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

2012-08-15徐敏彭渝郑辉昌杨应全

关键词:院系生态圈馆员

徐敏,彭渝,郑辉昌,杨应全

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

徐敏,彭渝,郑辉昌,杨应全

认为从信息生态系统角度看,各个高校都有一个学术信息生态圈,其中学术信息链上的学术信息生产者为各院系专业,学术信息分解者为图书馆,学术信息消费者为教师和学生。联系院系的专业学科情况,分析了影响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因素。

图书馆工作;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信息生态观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是指利用图书馆的馆藏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学科馆员以及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为高校的院系专业提供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帮助。学科化服务最早是在1981年由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推出的。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引入学科馆员制度,进行学科化服务。2002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学科馆员组,2005年更名为学科服务组。目前,在大陆地区已经有上百所高校图书馆做了学科化服务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港台地区以及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国外大部分大学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大学图书馆,已经普遍设置了学科馆员职位,并且培养了大批经验丰富的资深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职位的设立源于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深度化和专业化,学科馆员成了图书馆专门性学科服务的桥梁。钱学森说:“现代的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人员,应该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这实际上说的就是学科馆员[1]。

一、关于学科化服务与信息生态观

学科化服务,就是按照科学研究如学科、专业、项目而非按照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科技信息工作,使信息资源服务学科化、内容知识化,以提高信息服务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的满意度。在高校的所有职能部门中,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具有知识情报中心的作用。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就是辅助教学科研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

信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信息空间中,由于信息交流关系而形成的人、人类组织、社区与其信息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与信息循环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随着系统中信息不断地循环,知识也不停地增加[2]。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信息、人和信息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系统。信息活动的真正主体为人,人的行为起着主要导向作用。要改善信息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对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的教育,并提高人对信息的接收率。

二、学科化服务面对的信息生态圈

与自然界的生态圈相似,每一所高校都有一个学术信息的生态圈,只不过各自的学术信息生态圈的规模、运行效率以及与外界交流的形式有所不同。高校的学术信息生态圈中也包括了学术信息的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存在于学术信息链上的各个院系专业。它们主要是通过科研和教学的形式生产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在高校学术信息生态圈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学术环境中的信息和知识同化,正是有了这种同化的功能,才会源源不断地为这个学术信息生态系统增加新的能量,维系着整个学术信息生态圈的稳定。

由于现代科学的交叉发展,出现了大量新的研究方向,学术信息生产成果纷繁复杂,就需要有分解者。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分解者的作用,通过归类、整理、分析、存储和再创新等方式,持续不断地将学术信息生态圈中的各种复杂知识和前沿成果转化为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知识和信息,完成学术信息的循环。有了这种分解的功能,才会让学术信息生态链上不同节点之间可以进行知识传递和知识再创新,实现学科交叉研究和前沿知识的突破,让整个学术信息生态系统高效、有序地运行。

在整个学术信息流动过程中学习知识的学生是学术信息消费者之一,他们依靠摄取生产者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及分解者转化的知识来成长,他们在学术信息生态系统中起着加快知识流动和信息循环的作用。

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可以使学术信息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的知识生产、知识转化、知识吸收过程变得更加有效。

三、学科化服务的影响因素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经验表明:学科服务不能仅靠学科馆员单一角色来完成,必须走馆内、校内、校外的合作化道路。通过合作取长补短,缓解学科馆员人手不足的压力,壮大学科服务队伍,提升学科服务能力,实现共赢[3]。为了改变传统学科化服务中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沟通交流等问题,可以引入信息生态观念,从影响学术信息生态系统中生态链的因素着手,改进学科化服务。

(一)节点的质量

这里的节点指院系的学科专业,它们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学校存在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之分,也有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的不平衡。重点学科和强势学科往往是一个学校创造高水平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可以帮助重点学科的科研人员在海量无序的信息中快速有效地定位到有用的资源。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可以采用定题和深入学科的方式,为高校重点学科提供科研支持和学术保障,形成高校图书馆和重点学科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

(二)节点的数量

作为节点的院系专业的数量直接与学校的规模相关。院系专业越多,表明学校的规模和发展潜力越大,但节点之间信息流转速度就越低,无序性就越强。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就必须对学科知识进行分类整合,搞好学科知识的组织和利用管理,进行学科资源导航服务、重点学科用户个性化服务以及合作咨询服务。

(三)节点的多元化程度

高校的学科专业同质性越强,其学术发展的动力就越弱;作为节点的院系专业的多元化程度越高,则学科之间越容易迸发出科学的火花。面对多学科交叉研究,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必须在日常知识信息的搜索、组织、析取和集成中,通过与院系专业的沟通交流合作来进行知识信息的跟踪、搜集、分析、整理、揭示等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活动。

(四)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

随着数据库技术、智能检索技术、自然语言检索技术以及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知识信息日趋庞杂。学科馆员比科研人员更容易掌握这些新兴技术,也懂得更多检索技巧和检索方法,他们的学科化服务要帮助科研人员节约时间和精力,并且在寻找文献资料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精确性。

(五)信息节点间的信任程度

由于同一概念或同一研究热点在不同学科专业中反映的属性有差异,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中便存在沟通障碍,从而引发研究合作者间信任程度下降。作为中立机构和学术信息中心的图书馆通过学科化服务,要协调不同信息节点即学科专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合作信任程度。

(六)信息节点之间的协同程度

不同的信息节点间的协同指的是不同的学科专业合作开展跨学科、多学科的复合研究。由于很多学科有较强的学科壁垒,就需要作为学术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参与其中。此时学科化服务就相当于一个翻译,方便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沟通交流。

(七)信息节点之间的利益分配

在从事多学科背景的研究时,经常需要进行任务分解、结果评估。学术信息方面的利益分配,通常需要一个中间方来进行客观评价。学科化服务中的论文检索和科技查新等服务,能够很好地量化各个学术节点之间的利益分配。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要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就应当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来开展工作,促进高校学术信息生态圈中的知识生产、知识转化与知识吸收。

[1]马东明,张金环.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创新服务的模式[J].图书馆学刊,2011(7).

[2]王云梅.信息生态系统及其有效机制的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2).

[3]范爱红.互动式、合作化学科服务理念探析[R].上海:第二届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2009.

G258.6

A

1673-1999(2012)15-0140-02

徐敏(1982-),男,安徽芜湖人,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馆员;彭渝(1972-),女,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郑辉昌(1964-),江西临川人,重庆科技学院教授;杨应全(1968-),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

2012-04-16

重庆科技学院宣传思想文化科研项目(2012xcb08)。

猜你喜欢

院系生态圈馆员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新区制造生态圈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跑步生态圈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