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被动结构的认知阐释

2012-08-15李秋梅

关键词:被动语言学语篇

李秋梅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英语被动结构的认知阐释

李秋梅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受各种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影响,人们经常通过句子成分的移位选择不同的句子结构,其中被动态就是由主题的移位形成的。转换生成语法在描写英语被动结构时,仅着眼于孤立句子的转换条件及步骤,而忽略了语境对句子转换的诱发及制约作用。功能语法从信息结构和篇章连贯性的角度来讨论英语中的被动结构及其语篇功能。认知语言学则从认知的角度重新阐释了英语中被动结构的诱发因素及其语用功能。

被动结构;语篇衔接功能;信息聚焦功能;语篇交际功能

英语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传统语法学家主要从句法层面研究被动语态的转换规则,他们认为被动态是由主动态转换而来,二者传达的语义信息是相等的。而认知语言学则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释英语被动结构的生成及其语用功能、它认为语言的形式结构受制于人们的认知结构,句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认知结构的影响。被动结构的形成也是受各种认知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样,它所具有的语用和交际功能也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得到解释。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借鉴有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重新阐释英语被动结构及其语用功能。

一、传统语法对英语被动结构的解释

被动态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它把充当某一动作的承受者的名词短语从宾语位置提至主语位置,使之成为话语的起点。传统语法学对英语被动结构的研究主要限于句法结构层面,它主要关注英语被动句和主动句在结构形式上存在的差异及其转换规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韩礼德为首的功能语法学家们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他们以语义为核心,研究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句式结构所具有的不同的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该理论认为,英语被动结构作为一种有标记的句子结构,具有增强语篇连贯,增加语篇的交际效果以及突出信息焦点的功能[1]。

传统的语法学家认为,在被动句中,之所以把表示动作承受者的成分提前至句首的位置,是为了对它加以强调。而功能语法学家认为:这一看法有失偏颇,英语被动句的主语,即:动作的承受者,充当的一般是句子的主题,表达的往往是已知的、旧的信息;而句尾的部分,即:述题,传达的才是句子的新信息,才是作者要强调的部分。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Canada was dominated by Btitain and France in the 17thcentury.

写加拿大历史的人很可能会选择这一句式,这是因为他在写加拿大历史时,加拿大自然是他头脑中关注的焦点,也是他当时评述的出发点,所以他自然而然地把它置于句首,同时他也知道,对于加拿大历史的读者来讲,加拿大是已知信息,而它何时由何人占领则是未知信息,选择这一句型符合人们认知新事物的信息推进过程。而从语篇连贯的角度讲,把“Canada”放至句首位置,也容易与上下文中其他有关加拿大的信息获得连贯。

另外,当某一动作的执行者不可知,或者已是言者和听者共知的信息时,人们也常常使用省略执行者的被动句,例如:

2.Mrs Smith was killed at home yesterday.(执行者不可知)

3.Tom wasscolded again forbeing late(by his boss).(交际双方都知道执行者是谁,无须写出)

在这种情况下,位于句首的动作承受者所代表的往往仍是已知信息,而受强调的则是位于句子后部的谓语部分所代表的新信息。

二、英语被动结构的认知阐释

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英语被动结构的形成及它的语用功能。它认为语言的形式结构受制于人们的认知结构。句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语言形式本身仅具有产生意义的潜能,它只有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才会产生实际的意义。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说话人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句式结构以传递不同的显性和隐性意义[2]。因此,句式结构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下面我们将从认知的视角来分析英语被动结构的语用语篇功能。

(一)语篇衔接功能的认知阐释

认知语言学把语篇看成是认知过程的产物,它所研究的连贯不是语篇外在的、显性的连贯手段,而是能生成、储存和提取语篇内在含义的心理连贯。朱永生认为“理想的连贯是既把连贯看成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又把它看成是一种认知行为。功能语法学仅仅从信息分布和聚焦的角度研究语篇连贯是不全面的”[3]。

Lanacker认为“一个语篇是由多个心理空间构建而成。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排列的而是层次性的,递增性的。当前话语空间(current discourse space)涵盖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的认知语境,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话语推进的过程中新的成分会不断加进来,从而不断拓展当前话语空间,保持语篇的渐进性和连贯性”[4]。

而英语被动结构不仅可以引入新话题,而且可以展开和延续话题,创建并推动话语空间不断向前发展,因而它可以增强语篇的连贯性,如下例:

5.A:What happened to Anna today?

B:Anna was knocked down by a car this morning,she was sent to the hospital in five minitues.Fortunately it was Doctor Smith who do operations on her.Finally she wa saved.

“Anna”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共有的知识,作为话语的主题而启动了话语空间,接着为了帮助听话人建立心理上的连贯,说话者以被动句为手段将主题前置,同时在述题的位置引入两条新信息“knocked down by a car this morning”“sent to the hospital in five minutes”紧接着,说话者以分裂句的方式引入了新的主题“Doctor Smith”,启动了新的话语空间,从而推动语篇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保持与上文在认知上的衔接,保持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信息聚焦功能的认知阐释

功能语法学家认为,英语被动结构之所以具有信息聚焦功能,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对正常语序的调整,对话语信息进行重组,把说话者想要表达的重要信息置于句末,使之成为信息焦点。韩礼德认为:“话语成分按其负载的交际动力排序,交际动力最小的成分排在最前,交际动力最大的排在最后,所以,已知信息在前,未知信息在后。[5]”

认知语言学则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英语被动结构的信息聚焦功能。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不是自主形成的,而是人类认知结构的反映。认知语言学的注意观认为,我们通过语言所传达出来的实际上只反映了客观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某些部分,而不是全部。突显观则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凸显程度决定的。

1915年,丹麦心理学家Rubin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他认为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而把周围的环境作为背景。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作为人类的基本认知模式之一,图形—背景模式也同样反映在了我们的语言结构上[6]。在正常的主谓顺序句(SVO或SVC句式)中,作为被描述的对象,主题成分(图形)通常出现在句首位置,认知上比较突显,述题部分作为背景,为主题提供了认知参照点,在认知上不太突显。

而英语被动结构,通常把作为认知背景的述题部分前置,把作为认知图形的主题部分后置,从而首先引起读者或听者对背景的关注,使他们首先建立起一个认知参照点,这样,当图形最终出现时,它就被听者或读者置于认知焦点位置,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才找到该图形。

(三)语篇交际功能的认知阐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根据自己的不同意图,将语言符号进行不同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概念结构和语用功能。不同的句式结构不仅传达不同的显性意义,而且蕴含不同的隐形意义,即交际者的交际意图。为了最好地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实现交际效果的最优化,说话人会结合语境选用最佳的句式结构。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认为,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所有语言单位的语义都或多或少与语境相关。如果某一句式的使用总是和特定的语境相关联,那么,该语境信息就会成为该语言结构语义特征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交际者双方内在的,认知化的语境知识,也就是被“概念化”[7]。

这样,在某一特定的交际场合,受相关语境的刺激,特定的语言结构就会被激活,被说话人从记忆中提取、利用,从而恰当地传达出他或她的交际意图。同样地,这种已被概念化的、与特定语境信息相关联的语言结构也是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一部分。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会自然而然地提取跟该话语结构相关联的语境信息,从而顺利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英语被动结构虽是一种变式句,但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使用,已经从有标记的语序,演变为无标记的语序。也就是其特定语境中的隐含意义,已演变为规约意义,成为人的概念结构的一部分。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下,选择使用英语被动结构,既能使说话人以最经济的语言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又能减轻听话人的认知投入,使听话人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从而顺利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增强语篇的交际效果。

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对英语被动结构的语篇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文,笔者想指出的是,英语被动结构不仅仅是一个语法问题,更是一个语用问题,同时与人类的认知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我们在研究英语被动结构时,不能仅停留在句法结构的转换规则层面上,更要深入挖掘它背后的认知语用因素。英语被动结构是一种变式句,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之所以选择这种句式结构,是为了在特定的语境中传达特定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总之,英语被动结构是语法、语用和认知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的结果。

[1]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Edward Arnold,1985.

[2] 高红云,蒯振华.语言交际中句式选择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语学刊,2011(1):25-28.

[3] 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维思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Lanacker,R.Concept 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ayter,1990:212-215.

[5] 袁颖.被动句的信息结构和信息功效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1(3):74-76.

[6] 文旭,刘先清.英语倒装句的图形—背景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51.

[7]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11.

H314

A

2010福建省教育厅项目“英汉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BS10055)

李秋梅(1972-),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猜你喜欢

被动语言学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