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血液标本采集的干扰因素及其对策

2012-08-15孙筱玲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抗凝剂体位输液

孙筱玲

在现代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中,对于临床检验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临床检验信息占临床诊疗辅助信息量的70%以上[1]。临床检验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作用重大,如果不能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治工作的效果。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仪器本身带来的测量误差占总误差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实验室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很大改进。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与其分析前质量保证,也就是患者准备、样本采集、样本储存和样本运送等环节密切相关。

下面对血液标本采集的干扰因素及其控制的报道如下。

影响因素与对策

1.情绪刺激

检验前需要使患者保持平静状态下采集原始样本,人在精神紧张、兴奋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清胆固醇增高,血糖增高,红细胞计数也会增高,在恐怖、发怒、疼痛刺激与应激状态下,血中的儿茶酚胺显著上升[2]。护士采集血标本前,要多与患者沟通,态度要和蔼可亲,动作温柔,做到一针见血,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2.饮食

静脉采血时间标准化病人采血应禁食12小时,餐后及延长空腹时间(饥饿)对血液的化学成分都会产生影响[3],因此,从科学角度讲,医院采血时间不能一味延长。采血应尽量安排在检查和治疗之前进行。

3.运动

运动中由于出汗和剧烈呼吸时体液量及分布发生改变,运动消耗体内储存的ATP,同时通过有氧和无氧代谢产生的ATP,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血液中代谢产物会增加[4]。标本采集前瞩患者休息30分钟以上方可采集。

4.酒精

因为酒精可引起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患者在抽血检验的前1天不应饮酒。

5.药物

临床在输液过程中抽血送检的标本,可使检验结果因输入一定量的药物而产生较大的差异。在作生化检验时要严格遵守标本的采集要求,尽量避免输液采血,急需时应在输液肢体的对侧采血,从而减少输液造成的误差[5]。

6.体位

采血时体位标准化坐位与卧位相比,静脉渗透压增加,一部分水从心血管系统转移到组织中。直立位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相当于血液浓缩)。血管内大分子(颗粒大于4 nm)物质不能透过血管壁转移到组织中,使血管内大分子浓度增加,其血浆含量可升高5%~15%[6]。胆红素等与白蛋白结合的小分子物质也不能透过血管壁,测定值坐位时高于卧位。采血时体位标准化患者取卧位时,组织液从血管外向血管内转移,使血容量增加,蛋白质和与其结合的物质相对被稀释,它们的浓度势必减少,与蛋白结合的激素、药物浓度也会降低。采集静脉血标本时应注意体位的一致性,比较检验结果时,要考虑到体位的影响。建议采血体位标准化,取血时以坐位5分钟后取血为宜,以保证血液相对平衡,避免体位的影响。

7.标本采集时间

最好在同一时间采集标本,以减少因不同时间采集标本所造成的结果波动。用于血培养的标本采集应选择患者高热、寒战时、抗生素使用前或下一次抗生素使用前,抽血7~10ml。血培养阳性是确诊菌血症和败血症的重要依据,要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快速准确地进行病原学诊断,就必须严格掌握采血时间[7]。如血糖的测定要求清晨空腹抽血,因空腹抽血是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取得的,不受肌肉活动、环境、进食以及服药等影响。做肥达反应,血清中的凝集素在发病的第一周出现,第二周阳性率最高,到第四周达90%,所以应5~7天抽血一次,每次效价依次增高对伤寒有诊断价值。临床诊断糖尿病糖耐量试验,要求必须是空腹、餐后1 h、2 h采集血液标本。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磷酸激酶,这三项指标发病时间各不相同,分别在发病2~4 h、4~12 h和6~9 h,阳性率最高。因此采集前详细询问患者病情,根据不同检验要求把握采血时间,提高检验准确性。

8.采血部位

采血可以从静脉、动脉等不同部位进行。通常人们习惯在双侧前臂窝附近的肘静脉、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中选择一根比较明显的做静脉穿刺,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患者通常胳膊上有一个或多个静脉输液装置。应首先考虑的是在静脉输液装置的对侧采血,使血样受静脉输液稀释的影响最小。有些情况下(如做血气分析时),需要从动脉采血。常用于采血的动脉有股动脉、肱动脉和桡动脉。对于婴儿,可以从头皮动脉采血,24小时至48小时的新生儿,可以从脐动脉采血。采血后,马上使动脉血与空气隔离,阻止血气交换。

9.止血带的使用

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可使血液淤滞,局部出现缺氧使无氧酵解增加,造成乳酸测定值增高,血pH值下降;导致细胞内钾外移,引起假性血清钾升高;血pH值下降可导致Ca2+、Mg2+从结合蛋白中游离,使游离Ca2+、Mg2+增加,同时导致与蛋白结合的药物游离,而使游离药物浓度增加[8]。止血带使用时病人反复攥拳会使血钾上升0.8 mol/L,如果运动幅度很大或从深静脉采血时,上升幅度会更大[9]。采血时止血带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

10.采血量

采血量过多会使标本与试管内抗凝剂比例失调,易凝固;过少则会使标本不足以完成所需要检查的项目,降低血培养的阳性率。采血前,根据所要检验的项目,计算好所需要的血量,选择好注射器、试管。

11.出现溶血和凝血现象

采血后将血从注射器注入试管,血细胞受外力而溶血;采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而溶血;混匀含添加剂的试管时用力过猛或运输时动作过大,从已有血肿的静脉采血,血样可能含有已溶血的细胞;用止血带时间过长,引起血管内溶血;血液和抗凝剂比例失调(血量不足),由于渗透压的改变发生溶血;静脉穿刺处用酒精消毒,酒精未干即开始采血;注射器或盛血容器带水或容器污染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泡沫,发生溶血。准确使用抗凝剂,正确选择抗凝剂,严格掌握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注意抗凝剂剂量。

12.血标本存放与送检

血标本离体后,血细胞仍在进行代谢,红细胞糖酵解、血清蒸发等使成分发生变化,应合理控制其放置时间。采集出的血标本温度保持在20~30℃[10],必须及时进行运送与处理,特别是用于血气分析的血液标本,必须保证采血、运送、处理等过程在15分钟内完成,以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总 结

血液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较多,检验分析前,护士采集的血液标本质量对检验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血标本的采集质量,减少血液检验结果的误差,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正确的依据。护士要补充检验的相关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不断完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摒弃重视临床护理知识忽略检验常识的思想,总认为学护理不用了解临床、诊断及检验的知识,这恰恰是造成各种医疗纠纷及事故的隐患;提高护士标本采集的知识与技能,护理部定期与检验科进行沟通和协调。将常规、特殊检查、新开展的检查项目采集的基本要求、影响因素、采血名称、采血量、所需试管、注意事项等汇编成表格供护士参考使用。针对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操作不规范、技术不熟练等问题,安排有经验的教学护师结合自身实际,对年轻护士进行技术操作培训。

1 申子瑜.医院管理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

3 徐国莉,韩玉媛,戚晓兰.分析前不规范标本采集的反思[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5,4(2):20.

4 宋海波.论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J].中国基础医药,2000,7(1):38.

5 胡晓芬,王登福.护理因素对常用临床标本分析前质量的影响[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9(5):568-569.

6 吕赛平.分析前各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江西医学检验,2006,24(6):557-558.

7 王联连.标本质量影响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及其对策[J].武警医学,1999,10(6):330.

8 刘慧琴,徐爱明.不合格血标本1752份的原因分析与对策.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4):613-618.

9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45.

10 扬玮.浅谈血标本采集的质量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5):528-529.

猜你喜欢

抗凝剂体位输液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手脚不听话”体位训练来帮忙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抗凝剂的初步筛选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肝硬化患者服用直接口服抗凝剂与传统抗凝剂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