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场域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权衡
——伊莎贝尔对罗马的向往与回归

2012-08-15

关键词:伊莎贝尔场域欧洲

李 静

(吉首大学 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不同场域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权衡
——伊莎贝尔对罗马的向往与回归

李 静

(吉首大学 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一位女士的画像》多被解读为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冲突体现,很少考察不同场域中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权利抗衡。作为“权力领地”的场域,一方面体现出不同社会空间中的资本和权力;另一方面决定了场域中行动者的地位,也体现出行动者与他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伊莎贝尔借助姨父馈赠的资本赢得了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但也成为权利捕获的对象。借由自身的习性,伊莎贝尔在欧洲文化这一场域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坚守道德的本性,最终选择回归罗马,继续自己对生命的把握和权衡。

场域;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权衡

一、引言

亨利·詹姆斯被誉为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倡导者之一。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詹姆斯从意识角度对其所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从而成就了一部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詹姆斯一反传统,始终遵循着“心理现实主义”原则,在构思时跃过“情节”,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了“人物”身上。在情节发展中,他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描绘了伊莎贝尔的心理状态,把伊莎贝尔的心理、情感、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都发掘反映出来,刻画出这个人物的鲜明形象,并细致全面地描写了伊莎贝尔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一位女士的画像》被视为有着多层面解读意义的现代小说的典范,对于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形象也有着多种解读。研究多是借助于国际题材的进入和女主人公本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分析其在欧美文化融合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和碰撞,在经历了一番异国文化的洗礼后建构新的文化身份,重构跨文化理想。也有文章刻画主人公在旅欧过程中心理发展的演进,揭示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矛盾、情感挣扎和思想探索过程。对于伊莎贝尔在异己文化中的爱情和婚姻的选择,多数认为是其自身性格造成的悲剧,其根源在于她对自由和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从美国来到欧洲,经历了跨越大西洋的空间转换。她离开故乡美国,进入了大洋彼岸的陌生场域。在欧洲,她在高雅文化的氛围中游历,自主选择了失败的婚姻,并最终返回了罗马。欧洲这一新的场域的情境是什么,伊莎贝尔在其间的地位如何,又是什么导致了她的失败选择和最终的罗马回归,对这些问题的考虑都成为衡量不同场域中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权利抗衡的议题。

二、“场域”和“资本”

社会学家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因此空间不仅是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而存在,也蕴含着社会关系的投射。新空间的进入也就常常意味着进入新的社会关系网络。而这一网络则形成“不同的位置关系网络,并构成开放性结构”,[1](P21)即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场域”这一概念。“场域”是其文化社会学的三个中心范畴之一,被用来分析空间内的社会属性和关系结构。在西方社会,文学的“内部研究”已转向了“外部研究”,转向了文学的文化研究,而且这一“转向是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现象吻合的”。[2]“文学场”在文化研究的背景下被提出,并被视为文化生产场域的次场域(subfield)。布尔迪厄认为文学场域像其他所有场域一样也涉及到资本和权力。

具体到本作品中,伊莎贝尔来到欧洲,除了经历了地理环境的改变外,也经历了社会空间的改变,并在改变中体会到了资本和权力的制衡关系。社会空间中的资本由此被分为三种基本的形态:(1)经济资本,这种资本以金钱为符号,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2)文化资本,是以趣味、文凭等为符号,以文化为权力资源的资本,并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3)社会资本,它是以社会义务组成的,以社会规约为制度保证的,并以某种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的。其中文化资本是经济资本神秘化、隐性化、固定化的重要表征。

三、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权衡

社会空间被视为一个竞争性的空间,也是资本和利益权衡的空间。文学场域是一个力量场域,也是一个斗争场域。这些斗争都是为了改变或保持已确立的各种力量关系。由此,《一位女士的画像》这部小说不仅仅体现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差异,也隐含着权力、资本等的紧密联系。诸如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等象征性活动,它们虽是非经济行为,但同样也包含着利益交换和权力关系。伊莎贝尔来到欧洲,开始自己的文化之旅。她注重文化资本的积累,更懂得平衡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经济资本换取文化资本。

伊莎贝尔这位来自美国阿尔巴尼的姑娘,意志坚强、充满理想、超凡脱俗,具有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伊莎贝尔对生活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丰富的艺术感悟力。她自小就崇尚欧洲古老的文化,想去认识与体验古老的欧洲大陆。然而身为孤儿的她所得遗产不多,故她的旅行梦想需借助姨母杜歇夫人的资助。伊莎贝尔从美国来到英国的加登考特,从此开始了她的欧洲之旅。她漂洋过海来到欧洲,主要目的之一是增广见闻、提升文化修养,因此游历中的伊莎贝尔本身成其为一个以积累文化经验为目的的旅行者。

伊莎贝尔旅行的意义也体现在将对他者文化的认识合并到自己的文化经验这一过程中,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其对婚姻对象的自主选择上。在欧洲的游历中,性格独立、热爱自由的伊莎贝儿拒绝了两个在外人看来绝佳的结婚对象。一个是温和英俊的英国贵族青年沃尔顿老爷,另一个是美国制造业业主古德伍德先生。她刚来到英国开始自己的欧洲游历,就遭遇沃尔顿的求婚。拒绝前者的原因在于伊莎贝尔担心沃尔顿老爷古老的家族历史和高不可攀的社会地位会给她束缚,迫使她进入他的生活轨道,从而使伊莎贝尔失去自我和自由获知世界的机会。后者古德伍德没有在哲学、政治、诗歌艺术上有杰出成就的人士所具有的忧郁气质,缺乏英国人的浪漫色彩,也难以像欧洲人那样协调生活深层意蕴,这些都不能满足伊莎贝尔对高雅文化的美好想象。而奥斯蒙德在伊莎贝尔看来思想高尚,成熟而有修养,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鉴赏力,连同他在精神方面所具有的引人入胜的气质,这些特质在伊莎贝尔看来都有益于其自身文化经验的获得和积累。这些抉择都由其自由独立的性格决定,也与她获得资助开始游历中的情境相关。

为了助伊莎贝尔更好的满足自身的愿望,深爱着伊莎贝尔的表兄拉尔夫在去世前说服父亲留给她一大笔遗产。这笔遗产的获得改变了伊莎贝尔的经济地位,使她具有了更为自由去选择婚姻和生活的资本,但也为她以后的生活埋下了陷阱。

姨父的遗产一方面让伊莎贝尔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去促其达成自身崇高的使命——去出资帮助一个贫穷但精神高雅的人。吉尔伯特·奥斯蒙德具有她向往的欧洲古老文明熏陶出来的修养与风度,连同他的坎坷和贫穷在伊莎贝尔看来恰是他精神上的富有。伊莎贝尔意欲将自己的“物质财富”同奥斯蒙德的“精神财富”相结合,去成就其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互相补充与完善。然而财富在赋予伊莎贝尔自主权利的同时也给她的生活埋下了陷阱。貌似高雅的梅尔夫人觊觎这笔财产,诱使伊莎贝尔嫁给了看似风度高雅实则野心勃勃、心胸狭窄的奥斯蒙德。婚后奥斯蒙德的阴暗面不断暴露,使伊莎贝尔倍感痛苦和压抑,其生活渐渐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正如姨父所担心的那样,财富体现出了双刃剑的特质。一方面财富的继承使伊莎贝尔成为新贵,登上欧洲社会的经济舞台,去赢得更好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但也成为利益和权利觊觎者的目标。伊莎贝尔错误的选择很大程度在于对高雅文化的痴迷追求及对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错误权衡。

四、罗马回归,“惯习”使然

詹姆斯在小说结尾安排伊莎贝尔返回罗马,并未解释伊莎贝尔做出这样的抉择的理由,这让读者产生无尽的困惑,但也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各种合理的解释。F.W.Dupee认为伊莎贝尔最后决定返回罗马,这一决定虽然艰难,但她已在现实中别无选择;Leon Edel则从道德的角度出发认为伊莎贝尔决定返回罗马是为了履行对潘西的诺言,并忠实于神圣的婚姻盟誓。但也有现代评论家指出,伊莎贝尔最后的抉择不是出于道德去继续维护自己淑女形象,而是为了自由生活做出的选择。

更多的学者称伊莎贝尔为爱默生式的超验个人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一位女士的画像》一经问世,许多研究者即称伊莎贝尔为爱默生式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致力于追求个人的自由,去不断的解放自身。其最终回归罗马的选择很大程度和自身的惯习相关。“惯习”亦被称为性情倾向或性情系统。在《实践与反思》一书中布尔迪厄论道:“惯习由沉积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所组成,是客观而共同的社会规则、团体价值的内化,它以下意识而持久的方式体现在个体行动者的身上,体现为具有文化特色的思维、知觉和行动”。[3](P125)布尔迪厄强调惯习是在社会实践中被结构的,因而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詹姆斯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正是对美国当时盛行的爱默生超验个人主义思想的尖锐批判与重构。

社会各种力量因个体的“惯习”的不同而使个体在场域这一权利领域中相互关联,各自为政。在物理空间上有隶属关系的场域,在社会文化意义上却是各自独立的,有权制订自己的场域规则。通过欧洲的游历和婚姻的选择和体验,伊莎贝尔在不断地成长中对自己原有的理想、信念、道德和自由追求进行反思和修正,力图在不同的场域空间中不断调整和重新确立个人的自由“惯习”与不同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但出生于“清教徒家庭”的伊莎贝尔从直觉上要维护某些规矩和纯洁的东西,这即为她良好的道德“惯习”。这一持久的性格倾向使伊莎贝尔能直面痛苦的婚姻与被压抑的社会现实,并勇敢的返回罗马。伊莎贝尔在异域文化中畅游、欣赏和感悟的同时还保有自身具有的美国人质朴、真诚的本质。在不同场域的转换中她能一直怀有美国人的“真”去感受高雅文化的熏陶,并以此来完善自己的心性。其欧洲之旅和失败的婚姻虽使她原有的美好道德素质受到了欧洲社会传统和黑暗的人性的挑战,但她并未违背爱默生式的道德范式,也没有放弃对个性自由的单纯追求。伊莎贝尔回归罗马这一欧洲的心脏和文明中心,在履行使命的同时坚守了自己的本性和对自由的向往。她的回归将其传统价值观同自身心性自由发展结合了起来,体现了她自身的淑女本色,也成为詹姆斯式理想中的美国新女性形象的代表。

五、结语

Annette Rubin-stein在《美国文学渊源》一书中指出该小说“详尽而又精妙地研究了爱默生式的女子去实践他鼓吹的个人价值的历程及意义”。[4](P209)伊莎贝尔因其天真浪漫和强烈的个人意识成为美国新兴文化的代表。伊莎贝尔希望自身能够在游历中成长,去享有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借由姨妈的资助和姨夫的遗产,伊莎贝尔成功的将经济资本转换为文化资本,将游历和体验变成一种精神投资。欧洲的悠久历史和典雅的审美氛围,不仅满足了她感受世界、体验高雅文化的愿望,同时这种朝圣的行为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投资,大大的提升了伊莎贝尔的心智也促进了她的心灵成长。然而,资本的双刃剑特质也使伊莎贝尔陷入权利觊觎者的陷阱。

伊莎贝尔崇尚个性自由的美国精神,在异质文化间的碰撞冲突中和心灵的寻找和探寻的过程中,伊莎贝尔通过其对欧洲社会和人物的了解以及她的婚姻的洗礼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生活内涵,并积累了经济和文化资本。与此同时,她坚持着自己的优良“惯习”,彷徨后拒绝了诱惑,再一次回到了罗马这一旧世界的心脏。罗马成为伊莎贝尔信心和实力的增长之源,在此,她释放自己并寻找根基,去重获全新的生活。

[1]汪民安主编.文化理论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3]〔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张扬,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1998.

[4]Power,Lyall H.The Portrait of a Lady:Maiden,Woman,and Heroine[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91.

book=119,ebook=119

2010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空间叙事学视角下《一位女士的画像》的三元空间探究”(编号:10C1127)。

李静(1976-),女,硕士,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伊莎贝尔场域欧洲
双胞胎幼崽
欧洲“芦笋季”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22个“生命之吻”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依莎贝尔·普瑞斯勒:这一世,只需负责貌美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