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语言学体验观的专业基础英语文化教学
——以《现代大学英语1》为例

2012-09-02吴小芳程家才

关键词:体验性语言学课文

吴小芳,程家才

基于认知语言学体验观的专业基础英语文化教学
——以《现代大学英语1》为例

吴小芳,程家才

在以认知语言学体验观为理论框架论述文化体验观,阐明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现代大学英语1》中的具体文化实例阐释了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文化类型及其教学策略。

认知语言学体验观;专业基础英语;文化教学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教学,但文化在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边缘地带。通过文献和访谈,发现当前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现象:一个误区、一个脱节和一个认为。误区指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被简单地等同于作者信息的介绍;脱节则指文化知识介绍与课文分析理解脱节;认为指认为文化背景知识对课堂教学没有多大作用。因此,笔者以认知语言学体验观为基础,以《现代大学英语1》(杨立民主编)中的课文为例探讨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一、认知语言学体验观

笔者从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体验性概念化语义观和语言体验观四个方面论述认知语言学体验观。体验哲学包括三条原则: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无意识性和概念的隐喻性。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形成了自己的基本原理:现实—认知—语言。该原理主要指人类通过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用语言形式把其认识改造世界的产物揿住。认知过程具体指从感知、知觉到表象,再到意象图式、范畴、概念和意义的过程。[1]因此,此原理细化为“现实-认知[互动体验(感觉-知觉-表象)-意象图式-范畴-概念-意义]-语言”[1],具体指人类在感知现实时所产生的表象体验经过心智加工形成意象图式,构成理想认知域,成为形成原型和进行范畴化及概念化的基础。而作为范畴化和概念化产物的范畴、概念和意义处于三位一体的关系中,概念对应于范畴,进而获得概念也获得了意义。最后,意义则用语言形式被固定下来。王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验性概念化语义观和语言体验观[1][2]。前者认为意义是人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动态性、人本性、主观性、识解性、体验性和多重互动性;后者指语言也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体验性、认知性和象似性,体现在语音、词汇、词法、句法、语篇等层面上。

二、专业基础英语文化教学

(一)文化体验观

Stern(1992)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由此可知,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而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现实世界的过程。因此,文化也具有体验性,是人类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现实世界的产物,体现了人的意志,包括人类生活的种种方面。这决定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共性,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得以成功交流。同时,自然存在的东西只有当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利用、改造或赋予其某种意义时才成为文化,所以文化也体现了人的意志和认知方式,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会影响不同民族之间的成功交流。此外,作为人类认知加工世界的产物,文化和语言一样都来源于人类的认知能力,都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外在表现。但与语言不同的是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就反过来影响人的认知方式,甚至成为人类下一次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现实世界的依据,成为认知的一部分。然而,无论文化是认知能力的外在表现还是其内在组成部分,其与语言的关系是被承载的关系,正如语言是认知的外在体现一样,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外在体现之一。为此,根据认知语言学核心原理,文化体验观图示如下:

语言作为文化认知模式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各个层面都体现着文化因子。那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就不能忽视文化因子的存在,应该把其放在语言教学的重要地位。

(二)文化教学

1.跨文化意识

上述可知,一种语言作为一个民族认知现实世界的产物,体现着该民族的认知文化模式,如服饰习俗、饮食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一篇英语文章是作者在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形成,不仅反映作者个人的认知方式,而且还蕴含着英语民族的认知文化模式,因为作者在认知现实世界时自然会受到其所属的英语民族认知文化模式的影响。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英语专业学生对体现英语民族认知文化模式的英语原文进行的理解实际上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之所以能理解原文的大部分内容,主要在于文化的体验性,即人类用相同的身体器官感知体验大致相同的现实世界决定了人类的文化模式必定有部分是相同的,成为学生成功交际的基础。但学生在理解英语原文时也存在与其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相冲突的地方,导致其无法继续进行交际。这主要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即人类的不同民族在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现实世界时,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定式、认识方式。这种文化差异与文化共性一样,也会体现在语言形式上,给学生理解原文带来困难,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专业基础英语中进行文化教学时,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感。

2.《现代大学英语1》中的文化教学

在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前提下,以帮助学生成功理解原文意义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为目的,重点分析英语原文中体现文化因子的成分。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现代大学英语1》中的课文和收集到的体现文化因子的实例并根据其对课文理解的作用,可把其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是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其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如在对课文Going Home的讲解中,学生对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情节都理解了,但却无法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无法理解车上那些年轻人对Vingo的兴趣和关心究竟体现了什么,也无法理解Vingo与他妻子之前发生的一切说明了什么。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理解,就需要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历史大环境、越战经历及其给美国人民带来的情感影响、人们失去传统美德、相互不信任、缺乏同情心等背景知识,才能让学生真正弄明白Going Home这篇课文的写作目的,从而大都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思想的目的。又如课文Angels on a Pin,学生理解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但不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说明什么。因此,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就必须让他们了解美苏争霸、冷战、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等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再如课文Mandela’s Garden,学生要深入理解该课文的主题思想,不仅要理解南非的种族隔离等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还要了解Mandela的生平经历等背景知识。那么,对此种类型的文化的教学策略便是课前让学生收集作者当时写文章的历史背景知识。

第二种是与语言使用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帮助对语言的理解,体现在词汇、句法、语篇等语言层面上。词汇层面,有些词所指称的对象是英语文化中所特有的,如课文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中的单词mince pie所指称的百果馅饼,在中国文化中没有此种食物。如果在教教学中只是简单把中文翻译交给学生,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其为何物,因为学生脑海里根本没有此文化概念。因此最好给学生展示该文化概念所对应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体验该实物,进而获得该文化概念。有些词所激活的概念在英语民族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如课文My Personal Manager中的表达a cocky newcomer,cocky在英语民族的文化含义是“高傲,自高自大”,如果不了解cock所指称的“公鸡”形象的英语文化含义,就无法透彻理解此表达。所以教学中就要给学生分析“公鸡”形象在英语文化中的文化含义。还有些词的文化内涵与其对应的中文词的文化含义不一样,也会给学生理解文章带来困难,如第五课的colleague和第十一课的audience,它们在英语民族文化中所激活的文化概念分别是“同一行业的工作人员”和“看电视、演讲等的观众或听众”,如果不确切知道它们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的话,就会简单地把其等同于汉语的“同事”和“观众”,中文中的“同事”文化意义所涉及范围要比colleague的小,而“观众”的意义则比audience大。在教学中则要对英汉文化加以对比。另外还有些词所指称的对象与汉语词所指称的对象一致,但在命名上有所不同,如第五课的stopwatch、第十一课的armchair和第十五课的Xerox所指称的对象在汉语中命名为秒表、单人沙发和复印机。这主要是因为英语民族所采用的识解方式不同所致,分别包括不同突显焦点、视角和生产公司指代其产品的转喻思维方式。在处理此类词汇时,就要分析其所体现的识解方式,防止理解中的负迁移现象。句法层面,有些语句所描述的内容体现某一民族的文化习俗,在讲解这类语句时,就要引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语句的意义。如课文The Message of the Land,要理解He gave me six children,就需讲解该村的婚嫁习俗,要理解We should offer food to the monks everyday,就需了解该村的宗教习俗,要理解Now young girls put on jeans and look jeans,就需了解泰国的服装习俗,才能真正理解jeans在文中的含义。有些语句体现英语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在讲解这种语句时就要分析句子背后的文化思维方式,如课文The Green Banana中的短语pat me on the shoulder所描述的事件,汉语则采用不同的短语结构进行表征,这主要是英语民族运用了心理扫描方式来概念化这一事件,而汉语则未使用此识解方式。又如课文After Twenty Years中句子Chilly gusts of wind with a taste of rain in them had almost emptied the streets,这是英语中所特有无灵主语句型的典型实例,主要是英语民族采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思维方式所致,而汉语则少有这样的句子,学生比较难理解这样的句型。在教学中时,就要结合实例分析具体的思维方式,讲解此结构是如何在相关英语文化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一步一步形成,让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第三种是单纯提供信息的文化,指与课文主题的理解和语言理解关系不大,但在目的语国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很大帮助,从而间接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课文Going Home中,地名New Jercey和饭店House Herld Restaurant多次在课文中出现,从New York到California这条干线上众多地名和饭店,作者为什么只提到这两个地点,并且是多次提到?虽然对这两个地点的了解与否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其多次出现暗示其在当时美国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对其了解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又如课文Mandela’s Garden中的Johannesburg,了解此地的大概位置和特点可间接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此类文化教学策略便是让学生去收集它们的相关信息,了解它们在目的文化中的作用。

三、结语

根据认知语言学体验观,文化也具有体验性,是一个民族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和认知模式的外在表现,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因此,一种语言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教学。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专业基础英语中的文化教学,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锐感,分析《现代大学英语1》中体现文化因子的语言实例,根据课文理解中的三类作用,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

[1]王寅.认知语言学的意义新观:体验性概念化:十三论语言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4)

[2]王寅.语言体验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十八论语言的体验性[J].中国外语,2009(6).

book=202,ebook=434

H319.1

A

1673-1999(2012)14-0202-03

滁州学院教研项目(2011jyy036)。

吴小芳(1982-),女,硕士,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

2012-03-25

猜你喜欢

体验性语言学课文
从观察生活到更好地生活——小学语文体验性作业生活化设计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背课文的小偷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传统村落的互动体验性景观营造探析——侨乡村景观建设实践
背课文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