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伦斯诗歌的科技伦理观
2012-08-15刘影倩
刘影倩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4)
论劳伦斯诗歌的科技伦理观
刘影倩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正处于工业文明的鼎盛时期。科技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现代文明的重重危机。试从劳伦斯诗作中对现行学校教育制度、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战争的描述来论述劳伦斯的科技伦理观念,以期对劳伦斯的作品和思想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阐释。
劳伦斯;诗歌;科技伦理观
一、背景介绍
劳伦斯生活的年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这一时期英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九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不仅取代了荷兰海上强国的地位,而且通过强权扩大版图,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然而,帝国表面的繁荣、经济巨大的发展也暗含着现代文明的重重危机。工业化的加剧、机器生产的日趋扩大使得英国古老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逐渐消失。人已不再是与自然融合的自由之人,他们受制于机器,受制于机械化生产,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个性,自身也成为了机器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人性逐渐被“异化”的社会里,人们开始对维多利亚时期建立起来的传统价值观、伦理观产生了怀疑。悲观、恐惧、伤感以及对未来的迷惘成为时刻拷在人们精神世界的枷锁。
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劳伦斯敏锐地把握到这一社会脉搏,并充分体现在其创作的诗歌当中。在劳伦斯看来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罪恶的根源,是文明社会种种弊病的温床。劳伦斯这种反对“科学至上”的观点与其年轻时接受的各种哲学思想不无联系,让人自然联想到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伦理学家卢梭的“科技异化”观。在卢梭看来社会越是文明、科技越是发达,道德越是堕落。《爱弥尔》中卢梭写道“在私有制基础上,物质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精神不平等的生活和道德的堕落”。[1]
劳伦斯的诗作虽然不乏过激之处,但历史证明劳伦斯对科技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科技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引发了现代文明的重重危机。在此试从劳伦斯诗作中对现行学校教育制度、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战争的描述来论述劳伦斯的科技伦理观念,以期对劳伦斯的作品和思想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阐释。
二、科技伦理观的内涵
所谓科技包含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科学是对世界的探究和理解,它力求系统地把握世界奥秘。技术是人们干预、改造和控制事物以及制造物品的操作方法和程序。[2]两者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科学是技术得以实施的指导依据;技术是科学实现对自然改造的主要手段。伦理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之理,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同类事物应该具有共同本质的理想。因此,所谓科技伦理是指与科技活动相关联的人或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反映了科学活动的共同本质和人类对科技活动的共同理想。[3]
三、劳伦斯诗歌中的科技伦理观
(一)传统教育体制之害
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技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反之亦然。维多利亚时期人们一直奉行克己、虔诚、保守的处世准则,并以这样的准则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尽管这些准则在规范社会道德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可与此同时它们也压抑束缚着人性,使人们失去自我,失去本性。劳伦斯本人曾在伦敦郊区克洛伊顿镇一所男校担任小学老师,因此对当时英国的教育制度十分熟悉,也非常反感。在散文《为文明所奴役》中劳伦斯不禁感慨,“男人们还没有学会的一件事就是坚守自身本能的感觉,反对教化他们的东西。麻烦在于,我们从小就给桎梏住了。小男孩儿们在五岁时就给连滚带爬地哄到学校去了,于是这场游戏就开始了,这是一场奴役小孩子们的游戏”。[4]93
劳伦斯的教学经历和他对现存教育制度的看法从他当时的诗作中可见端倪。在《下午的最后一课》中劳伦斯写道:
下课的铃声何时才会响起,结束这疲惫?……
我将不再把我的精力和灵魂浪费于此。
我干嘛要在意他们的过错!
我教的书,他们学的东西意义何在?
所有的一切都将陷入一样的深渊。
……
我要保留我的体力,他们也一样。
为什么我们要把彼此的头往墙上撞呢?
我要坐等下课铃声响起。[5]40
沉闷呆板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和老师都深感疲惫厌倦,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孩子也必将是头脑僵化,没有创造性的一代。而由这些人组成的英国社会也一定是死气沉沉,没有活力的。而等待下课等待放学成了老师和孩子们唯一的救赎。
劳伦斯认为,陈腐的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并不会使孩子变得更聪明,而是让他们被驯服得中规中矩,丧失个性。在回忆自己童年学校校长时劳伦斯写道“有时他会用鞭子狠抽我们一顿。但真正的手腕儿不是抽鞭子,而是没完没了地向你施加压力:忠诚体面的孩子要像我这样,没别的做法。他让孩子们服了。这是因为他绝对相信自己是对的,而且孩子的父母们全都认为他是对的。他就这样,在六七年负责管教孩子们的时间里,他颇为见效地把粗野的矿工子弟们驯服了。他们是真正被驯服的第一代”。[4]97
那到底什么是好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呢?在《学校的妙处》一诗中我们可以窥见端倪。
我独坐教室一隅,
男孩们穿着夏季长衫,
当他们写字时,低着圆圆的脑袋忙碌着:
然后一个接一个的抬起
望着我安静的沉思,
似看非看。
然后,再次转回头
带着一丝喜悦和兴奋,
得到他们想要的和本该得到的……
多么甜蜜的早晨,
孩子从我这里得到启迪,
然后带着他们的发现飞快的离开,
就像一只只偷食吃的小鸟。[5]18
真正的老师不是用粗暴的态度、强权的手段来迫使学生屈服,而是以人性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启迪;真正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整齐划一,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的人。这也是劳伦斯科技观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二)工业文明之殇
劳伦斯出生在一个名叫伊斯特伍德的矿乡,在劳伦斯眼中“儿时和青年时代的故乡,仍然是森林密布、良田万顷的旧英格兰,没有汽车,矿井不过是偶然点缀其间,罗宾汉和他乐观的伙伴们离我们并不遥远”。[6]35可是,随着英国工业化生产的普及,小镇上原本只是零星散落的煤窑和老式卷扬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架起的机器,修起的厂房,和建起的矿区;农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到工厂干活,到矿场采矿;繁重而又机械的工作不仅严重侵害了人们的身体也蹂躏着他们的心灵。
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人类田园牧歌,宁静闲适的生活慢慢远去,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人类千万个世纪里,
羊齿展艳,苕茛吐白,添着阳光。
只有一个哀伤的世纪,
机器得以称雄,到处咄咄逼人,
震落了百灵鸟窝,全无完卵,
震撼着大泽,雁群尽逸,
野天鹅飞遁,为我们唱起挽歌。[7]129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象征着现代文明的机器生产无情地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田园与花草被摧毁,无辜的生命受涂炭。的确,看似是机器胜利了,可是,自然毁灭性的报复却远远没有结束。
高坐机器之上自鸣得意的机械人,
将会逼疯自己,四顾茫然,
机器将相互撞击,
交通会因持续的碰撞而乱成一团,
发动机会冲向结实的房屋,我们生活的大厦
会在机器疯狂的震撼下摇荡,以至坍塌。[7]131
尽管生活在工业文明鼎盛的时代,没有亲眼目睹水灾、旱灾、泥石流、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等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可是劳伦斯却清楚地预见了机器暂时的胜利必将给人类带来的无尽灾难。
在机器背后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呢?对此,劳伦斯一目了然。“十九世纪出卖男人之精神的是丑陋。兴旺的维多利亚时代里,有钱阶级和工业家们作下的一大孽,就是让工人沦落到丑陋的境地,丑陋,丑陋,卑贱,没人样”。[6]41
他们对你们做了些什么,劳苦大众
忙前忙后地来回工作?
他们对你们做了些什么,人民的救世主们?
他们是怎么救你们的?……
给你们这个叽叽叽,
啼啼啼的机器,
这个没有人性的生活。
哦,在这无人的地方过着非人的生活
这就是他们带来的
替代你本来的生活。[5]492
诗中的“他们”无疑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有钱人和工业家,正是这些人把英国彻底地工业化了——工业化的生活环境,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甚至人也被工业化了。他们的内心自私而冷漠,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物质和金钱,工人对他们而言只是赚钱的工具。之前,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相濡以沫的兄弟情谊,随着工业化大机器生产的到来变得荡然无存。
对此,劳伦斯预言道,“我知道一种变革正在来临,我也知道我们必须有一个更为宽容大度、更为符合人性的制度,但它不是建立在金钱价值上而是建立在生命价值上”。[6]60尽管劳伦斯对工业文明的态度有其过激的一面,但其对机器所带来的弊病的揭露的确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让人放下浮华,更加注重生命的价值。这也是劳伦斯科技伦理观在对待工业文明上的体现。
(三)战争之危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劳伦斯生活的短短几十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空前绝后。电视、电话、汽车、飞机的发明,咖啡、冷冻食品、青霉素的使用等等,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刺激着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张性力量,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要不遗余力地追求霸权。一些发明创造,如机关枪、反坦克枪、冲锋枪等可以实现大规模杀伤的武器使得社会陷入重重危机,战争变得一触即发。伯兰特·罗素曾说:“新技术对于其组织和思维习惯都适于更古老制度的社会的冲击,带来了一些很复杂的问题。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过两次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巨大的革命……农业革命带来了农奴制、用人献祭、妇女的屈从以及从古埃及王朝至罗马衰落的专制王朝。科技发展造成的令人恐怖的灾难还刚刚开始。最大的灾难就是加剧了战争。”[8]
在劳伦斯诗歌中有不少有关战争的主题,《零星散记》就是一本记录着劳伦斯对战争态度的诗集,该诗集写于一战期间,诗中鲜有对战争血腥场景的描述,也不见作者对战争暴行的批判,而是另辟蹊径地让读者看到作者如何找寻停止杀戮途径的心路历程。
我来到上帝的殿堂,
看见灰鸽在喷泉广场上
啄食洁白的糖粒,
曲起小脚,拍翅嬉戏舞荡。
我也想弄一些
同样的白糖,
让灰鸽在我手中啄食。
不过,这并非我的来意,
亦非我所向往。
主啊,怜惜安德鲁吧,
保佑他在战争中安然无恙,不再枪林弹雨中横尸疆场。
主啊!请听一听这些小鸽子吧,
听听它们窃窃私语的愿望。[7]173
全诗开头作者刻意营造了一个宁静美好的氛围,纯洁的少女、飞舞的灰鸽,以及喷泉的广场,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内心平静和安稳。然而诗文第二节作者话锋一转指出“这并非我的来意,亦非我说向往”,究竟是什么牵动了少女的内心以至于对眼前美景视而不见呢?继续看到第三节,原来她此行是为了对上帝祷告,保佑安德鲁在战场上安然无恙。诗中的安德鲁是谁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亲人或许是爱人。然而却可以看出是因为战争使得亲人离散,爱人分开,无助的少女只好祈祷上帝的怜惜。尽管诗中没有对战争的控诉,可是作者通过少女、灰鸽这组象征着纯洁和平的意象与代表着人类残忍暴虐的战争的对比,无不让人产生一种对战争的厌倦,和对现世安稳的渴望。
战争究竟该如何终结,对劳伦斯来说祷告上帝似乎并非一剂良药,在《未来的战争》中,劳伦斯预言道:
等到工业文明瓦解后,唇齿相依的文明就将开始
战争停止了,不会再有战争。
人的心,一旦萌芽,就会
向着没有战争,无限的变化和斑斓发展,
哪里有无限的变化,哪里就没有对战争的兴趣。
单一产生战争,这就是单一的困扰。[5]505
身处英国工业文明的鼎盛时期,不少人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便利,然而劳伦斯却颇有见地得看到工业文明是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工业文明、资本主义文化为现代战争提供了绝佳的土壤。资本主义文化是争强斗富的文化,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让人们把物质和肉欲的满足作为幸福的标准。于是占有更多、发展更快、扩张更迅速也就成了现代战争不可避免的诱因。在劳伦斯看来,人类只有结束工业文明,放弃植根于工业文明中的资本主义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停止战争。人与人之间只有敞开心扉,相互依靠,提高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尊重,提高德性,才能永远远离战争。
劳伦斯是工业文明坚定的批判者。在他看来工业的诸多“文明规范”,教育制度、生产制度、政治制度,所有的一切都在压抑人的本性,使人的生命能量枯竭,变成机器的奴隶和没有灵魂的个体。劳伦斯主张通过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提高人的德性,让生命的本能自由释放来抵抗“文明”社会的压迫。尽管劳伦斯过度夸大了人与自然本能的作用,但劳伦斯力求对社会和人们基本生活状态和观念的改变,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前瞻性和进步意义的,同时也比较全面地展现出劳伦斯在工业文明下的科技伦理观。
[1] 卢梭.爱弥尔[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30.
[2] 卢风.应用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95.
[3] 华幸.科技伦理内涵及研究意义[J].科技创业月刊,2009(1):41.
[4] 劳伦斯.劳伦斯散文[M].黑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5] Lawrence,D.H.The Complete Poems of D.H.Lawrence[M]. London:Penguin,1977.
[6] 劳伦斯.纯净集[M].黑马,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7] 劳伦斯.影朦胧[M].黄锡祥,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8] 伯兰特·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肖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3.
I561
A
刘影倩(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