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邓小平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的特殊背景

2012-08-15邹祥勇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农村

邹祥勇

改革开放前,人民的温饱问题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作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深刻分析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以高瞻远瞩的眼光高度重视农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使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道路大步迈进。

一、我国的特殊国情:底子薄,人多地少

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首先是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来考虑的。邓小平曾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看到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1]163这是我国农业最大的国情。这种国情的形成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方式落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业几乎没有发展可言。近代中国又遭受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农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中国由此也成了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建国初期,为了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我国成功的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大跃进、人民公社等运动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律,不但没有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反而给我国农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十年内乱更使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中断的状态。因此从整体上说,在农村改革尚未实施以前,我国农业仍处于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的状态,这造成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长期处于薄弱状态,即底子薄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快速增长,到19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达9亿之多,其中80%是农民。人多了,就会产生各种问题,尤其吃饭最重要。只要人活着,就要吃饭。吃饭有多重要,农业就有多重要。这一点,邓小平也是有清醒认识的。他指出:“人多有利亦有弊,我国人口多的问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在我国生产处于落后状态、尚不够发达的关键时期,人口众多必将带来吃饭、就业等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土地面积广大、物质资源,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是耕地少、人口多尤其是农民多的状况也是不容易改变的。这种现状便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要考虑的特点。”[1]164

二、我国农业抗风险能力弱

农业与自然有天然联系,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抗风险能力都十分脆弱。时至今日,自然灾害频发仍严重困扰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抗风险能力弱使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邓小平深知自然灾害对农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党和人民遭受了两次较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是1941年到1943年的自然灾害;一次是1960年到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抗日战争时期自然灾害期间,邓小平正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所处于太行区地带。1942年至1943年,太行区遭受到多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先是旱象严重,赤日炎炎、土地龟裂,井泉干涸,河渠断流;大旱之后紧接着又是阴雨绵绵,洪水泛滥,房屋倒塌;旱涝过后,又“蝗灾”袭来,各种传染病也猖獗起来。面对这种恶劣的情况,邓小平带领129师的全体指战员和根据地的乡亲们开展生产自救运动,用双手战胜了自然灾害。后来邓小平在总结太行区经济建设的经验时明确指出:“农业是我们生产的重心,生产使粮食充裕,而拥有粮食也就能拥有一切。 ”[2]79

1960年至1962年,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不足,对工作指导的失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陷入严重困难。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全国一些地区就出现饿、病、逃、荒、死的严重情况。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忧心如焚。作为党中央的主要成员之一,他深刻反思所发生的一切。这其中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则加剧了我国农业的困难。为此,邓小平避开新闻记者,不要干部陪同,深入农村,了解一线情况,独自进行调查研究。他要求干部和农民敢于讲真话、实话,关心农民疾苦。他清楚地知道,农业受到的损失太大了,没有七八年时间恢复不过来,应该让大灾后的农业和农民有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凡违背民心所办的事,是很难干好的。1962年夏季,我国农业基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在处理农业经济困难的过程中,邓小平显示出过人的胆识,非凡的魄力。

三、邓小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农村工作实践

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历来的政策都重视农民问题。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策略决定了农村是我党的革命根据地,这也不可避免的要求我党必须处理好农业问题。自参加革命后,邓小平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丰富的农村经济工作实践。在最初的革命根据地右江、井冈山、江西瑞金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太行山根据地、战略反攻时挺进大别山等地方都亲自抓过农业生产,其中时间最长的是太行山的大生产运动。全国解放后,他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统抓西南地区的各项工作。此时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仍是他的主要工作。他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说:“西南区今天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从全区说,一是剿匪,二是完成征粮、税收、公债任务,三是领导生产(主要是农业生产)……”[2]147在他担任10年总书记期间,农业问题也是他主抓的任务。在三年困难期间,他强调要狠抓农村生产队的工作。如果这项工作有所放松,抓得不及时,势必会影响农业生产。生产队要不断发展生产,拿出粮食、棉花和其它农副产品,有了这些东西,我们才能够翻身[2]318。 又说:“我们要克服困难,首先就要从恢复农业着手。”[2]322在此期间,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猫论”,这是邓小平从农村实践中得来的极具关键性和突破性的农业发展观点,为以后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埋下了思想伏笔。这些经历和实践都为邓小平从全局上思考我国农业、高度重视农业奠定了基础。

四、对建国后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

建国后,我党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可以分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两个阶段。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社会主义农业改造过程是伴随着农业合作化而展开的,这项政策从整体上来说是比较理性、正确的。实践证明,对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造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保证了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但在农业合作化的后期,由于党内“左倾”思想的影响,党的主要领导人急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在农村盲目地发起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试图通过群众运动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但这种不切实际的、片面追求高速度,追求“一大二公”的做法违背了客观的经济建设规律,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极大萎缩,使得“平均主义”、“大锅饭”、“穷过渡”风一度盛行。结果,使我们在经济建设上栽了大跟头,农民生活严重损害。在此期间,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从全局上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问题,主张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并且对当时一些错误的指导思想是不赞同的。他指出:“要把我们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需要长期的刻苦努力,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心一意地搞经济建设。”[2]262又指出:“我们在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要面对国家的现实,不要脱离国家的现实,什么时候都要从国家的现实出发。”[2]267邓小平的这些讲话,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路,但在当时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五、农业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是把农业置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和世界科技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虑的。早在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就指出:“要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以更好的保障工业发展,绝对不要做竭泽而渔的事。”后来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提出工农业必须同时并举的思想。在此基础上,60年代初期,他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总体战略思想,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进一步搞清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一正确观点。1963年,他在工业发展问题上的发言指出:“美国和日本工业之所以发展快,其前提都是解决了农业问题,都依靠农业有一个强大的基础。我们现在的弱点就是在农业。”[2]335这是基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而总结出来的。1975年,在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谈话时强调:“农业是基础,工业要为农业服务。 ”[1]这个讲话也进一步明确了工农业发展的关系。1983年,在谈到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3]231984 年,在考虑三步走战略时又指出:“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在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就是看农村有没有发展。翻两番,也主要是看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3]77-78这些讲话都反映出邓小平把农业作为战略首位置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

同时,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也是与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相联系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潮流,促使了高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伴随着高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也在此趋势下加速孕育和形成,农业生产与高科技联系日益紧密。邓小平高度关注世界科技的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以深邃超前的眼光、富有远见性地指出:“解决农业问题,最终靠的是生物工程。”[3]275这体现了邓小平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他时刻都以发展的眼光来考虑国内的实际问题,与世界联系,同国际接轨。

基于以上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揭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改革首先在农村中取得胜利,邓小平的农业思想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由此我国农业走上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边疆治理现代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