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田园诗的再解读

2012-08-15

关键词:田园生活田园诗艺术风格

林 芬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362000)

陶渊明田园诗的再解读

林 芬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362000)

陶渊明的诗以自然淳朴的风格和崭新的内容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田园诗歌领域。他的田园诗歌通过描述幽静美好的田园自然风光和朴实自然的田园生活,展现了自己在诗歌领域的艺术造诣,表达了自己热爱田园、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从内容特点、语言特点、艺术风格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进行再解读。

陶渊明;田园诗;解读

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杰出成就的诗人,其在诗歌领域的主要贡献就是他的山水田园诗,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他也因此而成为我国古代首位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以洒脱淡雅的笔调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美丽幽静的田园图画,其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所蕴含的艺术特色,值得后人细细研究,耐心品味。关于陶渊明田园诗内容、语言、艺术风格以及思想感情等领域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从各个领域进行综合解读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本文结合陶渊明所写的诗歌,对他的田园诗进行再解读。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特点

(一)对农业劳动和与农民的友谊进行赞颂

陶渊明的部分田园诗歌主要展现的是对农业劳动的讴歌和对于农民建立感情的赞颂。最为明显的是一首诗是《归园田居》,读完这首诗,不难感受到陶渊明耕种归来的惬意心情,他虽然每天早出晚归,且所收获的粮食也不丰盛,但是整首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愉悦之情。作者只有对这种劳动充满热爱才会流露出这种感情。

(二)对农村风光的描写

对农村风光的描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渊明以平和冲淡的笔触,为世人描绘出一幅幅幽静魅力的田园风光画,画中有青松奇园,有榆柳桃梨,也有窄巷茅舍,有晴天朗日,也有秋菊孤云,无一不展现出诗人对农村淳朴生活的歌颂和赞扬。每当朗诵他的诗歌,读者犹如置身其中,诗中场景如图画之景般历历在目。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阅读完这段内容后,一幅描写农家院落的中国水墨画展现在读者面前。陶渊明以纯白描的手法,毫无矫揉造作地描绘出农家院落的平和自然之美,具有清新、自然、平淡的特点。村巷墟烟,榆柳桃梨,鸡鸣狗吠,其中蕴含着精密平和的自然之美。陶渊明在这种闲适恬静的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平和和安宁,其所描写的景色可以展现出来。陶渊明描写农村景色的诗歌就如一副水墨画,一勾墨、一点笔都伴随着静谧的自然景致,给人无限遐想。

(三)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和赞颂

陶渊明的很多田园诗描绘的是自己的田园生活,表达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情。如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展现的就是自己的田园生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尤其是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把诗人的惬意生活和对生活的怡然自得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动静结合,先展现田园生活无车马喧嚣的打扰,也点明在田园中与大自然更加亲近,有浓密的山气和欢快的飞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意之情通过最后一句话展现出来。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特点

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看似是信手拈来,实际却不易解。随便翻出一篇陶渊明的诗歌,就会有一种亲切感,语言如口语一般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蝉”,又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这些诗句的语言看似非常寻常,实际上最为奇崛,看起来非常容易写出,实际上却充满艰辛。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的是自然之美,句句呈现自然之本色,但是却是进行高超艺术锤炼的结果。

陶诗的语言看起来比较自然,而实际上非常难理解,这两者本来是矛盾的,那么又如何统一到一起呢?这与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有关。陶渊明擅长使用多种意象,其中最吸引人的有秋菊、孤松、归鸟和孤云等。这些意象和田园生活关系密切,把陶渊明的诗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些意象有的是陶渊明的居住地方的景象,有的则是他想象中的景象,由此可见这不仅是他的诗中之象,更是他的心中之象和眼中之象。

意象的使用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更加具象、生动,同时也有了更多层次的意义。意象有时表现的是自然之风光,有时寄托的是作者之感情。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自然之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风格方面的最大的特点是平淡自然。这四个字既是陶渊明隐居田园之后的人生追求,也是他所有田园诗歌的总体特征。正如苏东坡所言,陶渊明所作的诗歌不多,但是其诗歌外表朴实实际非常美丽,这一点是曹操、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所无可比拟的。内容平淡而含义深远,语言自然而精炼高洁,在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这就是陶渊明诗歌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诗歌在艺术造诣方面最为出奇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把生活之美通过质朴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又能将其与佛学、玄学等所包含的重大人生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陶渊明的诗就有了哲学韵味,这就是陶渊明的诗的自然平淡所具有的艺术特色之所在。陶渊明的《饮酒》一诗表现最为明显,这一首诗中的“结庐在人境”一句,展现的是田园诗的特点还是哲理诗的特点还是咏怀诗的特点?这都难以界定,因为三者都有体现。所以这首诗可谓是景、情、理三者的渗透与交融,能够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无尽的联想。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高洁之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具有的艺术风格不仅仅体现在平淡自然四字之中,其诗歌作品中蕴含着人格的高洁,这是对魏晋传统诗歌表现手法的一种突破,对中国甚至外国诗坛都具有深远影响。《万叶集》这部日本著名诗集就深受陶渊明诗歌的影响。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的诗人和艺术家都非常推崇陶渊明这种贞洁清高的人格特点,非常喜爱陶渊明的作品,他们非常乐于接受陶渊明作品风格的感染和熏陶。所以,陶渊明的作品因为其高洁的艺术特点而在日本充满生命力。

西晋时期,古诗十九首对诗歌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诗的风格还是所能达到的境界都受到古诗十九首的限制和束缚。东晋时期,陶渊明诗歌的出现,突破了古诗十九首的限制,陶渊明凭借其超群的才华和高洁的人格,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可谓是具有空前的意义。

陶渊明诗歌高洁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其诗歌格调比较崇高,展现的人格比较崇高以及其诗歌的题材非常新颖。格调的崇高非常容易理解,陶渊明的诗歌从来不与黑暗的官场联系在一起,而是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述,展现自己的归隐之心,其崇高的人格由此显现。另外,与之前的诗歌不同的是,陶渊明的诗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让诗歌有更多的题材可以参考。他对自然风光的描述和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表现出他参加劳动的喜悦之情和对当前这种生活的满意之情。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率真之美

东晋时期,社会上流行一种清谈之风,这种诗歌创作风气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完全丧失。陶渊明的田园风光诗出现之后,这种状况才发生改变。陶渊明率真的人格特点和随心所欲、放荡不羁的艺术品格,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陶渊明喜欢率真,喜欢自然。所以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率真的艺术风格,他为官80余日就与官场断绝关系,但是他在描写自己推出官场回归田园时,却表达的是一种迷途知返的豁然开朗之情。“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毫无苦闷之情和前途无望的忧虑之情,反而表现的是一种卸下重担的愉悦欢畅之情,其性格之率真由此可以展现出来。

四、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特点

(一)向往淡泊名利的闲适人生

魏晋时期名人志士那种恬淡清虚的心态对陶渊明产生了影响,由此使得他厌倦官场,不慕荣利,形成了一种不计较人生得失、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正如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园田居》一诗中所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等语句也可以看出他对官场生活的憎恶与厌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表现出他对自己归隐田园的人生之路的坚定和无怨无悔之情。

(二)热爱田园风光

陶渊明一再对田园风光进行描绘,对田园生活进行赞颂,由此都可以展现出他对田园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段话就描写了一个没有喧嚣平和宁静的村落,其中虽然没有一句表达感情的言语,但是通过诗人细致入微的描述和词语的选择,就可以窥测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热爱之情。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时期的诗坛中独树一帜,当时的人阅读他的诗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其田园诗歌在内容、语言、风格和表达思想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令这些田园诗歌能够流传千古,为后人所传诵。陶渊明的田园风光诗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始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 赵丰文.简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特点[J].科技信息,2009(27).

[2] 黎祥文.如何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J].初中生辅导,2009(26).

[3] 安芳宜.初发芙蓉清隽隽永——陶渊明田园诗成就论略[J].才智,2009(30).

[4] 伍海霞.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J].巴音职教,2006(4).

[5] 陈宏.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3).

[6] 彭树欣.论文明的奴役与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J].兰州学刊,2009(9).

[7] 宋雪.试论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境界美[J].大众文艺(理论),2009(4).

[8] 张小乐.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陶渊明田园诗赏析[J].语文学刊,2007(20).

[9] 张建国.从诗歌自身发展看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因[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10).

I207.22

A

林芬(1968-),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田园生活田园诗艺术风格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田园诗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田园生活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田园诗苑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