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外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促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的海外就业
2012-08-15乔峰
乔 峰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外事办公室,江苏南通 226010)
世界经济近年来的不景气以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各国的失业率不断上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随之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用人单位不断抬升招聘门槛的时候,高职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资本的国际化流动以及世界范围内国际分工的演进,跨国就业转移的发生已不可避免。在此形势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面对着与之共存的机遇,这就是突破学生国内就业的定势思维,创新就业模式,帮助毕业生进军国际劳动力市场。而开拓毕业生境外就业新路径就需要推进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发展,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质量,培养满足海外就业市场需求的国际化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 我国境外就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境外就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数量增长显著。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仅2010年一年,我国派出的各类劳务人员就达41.1万人。截止2010年末,我国已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达543万人次,劳务合作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我国境外就业的发展在输出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仍然面临着输出总量偏低,规模较小、外派劳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以及缺乏国际统一认证的资格证书等问题。
有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每年的劳动力需求量近4000万人,其中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对外籍劳务人员的需求量就达到2000万人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我国年均30万人的输出量还不到世界年劳动力需求总量的1%。在输出的劳务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较少,大部分人员学历层次较低,外语水平较差。此外,由于到海外就业的人员大部分未接受过正规的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普遍缺乏国际统一认证的资格或技能证书。因此,与其它国家的劳务人员相比,这些人对国外市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普遍不足。
2 推进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培养国际化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所谓国际化办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有多少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多少个学生出国,招收了多少个海外留学生,完成了多少人次的人员交流与往来等。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实践来看,全国近两千所各类普通高等院校中很多目前都开展有各类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无论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还是师生各类形式的国际交流,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而言并无多大改善。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国际合作办学更多的只是追求了“形式上”的国际化,而忽视了“实质上”的国际化。[1]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国际合作办学的实质最终应该是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于学生培养,提高国际化办学质量,培养真正能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满足海内外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国际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 创新培养模式,使培养目标和过程国际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虽十分活跃,但模式较为单一,且质量不高,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主要是充当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输出的接受国,扮演的主要是跟随者和消费者的角色[2]”。合作的形式也大都是围绕经验的学习借鉴和生源的吸引等层面展开,在培养学生的国际素质方面,大都未明确提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合作办学的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班的学生学习能力总体不高,实际的英语语言能力与完成专业课程所需的英语水平差距较大,致使学生不但学习国外课程比较困难,而且也使得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国际社会对人才的要求。[3]这些缺陷都严重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的过程国际化,提高培养质量就成为深化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推动高职学生境外就业的必由之路。
3.1 推动“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国际化
在创新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推动“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国际化是高职院校促进学生海外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人才市场需求,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学生在学校、用人单位不同的教学地点学习,在订单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并且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4]高职院校在实施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既可以利用境外合作方的关系资源从海外争取境外用人单位的订单,也可以利用如境内的劳务输出中介机构等境内用人单位和其它社会资源,面向劳动力缺口比较大,移民和外籍劳务政策相对比较灵活的国家,在一些我们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行业、领域,通过与境外的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来争取海外“订单”。从而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来推动高职学生海外就业的顺利实现。
3.2 调整课程设置,满足境外客户的实际需要
为突破外语和专业技能薄弱这一制约我国劳务人员输出的瓶颈,高职院校在实施“订单式”教育,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5]的过程中,就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全面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英语水平的提升。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及时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与之开展合作办学的发达国家间接或直接引用国际最先进的原版教材加以改编和应用。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国际职业标准的衔接,同时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注重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获得国际认可的专业资质或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3.3 建立海外学生实习基地,使培养过程国际化
学生的校外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从加强培养过程的国际化这一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更要通过深挖境外合作办学院校及其在当地合作企业等资源,让学生们在校外实习这一重要的实践环节中有机会在真实的跨国工作环境中进行锻炼。尤其是通过境外实习,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发达国家高质高效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氛围,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能够全面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自我规划能力。[6]这对于帮助学生顺利实现海外就业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也必将对“国际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加强质量监控,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真正的国际化办学,不在于采取的是什么样的形式,中外合作办学也好,师生的国际交流也罢,最关键的最终还在于所培养出来学生的素质如何。
4.1 教育质量与境外就业之间的关系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最终体现在其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据统计,在应届高职毕业生中,出国或有意向出国的学生微乎其微,占毕业学生的比例不到1%,然而却有80%以上的学生愿意到发达国家就业。[7]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当前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国际竞争力,培养的目标以及具体的质量标准未能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其中,外语和技能证书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打开局面,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基础。我们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才能在人才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监控培养质量,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国际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才需求。
4.2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的方式
在保障办学质量的过程中,评估往往会成为控制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做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监控工作首先是应该从项目招生开始,在师资聘请、教学组织等教育实施的各个环节建立起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质量标准。其次就是应该建立具有独立性、公正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的质量评估机制。具体措施可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即在学校外部建立诸如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EQC)、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AA)及澳大利亚大学质量局(AUQA)这类机构来对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质量进行监管和评价;在学校内部也应该设立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监控部门,严格依据合同协议,加强对合同协议所规定具体条款实施过程的日常监控。此外,还可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管理纳入学校整体质量管理的范畴,同时加强与国外合作院校在质量监管方面的沟通,建立内部评测机制,建立社会中介或行业协会不定期进行单项或专项质量评测机制。[8]在做好监控的同时,还应重视来自受教育主体的学生的评价,加强合作办学项目的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从而从多方面确保培养质量。
5 完善学历、资格或技能证书的互认制度
资格认可意味着对教育质量和质量保障制度的认可,而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缺乏能够得到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教育水平得不到认可,缺乏国际统一认证的资格或技能证书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海外就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学生辛辛苦苦取得的学历和证书拿到国外,尤其是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往往得不到认可,或者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些都给高职院校学生的海外就业带来了诸多的障碍。因此,建立和完善与境外各国之间的学历文凭互认以及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就变得尤为重要。在此方面,我们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适应国际人才质量认证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质量标准,在一些重点发展的行业与外国签订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互认制度并推行国际化的评估标准,从而逐步使国际社会认同我国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承认我国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及学历,促使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就业资格而走向海外就业市场。
6 在海外就业市场的变化中发挥高职生就业的优势
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调整和技术革新使得其对国际劳务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务需求格局也开始由普通体力型向技能应用型转换。[9]而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职学生在上述转换的过程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就业优势。由于学历和知识方面与高学历学生存在着差距,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从基层技术工作做起,对工作始终保持谦虚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以及务实上进,就成为高职生较强的职业定位和务实的职业素养;同时,高职院校普遍采取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在英语方面水平方面,虽与其他高学历学生相比不如,但与一般的劳务输出人员相比,高职生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只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强化培训即可提高对外沟通的能力,这也增强了其适应劳务输入国的社会环境和从事正常社会交往的能力。以上所述优势均可在高职学生海外就业中得以体现。
7 结 语
无论以何种方式实现海外就业,就业人员的素质是前提。在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及全球贸易和服务自由化的背景下,人才的跨国流动已成为一种趋势。面对海外就业过程中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只有紧密结合境外就业市场需求,建立“国际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实现培养过程国际化,并且加强对整个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才能满足境外客户的实际需要,促进毕业生的海外就业。
1 袁卫国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新思考——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说开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2 姜 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3 袁卫国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新思考——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说开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4 袁卫国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新思考——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说开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5 施祝斌.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交通职业教育,2006 4
6 尚永芳.海外实习打造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J].国际人才交流,2008.5
7 闫 岩.高职毕业生劳务输出形式渠道的可行性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4
8 刘尔思、车伟民、黄镇海.我国跨境教育的现状与监管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0.9
9 陈 峰.国际劳务市场高技能人才需求对高职教育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