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X哥”的语言学研究
2012-08-15邹晓玲
邹晓玲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流行语“X哥”的语言学研究
邹晓玲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近年来,“X哥”类词语层出不穷,我们的社会俨然进入了“哥文化”的时代。从语义方面来看,“X哥”可以分为字面上较容易理解的、不容易理解的和有歧义的三种;句法方面,“X哥”为名词性词语,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也可作介词宾语,还可作定语。“X哥”的形成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它由一个亲属称谓名词逐渐淡化为非亲属称谓名词,其语义逐渐泛化,这其中有语言的类推机制、人们审美心理的变迁以及其它亲属称谓语类词缀化多重作用的结果。
“X哥”;亲属称谓;泛化;成因
一、引言
根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0-2011)显示,自2010年“犀利哥”蹿红网络之后,“X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在网络媒体、报刊杂志中。例如2010年500条新词语中,“X哥”族类词有18条,而2011年594条新词语中,“X哥”族词上升到了28条。一时间,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哥”的时代:“托举哥”、“锦旗哥”、“大衣哥”、“浓烟哥”、“忧民哥”等等层出不穷。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15日期间,人民网新闻标题中一共出现“哥”类词语112个(重复出现的不计算在内),其中仅2011年就有50个,占总数的44.64%。
二、“X哥”的语义和句法功能
(一)“X哥”的语义
从词性上看,“X哥”是名词性的,但其原有的亲属称谓义已经淡化,而孳生出了凸显某一类男士群体或事物的特殊指称义。[1]大部分“X哥”意义比较直白,只要理解“X”的意思并套用“X哥”格式的意义,就可从字面上理解。也有部分“X哥”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
1.从字面上较容易理解的“X哥”
(1)“X哥”表示大众对他的称呼,其中的“X”往往是“姓名/职业/工作”等,表示对该类人群的或褒或贬的态度。“X”主要为相当于名词的词或语素,专有名词尤其多。如:3年500次,“公务员哥”为何一直在相亲?(人民网2011年1月5日);副厅长“波子哥”谈官员上网:应抱有“等批评”的态度(人民网2011年1月18日);“包子哥”自创情歌寻爱妻(人民网2012年2月14日)。
该组例句中,“公务员哥”侧重于职业;“波子哥”指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名字后添加了“子”尾,感情色彩更浓厚;“包子哥”指靠卖包子为生的阳谷小伙子赵强,他凭着一腔真情和执著打动了很多网友,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包子哥”。
(2)“X哥”表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其中“X”侧重在行为动作,体现为动词性。如:网友微博齐动员寻找大义“逼停哥”(人民网2011年11月11日);宿舍没空调学生泡水缸解暑“解暑哥”网上爆红(人民网2012年5月16日)。
该类词在“X哥”族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人们往往根据某人的某个行为动作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而冠之以某某哥。或有赞扬的意思,如“逼停哥”是紧急时刻围住肇事车辆勇救交警的三位互不相识的大义的哥;或有戏谑的味道,如:“解暑哥”指广东商学院一位因为天气炎热,宿舍没空调,边泡水缸边玩电脑的大学生。
(3)有的“X哥”表示行为动作发出者所具备的性质、特点,其中的X多为形容词。如:潍坊“淡定哥”喜获897万双色球巨奖(人民网2011年7月28日);福州小伙广场寻找伴侣看球人称“寂寞哥”(人民网2012年5月4日)。
2.字面上不容易理解的“X哥”
(1)部分“X哥”有其独特的来历,若没有具体的上下文解释,不好理解。如:组图:昆明街头现“人民币哥”PK城管(人民网2010年7月16日);大运会澳门志愿者团队:“U哥U姐”收获不平凡(人民网2011年8月23日)。
“人民币哥”指昆明街头一名带着古代的刑具,身上贴满了百元大钞走在大街上的男性青年;“U哥”主要是根据深圳大运会会标“飘扬的U”而对男性志愿者的一种称呼。
(2)有的“X哥”借助一定的修辞方式,表意曲折。如:组图:“吸力哥”很强大实拍战机吸入气流瞬间(人民网2010年6月4日);郑渊洁希望牵手“标尺哥”(人民网2011年12月22日)。
“吸力哥”指代美军F-16战机;“标尺哥”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指站在积水中疏导交通达4个多小时的交警杨明星。
3.有歧义的“X哥”
如:切尔西劈腿哥千里追妻情人节特里成功拯救爱情(搜狐体育2010年2月14日);观音桥步行街公共座椅惊现“劈腿哥”市民直呼受不了(华龙网2010年8月28日);“劈腿哥”指不断更换女友的足球明星特里。而例(13)的“劈腿哥”指在公共场所椅子上叉开双腿睡觉的男子。
(二)“X哥”的句法功能
“X哥”为名词性词语,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也可作介词宾语,还可作定语。例如:“卖菜哥”的春节约定(人民网2011年2月11日);京城暴雨捧红“POSE哥”:把雨当海把车当船(人民网2011年7月27日);取款银行卡被吞“失控哥”怒砸柜员机(人民网2011年7月28日);北大——台大精英交流:从“卷哥”“卷姐”说起(人民网2012年6月4日)。
上例中,“卖菜哥”在句中作定语;“POSE哥”作宾语;“失控哥”作主语;“卷哥”作介词宾语。
三、“X哥”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关于“哥”的释义为:(1)哥哥:大~/二~;(2)亲属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表~;(3)称呼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含亲热意):李二~。[2]
从词典所列的前两个义项中我们可知,作为汉语亲属称谓之一的“哥”,其语义特征为[+男性][+年长的][+同辈][+亲属],它是对有血缘关系的兄长的称呼,其中的“X”的成分一般是有血缘关系的语素或词,如“亲哥、表哥、堂哥”等。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大大增多,社会人际关系更加多元化,突破了单纯与熟人交往的局限性,于是,在正式场合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普遍的现象,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表现之一便是“哥”在社会各阶层中可用来指称没有血缘关系的非亲属,其语义特征演变为[+男性][+年轻的][-亲属]。“X哥”拓展到社交领域,其“X”成分以姓氏、人名词语以及职业、身份为典型标记。比如:姓+哥:张哥、李哥、王哥;名+哥:坤哥(杨坤)、发哥(周润发)、新哥(福州晋安区刑侦大队大队长林新);职业/身份+哥:空哥、书记哥、学生哥、矿哥。
作为亲属称谓词之一的“哥”的泛化,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以“哥”称呼显得亲昵、尊重或戏谑的意味,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至于当代媒体批量生产出的“X哥”类词语,是近几年的事情。据传,它起源于百度魔兽世界吧的一张脑残90后吃面的图片,上面书写着“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因为它的特别,人们纷纷效仿,例如“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哥回的不是帖子,是寂寞”等。2009年7月,这样的句式开始流行于国内各大小论坛,甚至朋友日常聊天中,这些人被网友们戏称为“寂寞党”。而随之“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又成为“哥”字的另一个颇为经典的句式。随后,2010年,这一年新的“哥”诞生了:犀利哥。“犀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解释为:“(武器、语言等)锋利;锐利。”然而此处的“犀利哥”却和词典释义完全不同,据百度百科解释为:犀利哥(Brother Sharp),是指的一位街头乞丐,因为他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给人们视觉眼前一亮,被网友开始追捧,尊为“犀利哥”。[3]随后“专拍哥”、“林肯盒饭哥”、“胸肌哥”、“奔跑哥”等各式各样的“哥”异彩纷呈。人民网于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盘点了那些受网民追捧的“哥”,“X哥”词族也因此连续两年稳居中国年度新词新语之列。此时“哥”的语义特征已泛化为[+男性][-亲属],而[+年轻]已不再作为一个重要的特征了,在这些“X哥”族词中,有年仅一岁八个月的“小翘哥”、有大学三年级就拥有上百万的“富哥”、苏科技大学中年教授“青春哥”、迈入古稀之年的“温哥”。总之,年龄不是问题。
与此同时,在“哥”的亲属称谓义越渐淡化的基础上,“X哥”词族超出了“哥”所指称的性别限制。众所周知,当今的娱乐圈已经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美女“X哥”:拥有极幻绵羊音的“曾哥”(曾轶可)、凭借《花木兰》迅速上位的“薇”哥(赵薇)、神一样存在的“春哥”(李宇春)、星路不甚平坦的“笔哥”(周笔畅)、声音浑厚的“迅哥”(周迅)等。美女“X哥”的共同之处在于穿着打扮或行为举止较中性化。
还有一些“X哥”所指并非指人,而是代表某个特殊事物或对象。如:“7哥”指海尔简爱7G系列手机;“变脸豪哥”指广州国际车展上,由豪华汽车改装品牌卡尔Carlsson携手旗下四款动力强劲的车型。至此“哥”字原有的“亲属”、“男性”义等全然脱落,而仅具有表示某类事物的范畴义。总之,“哥”不仅成了一种潮流,更演变成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四、“X哥”流行的成因
(一)语言的类推机制
类推,是语言中一种很常见的语言演变机制。分为类推拉平和类推创新,对于汉语中形形色色的新兴词族来说,这是典型的类推创新。近年来,随着众多新兴词族的涌现,类推机制已经被阐释得非常详细了,本文就不再赘述了。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语言中“X哥”类新词可能会更多。
(二)人们审美心理的变迁
近年来,随着大众文化的盛行,人们的审美心理开始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表现之一便是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民间或者底层,更多地去关注那些曾经不被关注的社会底层个体生命的需求。这里有处境让人心酸的“犀利哥”;家境贫困却自立自强的“收碗哥”;40万斤萝卜遭遇“卖难”而免费送的“萝卜哥”;身无分文在成渝高速公路上暴走七天六夜只为了去重庆找工作的“暴走哥”;日工作12小时供女读书的“板车哥”……他们的面孔不生动但让人难忘,他们的故事不伟大但让人记忆犹新。在这个网络迅猛发展、知识信息充斥爆炸的生存空间里,他们的故事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一笑以对之的视听感官上的享受,更多的是一种思考。“哥文化”很好地诠释了现代人的这样一种审美心理的变迁。
(三)其它亲属称谓语类词缀化的影响
“称谓语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时代的发展总会带来称谓语使用的种种矛盾,随之产生的调适过程自然会引起系统的变化。这种演变既可以从个别称谓语的消亡中得到体现,还可以表现为称谓语词义的演变以及人们使用上的变化等。”[4]
传统汉语亲属词系统的特征概括说来就是长幼有序,父系母系,内外有别,男女有别。[5]然而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传统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的多元化影响下,语文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单音节的亲属称谓名词的亲属称谓义越渐淡化,但却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产生了大量的新兴词族,并且构词时位置固定,具有标注词性的功能。学界把这种现象叫做类词缀化。在类词缀化的过程中,亲属称谓名词原有的[±长辈][±父系][±血亲][±长年纪][±男性]这些语义特征逐渐脱落,往往只保留了[±男性]这一个义素,甚至在某些词中,连这一义素都丢失了。而2010年流行的“谷姐”是通过仿词方式造的网络新词。这里的“谷姐”指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网站(http://www.goojje.com/)。是仿“谷歌”的“歌”与“哥”同音而造出的一个新词。在亲属称谓名词类词缀化的情况下,作为父母、兄弟姐妹这样具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之一的“哥”的类词缀化也就理所当然了。
五、结语
在当代汉语中,与“X哥”相类似,通过类推和创新,汉语中已经形成了形式多样的表人词族,譬如“X奴、X客、X盲、X族、X男、X女、X二代、X帝、X控、X党”等等。这些词族淡化了构成它们自身的意义要素,拓展了其外延,因而也就拓展了其语用空间,它们的存在,既适应了表达新时期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和表达手段。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兴词语类词缀化的同时,无形间它也传播了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比如“高考哥”“咆哮哥”等,类似“哥文化”传播的这种不良现象,相关部门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与规范。
[1]涂海强,杨文全.媒体语言"X+哥"类词语的衍生机制与语义关联框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百度百科:犀利哥[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65055.htm.
[4]朱晓文.称谓语的多角度研究[J].修辞学习,2005,(4).
[5]陈佳.从汉语血缘亲属称谓看语言对文化的反映[J].语言研究(特刊),2002.
邹晓玲(1979-),女,硕士,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