%以上,单名的增长速度显而易见。单名的增多,有的专家称和人们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关,还有的可能与家谱使用或者失传有关。[3]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过多的单名可能会导致重名的几率变大,这可能也与单名不会超越三字姓名成为起名字数的主流有关。与此同时,还可以看到,从1980年代开始,四字姓名开始出现,不过还是极少数,它们大多是父亲母亲的姓加上名字组成,成为取名的一道新风景。

另一方面,通过资料观察,发现名字叠字的增多也是一个明显的变化,统计看来,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人名中叠字的出现率几乎为零,直到1980年代,才出现少量的叠字,大概占人数的0.2%,而从1990年代开始,叠字开始较多出现,叠字姓名所占比率为2%,2000年代为3.6%,出现叠字的人大多是女孩,极少是男孩。具体信息如下表罗列:

从用字量来看,起名用字越来越宽泛,早期人名起名用字大多局限于传统男女的起名用字范围里,高频字很多,且所占比率很高,“50后”中“明”的出现率高达6%,到了1970和1980年代,高频字出现率降低,除“英”字高达3.5%以外,其他没有明显的高频字。而从1990年代到现在,没有出现过频率超过2%的字,打破传统的形容男女的词汇,人们会选择更多具有内涵的字,例如“漫”、“懿”、“颖”、“宇”、“茵”等,更具人性关爱和人情温暖。

同时,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给孩子起名开始注重姓与名的意义结合,使其更有意义。这一现象在1970年代还不明显,从1980年代开始,尤其从1990年代到现在,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一些姓与名结合起来颇具生动形象的姓名,例如“华丽”、“傅贵”、“周密”、“程心茹意”、“姚远”、“张杨”等等。从这几个名字可以看出,人们大多取其名字的谐音,通过整体念读,取其固定表达的整体含义。

在此对1970到2000年代具有姓名意义结合的数量统计,如下表:

六十年汉语姓名的变化,从传统文化到政治历史,从男女取名到用字习性,我们都看到了变化,几个时代以来,人们在情感、心理、文化、政治上的变化,在我们每个人的名字上都打下了印记。通过这些变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更是人们思想的跃进和我们社会的进步。

[1]王军云,康贻祥.好名伴好运[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2]赵瑞民.姓名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勇蓉.90年代和OO年代姓名之比较研究[J].科技通讯,2010(7).

猜你喜欢

叠字姓名男女
梁潮印笺·姓名章戢孴
梁潮篆痕·姓名类集
男女有别
奇特的叠字联
姓名的『姓』字为什么是『女』旁?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叠字家园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
叠字话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