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发现中国——对早期中美交流中(1784-1844)美国商人活动的考察

2012-08-15刘刚

关键词:美商德兰诺瓦

刘刚

随着1783年《巴黎和约》的签订,美国终于摆脱了大英帝国的统治,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然而这个新生的国家在经济上非常薄弱,亟待发展自己的工商业,巩固其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的经济基础。“商业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成为其活跃扩张运动的一部分。这个运动在每一可能突破的点上,突破了重重的束缚,并向世界各地寻求物产、贸易、资本和财富。因而最初的美国人不得不到亚洲去,任何地方他们都不得不去”寻找财富[1]4,而在中国的广州,却有着一个繁荣的专业商贸市场,这成为了美国人最初追逐财富的理想商业活动场所。这样,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进行商务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也就建立起来了。

一、中美交往的开端:“中国皇后号”的访华

(一)美国发现中国的历史因素

标志着中美贸易开端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访华是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局势的必然产物。1776年美国爆发了独立战争,经过7年的艰苦战争终于在1783年签订了《巴黎和约》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独立战争结束后,1781年3月成立的松散、软弱的邦联政府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邦联政府无力组织经济。独立战争耗尽了人力和物力,造成了大量的内债和外债,加上战争时期的各种支付,总计约4亿美元。政府滥发纸币,大陆券不断贬值,造成货币流通领域的极大混乱,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其次,邦联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对外关系困难。英国对刚从它殖民体系下独立出来的美国采取种种手段加以抑制,如取消过去美国享受的贸易优惠,严禁美国船只驶入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战时的盟国西班牙与美国存在领土之争,于1784年封锁了密西西比河口,禁止美船通航。同时,随着独立战争的结束,法国同美国的关系也大不如前[2]254。于是,为了寻求经济上的独立,打破英法等国对它的经济束缚,美国商人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把眼光放到海外去开辟新的市场。

在国内,由于革命结束,有闲散的船只及充足的水手,还有曾经由英国商船建立的亚洲产品销售市场和所了解到的中国市场可以销售美国产品人参[1]4,因此,进行商业活动所必需的人力、物力、产品及交换市场便构成了。因此,“中国皇后号”在1784年的访华便成为了可能。

(二)“中国皇后号”访华及其成果

1784年2月22日,“中国皇后号”从纽约出发,绕过好望角,于8月28日驶抵广州。“中国皇后号”的广州之行取得了重大成果。它自中国购得红茶2460担,绿茶562担,南京土布24担,瓷器962担,丝织品490 匹[2]264,于 1785 年 5 月 11 日返回纽约。 “中国皇后号”的首航获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这次中国之行“获纯利 30,727 美元,占投资金额的 25%”[3]218。 这次航行在美国国内激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东部沿海商人开拓中国市场的积极性。“1785年就有 5 条商船出驶中国”[2]267。 在 1780-1784 年间,美国每年输华货值为27290两白银,从中国输入值15,864 两[4]4,而在 1829 年占分别跃升为 4,552,200 美元,对广州出口货物值4,030,865美元,较1784年进出口值增长 200 倍以上[5]65。1790 年,中国货在美国全部进口货中占到1/7,1832年,美国对中国进口货物的数量仅次于英国居所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位[2]267。

“中国皇后号”的成功,为美国商人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对外贸易市场,为新生美国政权的经济独立找到了一个新的出口。为了满足这个新兴市场的需求,美商极尽努力寻找各种货物以开展对华贸易。一方面,美商加大了对美国土产人参的寻找,而这种单一的品种很容易在广州市场变得饱和;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开取新的货源。在1793年左右,开始装运夏威夷群岛的檀香,1810年从斐济群岛运出檀香[6]41。海参贸易大约出现于1830年。皮货贸易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中国市场,而其后则开发出三条主要皮货货源,即从腹地(大湖流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运到大西洋各口岸;对福克兰群岛和南太平洋贸易的海豹皮贸易和对西北海岸的陆、海产皮货贸易[1]31。尽管寻找这些货源充满着种种危险,美商还是从这些冒险活动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从一开始起直到1830年之后不久结束时止,美国各种来路的全部对广州皮货贸易,约在15,000,000 到 20,000,000 元之间。 ”[1]38可以说美国人为了寻找新的货品以极大的冒险精神几乎走遍了整个美洲大陆。

在美国发现中国市场之初,中美之间的贸易大部分是在平等、互利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它又必然带着一切资产阶级的本性,即以寻求最大商业利润为最高目标,为此它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因此美商的在华贸易也随着交往的增多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似乎正应了“中国皇后号”船货管理员山茂召同一名中国小商贩交易时的对话——“所有人第一次来中国时都非常的友好,像个绅士,就如你一样。我想你们多来广州两三次,就都变得和英国人一模一样了。”[3]200

二、美国寻求在华法外治权的初次尝试:“德兰诺瓦”事件

(一)“德兰诺瓦”事件经过及中美学者的不同观点

1821年9月23日,美国商船“矣米利号(Emily)”上的意大利籍水手在广州黄埔港水域和一当地民船上的中国妇女郭梁氏买卖水果,后郭梁氏落水而死。根据广州官方的判决,郭氏系被德兰诺瓦用果坛击伤后落水而死。按中国法律,德兰诺瓦必须被处死。然而,广州的美国商人认为郭氏系自己落水而死,德兰诺瓦是无辜的。双方各执一词,美商拒绝交出凶犯,并要求以美国的司法制度来处理此案件。两广总督阮元下令全行封舱,暂禁贸易。在清政府的强大压力下,美商不得不同意交出德兰诺瓦由中方审判。德兰诺瓦迅即被认定有罪,判处死刑[5]262。关于此案的审理,中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仇华飞在其《早期中美关系研究(1784-1844)》中经考证认为德兰诺瓦确系故失杀人[5]271。而美国学者赖德烈在其《早期中美关系史》中却认为“这个妇人可能是失足落水淹死的”[6]56,因而德兰诺瓦是无辜的,认为中国方面的处理“简直是个笑柄”[6]57。 美国史学家丹涅特在其《美国人在东亚》中也认为德兰诺瓦是无罪的,只是迫于贸易被封才交出德兰诺瓦,并认为这正是美商“服从中国权威政策的突出表现”[1]75。

(二)“德兰诺瓦”事件所反映的不同文化价值观

“德兰诺瓦”事件虽说是早期中美交流过程中的一个小事件,却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中美交流性质的逐渐变化,并最终演变成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商要为其取得最大利润的目标提供保护伞。

在德兰诺瓦被中方定罪绞决后,中美贸易又恢复了。两广总督发出告示表明中方对此事件的态度:“天朝洪恩浩荡,仁慈无边。但国法森严,不能因夷人水手而予宽免。仰各行商对本告示善为解释,晓谕该夷人等全体知照凛遵,各保身家,勿干罪戾,切切为布。”[6]58中方从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看,杀人偿命,理当如此,因而认为对德兰诺瓦的处理是完全合理合法的。而美方在此案件中,首先由商人、船货管理员和船长组成了委员会负责与中国方面交涉有关事宜,并在中国官方审理此案时提出建议和指导,意欲把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搬到中国来。在审判过程中,美方也拒绝番禺知县依照中国式的审判犯人方式,而且“矣米利号”船长向中方要求:“既然中方将审问犯人的地点选择在美国商船上,那么德兰诺瓦就应该按照美国法律来处理。”[5]264因此美方对案件的结果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事后,美商联名致函中国政府:“我们认为在这个案件的处理中存在有偏见。我们一旦置身于你们的海面上,我们不得不服从你们的法律,尽管它是这样的不公平。……服从你们这样一个周围有势不可挡的武力,背后以一个庞大帝国为支援的权力,并不是耻辱,你们有力量强迫我们这样。”[6]271这反映了中美双方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虽然此案件是对两种不同文化的一种反映,却也预示了中美交流的性质在逐渐发生变化。美商初来广州时,对广州的环境还不熟悉,为了商务的顺利进行,他们态度谦和,奉公守法,赢得了最为恭顺的名声,甚至不惜与当时同美国有仇恨的英国搞好关系。随着交往的增多,美商越来越不满意清政府的严厉管制,与当地政府的抵触也逐渐增多。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他们逐渐要求取得在华贸易的特权,而“德兰诺瓦”事件即是其寻求在华治外法权的一次初步尝试。与此同时,美商为了追逐更大利润也逐渐越来越多地卷进了臭名昭著的鸦片贸易。鸦片贸易是清政府明令禁止的非法贸易,而从事鸦片贸易必然导致与清政府的激烈冲突,而这种冲突也必然引发中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鉴定以保证其最大商业利润的实现。

三、中美正式交往的形成 :《望厦条约》的签订

(一)鸦片战争前夕美商的态度

19世纪,英国为了弥补其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不断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致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极大困难。美商为了贪图鸦片贸易的高额利润也卷入了鸦片的走私贸易。1839年3月10日,钦差大巨林则徐到达广州奉命禁烟。3月18日林则徐在广州采取果断措施,要求所有外商交出鸦片并具结保证决不再贩运鸦片,如查出船上藏有鸦片所有人员均处以极刑。美国驻广州商务领事士那认为条件苛刻,拒绝照办[7]23。英国领事查理·义律为抵制禁烟,拒绝具结并于5月21日撤离广州至澳门。同时,义律也建议所有外国人从撤离广州,停止贸易。美商出于自己商业利润的考虑,坚持留了下来,并最终得以具结。美商在此事件中的态度可以从当时旗昌洋行的一个商人对义律的答复中看出来,“我不是到中国来休养或取乐的,只要我能卖出一码布或是买进一磅茶,我就必须留在岗位上;我们美国人没有女王来保证我们的损失云云。”[1]85其后,由于英国撤出广州,美国人不但经营自己的商业,还代理经营英国人的业务。美国人在这次冲突中坐收渔利。美国人把英国人的货物运进运出,“让每一种能够浮得起船只都被投入服务中。香港广州间的运费比香港、美国间的运费还要高。”[1]86美国商人在广州进行着空前繁荣的贸易[7]24。

此时美国商人担心由于英国可能发动的中英战争会损害其在华利益。1839年5月25日,美商联名呈文美国国会,要求委派商务代表来中国议定商约,并建议美国政府采取直接行动或与其它国家联合行动与清帝国订立商约,务必要获得以下权利:“1.准许外国使节驻扎北京宫廷附近,并享有普通外交特权。2.公布确定的税则。3.关栈制度。4.在中国其他一口或数口通商的自由。5.因封禁合法贸易所受损失的赔偿和今后的保证。6.以及另一项规定,在中国法律明白公布和被承认以前,凡外国人对中国人或其他人等所犯罪行的惩处,就不重于美国或英国法律所加于同样罪行的惩处;当事人的犯罪行为未经公平地、明确地证实以前,中国当局不得对任何外国人加以任何惩处。 ”[1]87

因此,美商鸦片战争前的所有考虑还是为了保证其在广州贸易中的所得利益。为此,他们既屈服于当时清政府的压力,又与英商相互勾结,从中英冲突中谋取利益,并试图通过双方政府之间的协议来巩固其在华利益地位。

(二)鸦片战争后美商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随着中英局势的发展,美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对华签订条约的必要性。为了准备遣使来华签订协议,美国国会收集了各方面的信息,其中包括了国务卿韦伯斯特向居住在波士顿、撒冷、纽约以及其他各地从事中国贸易的商人们征求的意见。七家波士顿行号和个体商人们在回函中建议了使团应配备的舰队数量、如何办理礼品、使团的最佳目的地、翻译官人数和谈判中的注意事项,而且其他大多数商人也在复函中提到,千万不要遴选一个商人充任委员,因为中国人是看不起商人的[1]119。可以说,这既赤裸裸地表现了美商寻求扩大在华贸易的急切之心,又展示了他们唯利是图的心态。美商的这些建议对顾盛访华使团最终顺利签订条约起了极大的帮助。

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签订。美商的利益在《条约》中得以充分体现。后来,顾盛致信国会参议员,列举了条约的16个优点,其中体现商人利益和特权的方面包括:(1)修正税则有利于美国的商品,如规定了违禁商品和须经双方协议方得修改税则。(2)允许货物由一个口岸运到另一个口岸,不再纳税。(3)货物只在落地时纳税,48小时内,船未卸货则不纳吨税等税。(4)超乎一般重要性的一条原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5)美国船只可自由往来于中国口岸,并得到安全保证。这些优点分别体现在《望厦条约》中的第二,六,二十,十,二十二,二十一,二十四和二十五款中[5]348。

至此,美商一直追求的对华贸易特权和治外法权终于在《望厦条约》中得以实现,而中美之间以往无官方承认的商务交往也因这一纸协定得以正式确定下来。

三、结论

美国自其从英国殖民地统治下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后,就积极寻找新的途径,开拓新的市场,以打破英国对其经济上的束缚,寻求经济上的独立。经过美国商人和政府多方面的积极努力终于发现了中国市场。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的需要,美国人凭着建国时期树立的开拓精神,不惧风险、乘风破浪来到相隔遥远的广州从事贸易,其足迹遍及整个美洲大陆寻觅广州贸易中的交换货品,为追求美国经济的独立他们发现了中国,发现了这个容量巨大的外贸市场。这样的一个市场最初主要是以一种商人间的“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这样的交易是以一种基本上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的,尽管双方政府并没有给予任何形式的正式承认。然而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和资产阶级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性的影响,美商对华贸易的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逐渐卷入罪恶的鸦片勾当,积极谋取在华治外法权以保护其合法与非法的活动。1784年中美《望厦条约》标志着中美交流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一个享有特权的外贸市场最终进入美国人的视野。

[1]泰勒·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M].姚曾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2]齐文颖.美国“中国皇号后”来华问题研究//齐文颖.美国史探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1.

[3]Josiah Quincy,The Journals of Major Samuel Shaw,the First American Consul at Canton,Boston:WM.CROSBY AND H.P.NICHOLS.

[4]严中平.中国近代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5]仇华飞.早期中美关系研究(1784-184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赖德烈.早期中美关系史[M].陈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7]乔明顺.中美关系第一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美商德兰诺瓦
“美商”:儿童音乐审美的根本指向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小学语文美学文化介入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我们这样为教师赋能
最棒的生日礼物(下)
最棒的生日礼物(下)
最棒的生日礼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