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世界的审判》中的概念隐喻认知
2012-08-15潘红英庞中兰
潘红英 庞中兰
(山西大同大学 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4)
《震撼世界的审判》中的概念隐喻认知
潘红英 庞中兰
(山西大同大学 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4)
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它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制。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表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本文就《震撼世界的审判》一文中的隐喻表达进行研究,在分析作品、发现和找出各种隐喻语句和段落的基础上,文章详细论述了与审判紧密相关的三种概念隐喻在文章中的应用及作用,从而阐释了作者如何通过丰富的概念隐喻表达了审判的精彩。
概念隐喻;认知;《震撼世界的审判》
一、引言
隐喻研究历史悠久,传统的研究主要限于修辞学和文学范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界掀起的隐喻研究热潮使隐喻成为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对象,隐喻的研究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模式。[1]这一时期著名的隐喻研究者有符号学家艾柯、利科、哲学家塞尔及语言学家莱考夫等。1980年,Lakoff &Johnson在开创性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LiveBy)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并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这一理论。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语言学界从单纯介绍国外隐喻理论发展到开始对国外隐喻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隐喻现象。胡壮麟、束定芳、朱永生、严世清、赵艳芳、吴莉、陈道明等从理论的角度对隐喻本质及认知特点进行了探讨;宁全新、蓝纯、陶文好等分别对“愤怒”、“汉语的空间隐喻”、“up”的隐喻认知进行了阐述;耿占春深刻地论述了隐喻在哲学和诗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旭、叶狂、张少云分别对概念隐喻进行了研究。此篇文章以Lakoff&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框架,对《高级英语》收录的《震撼世界的审判》一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归纳和分析,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1925年在田纳西州的戴顿法庭上演的震惊世界的“猿猴的审判”(the Monkey Trial)。
二、概念隐喻
Lakoff &Johnson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事物,隐喻应该被理解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人们可以通过概念隐喻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状况。”[2](P13)Lakoff &Johnson引入了数学领域的“映射”(mapping)概念来进一步解释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互构建关系。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许多概念隐喻,所有的概念隐喻都植根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概念域为丰富的心理表征,他们作为我们与特定的经历或现象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一部分以图式形式储存于记忆中,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自动提取。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通过跨域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此隐喻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3](P128)如在LOVE IS JOURNEY这一基本隐喻概念中,产生如下语言表达:
We’re at a crossroad.
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It’s been a long,bump road.
对于这些例子来讲,爱情是目标域,旅程是始源域,两大领域之间对应着一系列的关系:爱人被看作是一起旅行的旅行者,他们共同的生活目标是他们旅行的目的地。期间路途不平坦,时有岔路和困难的困扰。由此可见,爱情是旅途的隐喻是从始源域(旅程)到目标域(爱情)的映射。
三、作品简介
《震撼世界的审判》的作者斯各普斯,于1925年大学毕业,任田纳西州戴顿镇中学的生物老师和橄榄球队教练。他由于教授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受到指控。作为当年那次审判的被告,他写了该文以纪念当时的审判过程。由于神创论的支持者把进化论歪曲简化成“人是猴子变来的”,这次审判又被人们称为“猴子审判”。[4](P207)几名传奇式的人物参与其中: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律师、无神论者克伦斯·达罗(Clarence Darrow)担任被告律师;“原教旨主义的教皇”、著名的政治家威廉·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担任公诉律师,这两个人都被视为天才的演说家。这次震惊世界的“猴子审判”至今在美国家喻户晓,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审判”。此次审判在法律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深远影响,它是中世纪以来科学与宗教、启蒙与愚昧冲突的延续,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案件本身。20世纪50年代,它被编成了百老汇戏剧《承受清风》(InherittheWind),1960年被改编成电影,获得四项奥斯卡提名。
从语言上看,在法庭陈词及辩论时作者使用的英语具有法律英语的文体特点:庄重威严,句子冗长,而且具有说服力。此外,为了让读者体验到“世纪审判”热火朝天的场面,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明喻、隐喻、双关、反语、移就、矛盾修饰、对偶等。[5](P247)而隐喻可以说是其中出现次数最多、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辞格。在阅读中如何能清楚地辨认隐喻的使用是一个重点,而对隐喻的辨认最好弄清其背后的概念隐喻,从而充分理解和欣赏话语的含义。
四、作品中的概念隐喻
(一)ARGUMENT IS WAR/FIGHTING.(争论是战争)
人们往往根据战争来理解、谈论、策划和进行辩论,因为人们争论时的行为大部分和与战争相关的概念不谋而合,比如说争论和战争一样也有进攻、防守、输赢等。[6]如:
Your claims areindefensible.
Heattacked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rightontarget.
I've neverwonan argument with him.
1925年震撼世界的审判实质是原教旨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围绕着能否合法传授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展开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因此,在课文中有大量的语言基于“争论是战争”的概念隐喻。
例1:Immediately the renowned lawyer Clarence Darrow offered his services todefendme.[7]
著名的律师克拉伦斯·达罗主动提出要替我辩护。
例2:Malone roared,“The truth alwayswins,and we are not afraid of it.”
马隆大声怒吼:“真理从来都是胜利者,我们并不害怕这一点。”
例3:He appealed for intellectual freedom,and accused Bryan of calling foradueltothedeath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他呼吁学术自由并指责布莱恩存心在科学与宗教之间挑起一场殊死决斗。
例4:But although Malone hadwontheoratoricalduelwith Bryan,the judge rule against permitting the scientists to testify for my defense.
然而尽管马隆在同布莱恩进行的这场舌战中取得了胜利,法官还是不容许在座的科学家们为辩方作证。
例5:Bryan hadcampaignedagainst Darwinism in Tennessee even before passage of the ant-evolution law.
甚至在反进化论法令通过之前,他就在田纳西州发动过反达尔文主义的运动。
例6:Resolutely he strode to the stand,carrying apalm fan likeaswordtorepelhisenemies.
只见他刚毅果敢地握着一把芭蕉扇,像是拿它当一把退敌的利剑似的,大步流星地向证人席走去。
例7:My heart went out totheoldwarrioras spectators pushed by him to shake Darrow’s hand.
当观众们纷纷从他身边挤过去同达罗握手时,我的心替这位昔日的英雄难过起来。
例8:Dudley Field Malone called my conviction a“victorydefeat”.
马隆称这次庭审结果对我来说是一次“胜利的败仗”。
例9:For a number of yearsaclashhad beenbuildingupbetween the fundamentalists and the modernists.
若干年来,原教旨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之间就一直酝酿着一场冲突。
以上例句中的斜体词表明,作者借用战争的一系列词为读者呈现出精彩绝伦的审判辩论现场,双方辩护律师作为战士在法庭这一战场上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决出胜负。这些描写使达尔文进化论和原教旨主义神创论在法庭上的交锋栩栩如生。
(二)ANGER IS HEAT/FIRE(愤怒是热)
情感是人类最重要的人生体验,人对自身及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和经验获得的,尤其是对自我感情的感知得通过自身的身体经验来获得。为了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抽象的情感,人们往往将它们隐喻化。人在愤怒时通常会全身发热,似乎有一团火从心底燃起,这种习惯表达就成了“愤怒”的常见的隐喻基础。如:
I had reached theboilingpoint.
Don’t make my bloodboil.
Tom is just blowing offsteam.
在《震惊世界的审判》中,作者选择了与火有关的词来印证原教旨主义者们对现代主义者们的愤怒。如:
The crowd seemed to feel that their champion had notscorchedthe infidels with thehotbreathof his oratory as he should have.
听众们似乎觉得他们的这位英雄没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演说才能,将那些异端分子打个落花流水。
句中scorch本意为“用烈火烧焦或者使枯萎”,作者基于“愤怒是热”这一隐喻概念,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原告辩护律师布莱恩竭力煽动信徒们狂热的宗教热情及对异教徒愤恨。
(三)EVERYTHING IS NATURAL PHENOMENON(万物均为自然现象)
由于客观自然规律具有相对统一性,不同文化的人对自然的认识当然也有相似的认知经验,语言中有很多以自然现象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对象,因此,许多抽象概念的描述通过可感知的自然现象具体化了。以下将列举一些在《震撼世界的审判》一课中基于此概念隐喻的英语表达,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类隐喻。
The oratoricalstormthat Clarence Darrow and Dudley Field Maloneblewupin the little court in Daytonsweptlike afreshwindthrough the schools and legislative offices of the United States,bringing in its wakeanewclimateof intellectual and academic freedom that has grown with the passing years.
由克莱伦斯·丹诺和达德雷·菲尔德·马隆在戴顿镇的小小法庭上掀起的那些辩论风暴,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一样,吹遍了美国的学校和立法机关,随之而来的是日渐增长的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的新气象。
此句中,作者先把审判比喻成来势凶猛的“风暴”(storm),然后进一步延伸,后面有blew up(刮起),swept(扫荡),fresh wind(清风),new climate(新气象)都与风暴有关,点明小法庭里的大审判产生的巨大影响:它荡涤了人们陈旧的思想,在全国掀起了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新风气。
五、结语
从以上对《震撼世界的审判》一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可以看出,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作者利用了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引发读者的推理和联想,通过“战争”、“热”、“自然现象”等始源域的映射,多角度、多方位地投射于与“辩论”相关的一些目标域,本体的特质借助于喻体而得到充分传播。作者不仅使用这些隐喻来构建语言,产生丰富的话语意义,而且帮助读者从各种角度来理解和体验惊心动魄的审判现场。由此可见,英语语言的丰富词汇和句法的复杂性要求学习者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概念隐喻知识掌握,从而达到对隐喻的理解,最终上升到对语言的鉴赏与品味。
[1]谢之君.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
[2]Lakoff,G.and 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梅仁毅,王立礼.高级英语教师用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马德高.高级英语课文辅导大全[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6]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3).
[7]张汉熙.高级英语(修订本)第1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book=53,ebook=53
山西大同大学2008年校级青年科学研究项目“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发展研究”(编号:同大科字[2008]5号)。
潘红英(1975-),女,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与文化和英语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