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德为先”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2012-08-15颜鸿填
颜鸿填
谈“以德为先”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颜鸿填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国粹。武术是公共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学生出于对英雄武侠的崇拜和强身健体选修武术课程。因此,对于武术专业或选修武术课程的同学,不但要授之以武,更要授之以德,以德为先,掌握学武精髓,成为有用人才。
高校;武术;教学;道德;教化
武术本身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开设中华武术等课程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一、武术与武德
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项目,以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内外兼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具有技击功能和健身价值。中华武术注重品德,以德为先。“止戈为武,尚武崇德”,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武技武德内涵丰富,紧密相连。自古以来,各武林门派收徒授艺都重视个人之德行,入门后重视武德教育和门规教育。武林中大成者往往是有德之士。武德,即习武者在社会活动中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素养。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宽厚、乐于助人,还有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定的职责。
二、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要任务。武术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历代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影响深远。中华民族的英雄事迹,激励人们争相信效,尤其是那些身怀绝技、杀敌报国的武林英雄,更是年轻人崇拜的对象。中华武术已走向世界,走上竞技舞台,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日常运动方式。高校也逐渐成为传统武术传授、研究的主力军。除开设武术专业的体育类高校外,其他高校的体育教学部门一般都开设了武术选修课,很多学校有武术类学生社团,成为推广武术的平台。
三、武术教学坚持“以德为先”必要性
从武术诞生之日起,就随之产生一定的规范。这一规范随着武术的发展壮大,产生门类派系,形成共同的规范和门派规范,成为武林人士所应遵守的武德。武术作为一种技能,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让人成为名垂千古的英雄豪杰,也可以成为殃民祸国的武林败类。自古以来,习武者必先有良好德行,习武先树德。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武德也有了新的内容,武技武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爱国主义、价值观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等联系在一起。
(一)培养合格武术人才
学校培养武术人才,为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服务社会。但如果忽视了道德的教育,他们不但不能强身健体、为社会服务,更有可能成为害群之马。青少年年轻好动,一旦获得一定的技能后,如果没有道德作为保障,违法乱纪行为难免,后果不堪设想。
(二)保证武术教学质量
武术教学单纯追求技能,缺乏道德教化,缺乏思想正确引导,习武者可能会误入歧途。加强学生武德教育,认识学武目的,方可提升学武动力,保证教学质量。高尚武德不但促成学生成才,还会影响他人,产生示范效应。因此,武术教学必须强化学生责任感,正义感、教育。
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但专业水平高,而且是综合素质要高,要有职业道德。品德低下,学业水平差的人是不会受欢迎的。学生不能就业则为家庭、社会带来负担,增加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一旦倚仗武技,欺人霸道,拉帮结派,危害社会,充当打手或加入黑社会等非法组织终将受到法律制裁。
四、武术教学“以德为先”教化实践
武术教学要落实“以德为先”的教化,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当代武术界的爱国为民的事迹,与遵纪守法、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竞赛实践等紧密结合起来,切实保证“以德为先”,保证教学和育人质量。
(一)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优化教学内容
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人才的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坚持“以德为先”,体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制度上和内容上保证德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是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中汲取精华和历史人物故事、武术大师的成长、优秀运动员事迹作为学生武德教育的素材,坚持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教学相结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专业教学、业余选修抑或兴趣班教学都要坚持“以德为先”。为学生传授武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中华武术的流派,浩如渊海,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练习每一流派,都会让人体会到不同的文化和要求。
二是编写武德讲义和教材。充分发掘学校的优秀传统和先进人物的事迹,整理武林人物的资料,作为武德教育的理论教材。让武德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将武德认知内化成为自觉的武德行为。
(二)武德培养融于教学
学者王国龙在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山东解放区的民众动员研究》中重点考察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山东解放区的民众动员,分析了民众动员的背景、基础、历史进程、动员方法以及评价等内容。[9]
武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认知系统,它不仅是通过身体的形体行为来进行认识,以动作来培养获得自身的技能,而且还讲究精、气、神、人天、人与自然的合一,注重呼吸、意识与形体的密切配合。武德的培养,存在于同学们在整个校园的学习生活之中,存在于教学的所有环节之中。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教学和外出观摩学习、毕业设计等,小到武术道具、武术服饰、武术礼仪、武术集训演出等,都是武德培养的载体。要加强中华武术文化内涵的研究学习,把握传统武术精髓,加深对武德的理解。如陈氏太极拳的教学,不但要将陈氏太极拳的招式教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在熟练掌握招式的基础上熟能生巧,融会贯通,不但是表演得好看、起到健身作用,还能达到一定防身效果。通过学习陈氏太极拳,对太极拳的历史、演化有系统的认识,懂得“刚柔相济,以柔制刚”的道理,从而体会人与自然的哲理。
(三)综合素质评定考核
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制定“以德为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指标体系,每学年(学期)对学生进行评定,从而为培养学生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依据,也是促进学生培养道德的强有力的措施。体系不但包含专业学习方面,还从道德建设、遵纪守法、好人好事、技能活动、管理服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奖、助学金相挂钩,评定结果载入档案。
(四)营造良育人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自古有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孟母三迁”等典故说明了环境对育人的重要性。要充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校史、校友学习和成长历程、老师教书育人的事迹、校歌、校训等育人,以学生为中心,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全程投入,“以德为先”,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五)加强师德建设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的成长,深受老师影响。首先是武术教师的师德(武德)的建设。武术教师是武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生武德培养的主要引领者和榜样。其次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其他教师、职工,这些也是学生道德建设重要的影响者和服务者。教师的道德素质、事业心、正义感、责任感,是促成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的有效保障。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的因素。教师的专业水平越高,对学生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也就越大。
(六)培育健全人格和守法意识
健康的心态,对人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加强法律教育,成为守法的好公民,还可以教育和影响身边其他人拥有健康的心态和减少违法行为。学校应加强对学习武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教育,培养他们如何面对武术竞赛中的成败输赢,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消除当遇到矛盾时以个体或群体武力来解决这种违法违纪的行为意识。
(七)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熏陶学生情操,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要精心设计武术文化活动方案,形成精品。如举办传统武术比赛、武术舞蹈、武术操、武术小品、武术相声、武术配乐、武术歌曲、音乐欣赏、武术创作、武术小说欣赏、武术小说创作、武术服饰设计、民间武术拾遗与整理,开设中华武术文化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参与学校所在地举办的文体活动、支教活动等,用文化熏陶学生形成良好武德。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宝贵的遗产。武德作为武术的精髓和灵魂,对学武之人尤其重要。在武术教学中,坚持“以德为先”,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资源和挖掘中华武学的历史资源,以德教化学生,成为合格武术人才。
[1]张庆华.高校武术课应注重武德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9(5).
[2]郭广辉.浅谈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培养的必要性[J].湖北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3]田芳兵.论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12).
book=196,ebook=466
G852
A
1673-1999(2012)14-0196-02
颜鸿填(1974-),男,广东陆丰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063)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社会学。
20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