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2-08-15王红梅
王红梅
预防接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安全也是最经济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预防接种的认识程度日益提高,疫苗接种工作正得到全面普及。预防接种副作用大。因为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虽然是安全的,然而由于疫苗接种的目的是要让人体产生抵抗力,在刺激抵抗力产生的过程中,身体常会出现一些反应。以我们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鉴别并给予正确的处理,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确保儿童安全。
一、预防接种反应
1.常见的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后引起过敏性哮喘、晕厥、休克等严重反应的很少见,一般分为局部性及全身性两大类。
(1)局部反应:一般在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主要表现为在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的现象。按红晕或浸润大小分为弱反应(直径为2.5厘米以下),中反应(直径2.6~5厘米)和强反应(直
径5厘米以上者或直径5厘米以下但伴有淋巴结炎者)。
(2)全身反应:首先表现为体现升高。除此之外,部分小儿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以上反应一般多在24小时之内消退。
2.疫苗反应:是指发生在免疫接种后由疫苗固有特性所致的事件,包括:轻微疫苗反应和罕见严重疫苗反应。
(1)常见轻微疫苗反应: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痛、硬结,全身可出现发热、烦躁、不适,面色不好或轻微皮疹。疫苗轻微反应通常无需特殊处理,或仅给予对症处理。
(2)罕见严重疫苗反应:为变态反应。因疫苗毒力回升或受种者免疫缺陷所致的疫苗感染和其他严重反应。常见的变态反应有: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可见于各种疫苗,应予以抗过敏、抗休克治疗。
3.疫苗准备不当:用错误的稀释液溶解疫苗引起反应;未摇匀引起的局部硬结,用错疫苗稀释剂,含佐剂的疫苗如不充分摇匀,局部佐剂的含量过高难以吸收,可致局部组织炎症反应,逐渐坏死、液化形成无菌性脓肿。
4.疫苗运输或储存不当:使用了冻结的疫苗引起的反应,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剂,其保管、运输和接种条件也非常严格,而这些条件因不同疫苗而异。
5.禁忌症忽视:对有禁忌症的人接种疫苗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疫苗特别是活疫苗选择接种对象非常慎重,首先是被接种者当时的身体状态,有无感冒、发热等急性炎症。并询问接种者是否过敏体质,是否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
6.注射反应:是因对疫苗注射本身的焦虑或害怕疼痛,而非疫苗所致的事件,与受种者精神和因素有关。常见的有晕厥、过度换气综合征,需与过敏性休克相鉴别。
二、应对及防范措施
1.正确处理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发生的几率很小,只发生于极少数人或个别人中。首先,应明确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概念:质量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概率极低的,对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造成损害的,与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疫苗不良反应,谓之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1-2]。
2.健康教育:接种工作开展前,接种管理单位和施种者应通过有效宣传途径告知受种者及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免疫作用、适用对象、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仔细调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及接种禁忌情况,筛选出非适应接种对象。
3.疫苗使用和管理 安全规范的疫苗使用和管理是保证疫苗接种效价不降低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疫苗不同于普通药品,具有生物活性,只有在规定储藏温度下(灭活疫苗应在2~8℃、减毒疫苗应在-20~8℃)运输和避光保存,疫苗的效价才会是最高的。
4.严格遵守接种操作常规 操作前认真洗手,戴好口罩、帽子、手套。严格无菌操作,认真“三查七对”,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接种部位准确、无误。接种前室内用紫外线照射消毒60 min,接种后进行室内清洁、消毒。操作时认真掌握疫苗接种剂量,不可过多或过少,保证疫苗接种效果。
预防接种后引起的反应,绝大多数是很轻微的,甚至有些小儿根本没有什么异常感觉和表现,一般不需要作特殊处理。如果有一些反应,经过降温、多饮水、适当休息1~2天,反应就会消失。反应强烈或出现异常的应及时送医院处理。
1 薛家鑫.关于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思考〚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243-244.
2 郭绍红,陈海平,迮文远.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