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2012-08-15赵红洲潘西明
赵红洲 潘西明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九江 332000)
1 引言
近几十年来,国际高教界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等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相继发表《创新之根在实践》等文章,提出“在做中学”与“在学中做”相结合的育人模式[1]。
在全国范围内,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近年一直受到关注,但是高职院校的公共《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教学结果并不理想,很多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对于常规的工作中的排版以及数据处理不能够很好地完成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更是一筹莫展。
2 问题分析
2.1 学生的问题
(1)高职学生基础较差且入学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层次的学生由于招考分数较低,所以相对基础较差,虽然不排除有一些基础好的同学,但整体情况还是弱于本科院校。而且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较大差异,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实现一些文字编辑、表格处理、多媒体制作,而有的学生则从未摸过电脑,面对键盘时不知从何下手。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而且,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2)高职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且学习习惯不好
由于目前我国的这种应试教育的方式,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中学阶段老师往往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而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往往是忽略的,甚至于部分老师对这些同学总是批评多于表扬,或者是从不表杨,也缺乏对这些同学应有的关注和关心,所以部分同学在心里上往往产生一种自卑,不敢也不愿与老师交流,甚至有问题既不愿意问老师,也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怕人瞧不起自己。
2.2 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随着计算机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教学环境也由原来的纯课堂教学走向了课堂教学和多媒体、实验室教学相结合,但也仅如此,很少开辟第三课堂,学生离开了课堂(教室)和实验室后,不知干什么,也不知怎么办。
(2)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有些滞后。计算机发展速度迅猛,更新换代快,而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却往往跟不上时代变化。课程设置的高职特色不明显,教材没有特色,这是我国计算机高等职业教育中迄今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目前的高职教材仍是以大量的理论为主,没有很好地将实际应用和理论相结合。
(3)师资力量跟不上。一种情况是师资不够,或者师资过于年轻化,有很多高职院校在扩大规模后,大量招入大学毕业生,进校后几乎不经过专门的上课培训就走上讲台,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底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另一种情况是教师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跟不上教学内容的变化,存在知识老化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再培训工作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4)实践教学力度不够。学生在校从课本从实验室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大多是一些僵化的理论知识和一些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需求的实践案例,但是一旦走出校园却发现自己所学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个很大距离,不能适应企业与用人单位的技术要求与能力要求。
3 采取的措施
3.1 建设基于网络的实践教学平台
当今高校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再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型;而应该向具有教育资源共享、时间不受限制、实时互动性强等特点的网络教学模式转化。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提供一个支持师生在网上进行课堂和课后教学活动的环境,突破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性,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时互动性和协作性。学生在此平台下能实现作业和实验的提交、自动批改、提供习题指导、实验指导等常用的辅助教学功能,收集学生实验和学习资料,有利于老师监控、分析、指导学生学习,也有利于解决学生有问题不便问、不敢问的困境。
在此平台上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给出评价,让学生能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大大地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从而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让老师能够匀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总结和研究。
3.2 建立以权威认证代替或部分代替课程考试的考核机制
要想让实践教学能够真正做到实处,考核机制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引入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权威认证(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微软认证等),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练习有针对性,学习过程中有压力、有动力。教师教学目的清楚,教学内容充实,学生的通过率就是老师的成绩,使老师的教学有压力、有动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将期末成绩由原来的二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改成由三个部分组成:认证成绩(70%)+平时表现(10%)+针对认证缺失的实践内容考核(20%)。增加学校考核是对认证考核进行拾遗补缺,保证实践应用知识的全面性。
3.3 建立一支真正能与企业和社会需求接轨的师资队伍
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参与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取得“双师”资格和“双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教改项目及技术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培训师资,派遣教师到一些大型公司顶岗实习,了解公司计算机应用实际操作需求,带回公司实际工作案例(不涉及公司机密前提下),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操作,鼓励教师参加有关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认证。
3.4 开发一套与现实工作需要紧密结合的教材
加强教材建设,应做好教材的设计与开发,根据教材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组织,设计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3]。
(1)学生用书。学生用书为课程学习的主要学习材料。由“工作任务”的知识需求展开内容,再由“工作任务实现”将知识进行应用与实践,实现“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工作过程。
(2)课堂教学设计指导用书。课堂教学设计指导用书为教师实施课程设计中教学方式提供指导,此种方式可灵活多样,可寻找专门的通用的课堂设计指导的用书,然后通过老师的学习和领会再进行课堂设计,也可通过定期组织上课老师进行讨论,分章节形成教案。条件许可的话可组织翻译国外优秀教案作为参考。
(3)素材光盘。素材光盘提供各单元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支持材料,以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5 构建基于三层结构的公共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为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我们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构建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三层结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2]。即:基础实验层、综合应用层、创新设计层。
(1)基础实验层
基础实验层主要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入学水平差异,采用分级教学。首先,对于基础好的同学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实验题目,学习的方法主要以自学为主,提供学习支持,给予奖励学分;第二是针对基础差的学生,由辅导教师提供学习与实验指导,主要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记学分;第三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学习方法以案例教学和作业的方式,提供学习支持和实验平台,记学分。
(2)综合应用层
综合应用层主要是针对课程学习的综合实验,即基本技术的掌握,为计算机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通常,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结合教学内容的一个个小的实验,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本课程没有形成一个整体,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一系列结合课程的综合应用实验对学生进行训练,学习方法以自我解决的方式,提供学习支持,记学分。
(3)创新设计层
创新设计层主要是针对学得好和感兴趣的学生而设置的,不与实际课程挂钩,给予奖励学分,让学生根据已有案例和现实工作需求进行改进和创新,设计出效果更好、实现方式更为简便的工作案例[4]。实验内容主要来自教师的课题或者由学生自拟课题,也可以结合各种竞赛和资格认证。学习方法是以自我设计与解决的方式,提供指导老师和学习平台。
3.6 收集完善实践教学案例库
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实践培养,建立一个由易至难、涉及知识全面和涉及领域全面的案例库则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到各个行业领域进行案例收集,然后针对各行业进行一些案例补充设计,尽量做到全面、实用。最后对案例进行整理,做到由易至难、知识点全面,案例之间尽量做到知识相互连贯,互相补充,让学生有仿真工作的感觉,愿动手,能动手,动好手。
4 结 语
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创新教育是创造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力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得以发展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5]。
本文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课程体系的研究,提出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下的三层结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配以“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和“三位一体”的配套教材,意在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对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1 李向,朱莉,刘远兴.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设置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2)
2 孙海龙,宋淑芝.新形势下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9(12)
3 王春红,刘紫玉.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效果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家,2010(03)
4 尹建新,祁亨年,夏其表,张广群.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5 赵志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