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谚翻译看中日文化差异
2012-08-15孙巧慧
孙巧慧
(山东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谚语是语言的词汇单位,是熟语的一种,它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有韵律,用语通俗,修辞生动,言简意赅。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包含着特定的文化色彩,有启迪人生,传授经验等社会功用。
各个民族通过自己的民族语言记载文化,反映文化,进行文化交流。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异同也反映在民族语言中,特别反映在往往蕴涵文化含义的谚语之中,这就使谚语具有了浓厚的民族色彩。
一、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不仅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其日语表达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汉语,或是删减、增加、更改个别字,或是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借用汉语相应谚语的部分用词或通过释义创造出来,因此这些谚语在形式虽然与汉语不尽相同,但意思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此类谚语在翻译时可采取直译的方法。如:
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 百闻不如一见
青は藍より出でて藍より青し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千里の堤も蟻の穴か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葉落ちて天下の秋を知る 一叶落知天下秋
子をもって知る親の恩 养子方知父母恩
五十歩百歩の違い 五十步笑百步
(二)意译
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此类谚语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话,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这时就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影响内容的正确表达,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喻义翻译出来。如:
後の祭り 马后炮
触らぬ神に祟りなし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捨てる神あれば助ける神あり 天无绝人之路
蛙の面に 水打不知痛,骂不知羞
鯖を読む 打马虎眼
重箱の隅をつつく 吹毛求疵
二、日语谚语翻译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文化作为社会现象,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认为文化可分为表层、中层、深层这三个不同的层面。表层文化,又称器物文化,指的是有形的、可感知的物质及精神的产品,如饮食、服饰、器具等;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准则等;深层文化指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1]本文试从深层文化的角度,探析谚语翻译所折射出的中日文化差异。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的差异,中日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比如,中日两国对“鬼”的感觉是有所不同的。
鬼に金棒 如虎添翼
鬼の首を取ったよう 如获至宝
鬼も十八、番茶も出花 丑女妙龄也有相
鬼瓦にも化粧 人靠衣裳马靠鞍
鬼の霍乱 神仙也生病
鬼の目にも涙 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流泪
活跃在日语谚语中的“鬼”与中国的“鬼”是不同的,它不是死人的灵魂,而是一种妖怪,在日本人的心中,鬼有邪恶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神的一面,它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对人类进行惩罚的同时也会保护人类。所以在日语谚语中鬼的寓意虽有负面的成分,但也有富有生活情趣,让人感到温存亲切的成分,它的寓意具有混合性、多元性。
此外,从有关“猫”、“牛”、“狗”等有关动物的谚语中,我们还可以窥探出中日两国人民对其价值的评价是不同的。比如:
猫に小判 对牛弹琴
猫に鰹節 虎口送肉
猫かぶり 假装老实
猫ばば 隐恶装善
猫の目 变化无常
猫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 忘恩负义
在日语中,有关“猫”的谚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猫或被当做目不识珠的无能之辈,或被当做馋嘴贪吃的无用之才,或被当做素养不高的庸才,或被当做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而在汉语中对“猫”的评价并没有如此强烈的负面色彩。
对于中国人来说,对“牛”的印象是好的,对“牛”的精神是赞美的,与此相对,在日本人的眼中,“牛”是愚蠢、笨拙、缓慢的象征,对“牛”根本没有赞美之情。比如:
牛に馬を乗り換える 见风使舵
牛の歩み 行动迟缓
牛の角付き合い 钩心斗角
牛に食われる 受骗上当
牛のたごぬけ 笨手笨脚
牛の角を蜂が刺す 麻木不仁
在汉语中,有关“狗”的词汇有一部分是歌颂狗为主人尽忠的,如“犬马之劳”、“犬马之报”、“犬吠非主”等,但大部分是饱含讽刺意味的,如“狗仗人势”、“偷鸡摸狗”、“狼心狗肺”、“鼠窃狗盗”、“狗改不了吃屎”、“狗咬吕洞宾,不知好人心”等,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狗的厌恶之情。而在日语中虽然也有像“犬の遠吠え”、“犬に論語”这样的用于贬义的词语,但是这类词语的数量很少,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他们更看重狗通人性、忠实于主人的特性。比如:
犬は三日飼えば三年恩を忘れぬ 不忘恩情
犬馬の労を取る 效犬马之劳
犬の長啼きは不祥の兆 狗长吠不祥兆
犬も歩けば棒に当たる 出门在外,好运跟来
犬一代に狸一匹 千载难逢
犬も朋輩鷹も朋輩 鹰犬属一主,高低是
同伴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指主体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方式,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一般说来,“中国人习惯于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待事物,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应用,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环境。重辩证思维、重意合,表现在语言上,汉语常用大量涵义概括指代笼统的抽象名词去说明事物,阐述道理。而日本人重形合,注重即物性、直观性、实用性,对具体事物较为关心,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2]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谚语中有明显的体现。比如:
雀百まで踊り忘れず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商いは牛の涎 要发财,慢慢来
蟻の思いも天に昇る 有志者事竟成
花より団子 不求风流但求实惠
鰯の頭も信心から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帯に短し襷に長し 高不成,低不就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擅长形象思维,但中国是以农耕或畜牧为主的大陆国家,而日本是靠海为生的岛国,孕育汉语和日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同一事物在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给人的具体形态是不一样的。这在自古流传下来的充满智慧的谚语上有明显的反映。比如:
河豚は食いたし命は惜しし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鯛の尾より鰯の頭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
腐っても鯛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魚の木に登る如し 赶鸭子上架
蛙の子は蛙 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
陸に上がった河童 虎落平川被犬欺
(三)审美情趣的差异
审美情趣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既有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同属东方文化,总体说来,两个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审美情趣方面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是宏大取向,而日本特有的岛国风土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情趣,芳贺绥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归纳为:追求小巧细致,崇尚简洁、余韵,爱好残缺美,喜好风流与风雅。日本人钟爱樱花,樱花花期一般只有十天,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是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同时它也体现了日本人的无常观。比如:
花は桜木人は武士 花崇樱花,人尊勇士
他人は時の花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月にむら雲花に風 花有风雨月有云
花と散る 英勇献身
花に嵐 天有不测风云
三日見ぬ間の桜 变化无常
三、结语
综上所述,谚语是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化的浓缩。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只有了解了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谚语的正确含义,准确地做好翻译等工作,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
[1]高宁,杜勤.新编汉日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22.
[2]赵冬玲.从汉日谚语翻译看中日文化差异[J].内江科技,2008,(4).
[3]高宁.日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50.
[4]铃木棠三,广田荣太郎.故事谚语辞典[M].东京:东京堂出版社,1956.
[5]芳贺绥.典型日本人的构造[M].东京:大修馆书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