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几点思考
2012-08-15王晶
王 晶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文化的冲突,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复杂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心理活动较以前更加复杂,处于选择中的大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出现种种困惑、迷惘、焦虑、不安,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而社会变革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迫切需要大学生发扬开创、自信、进取的精神,以适应竞争的时代。因而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层面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来看,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和训练是必需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委连续下发若干个重要文件推进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强调学校德育工作时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育部2001年3月16号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l号)的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再一次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6号),文件深刻的指出,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三部委联合下发《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l号)再一次明确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团体动力学的有关原理,把抽象的心理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情境中体验、领悟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新型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完善自我认知,学会情绪管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怎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认知、怎样掌控情绪、如何应对挫折,确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等心理科学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情绪调节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他们解决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素质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挖掘心理潜能,以培养新时期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本着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来达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3.1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正处于青年向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强,个性正逐渐形成和定型。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是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1)学业问题: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最为显著。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学会学习是大学生学习适应的重要目标。高中时的学习方式属于应试教育,缺少实践环节。大学中的教学属于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并注重实践环节。学习方式转变的不适应,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自卑、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躁动、失眠等症状。此问题在大一新生中尤为突出,我系09级的一名男生在大一时早操出勤情况不好,班主任了解发现该生最近感觉学习跟不上,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总是弄不明白,于是心里很焦躁,晚上经常失眠,周而复始的陷入恶性循环,该生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毫无希望,情绪焦虑又沮丧。
(2)人际关系问题:心理障碍的产生多是由于人际交流不适造成的。大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使很多人都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很多人不能很好的处理班级成员及寝室成员之间的关系,或把自己的交际圈局限在老乡和宿舍成员中,形成“小团体”;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较强,与人沟通不良造成人际关系失调。当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能很好的调节和处理,而产生烦恼、压抑、孤独、寂寞等症状。在09-10第二学期,我系一男生寝室发生打架事件。经了解发现有一个男生与寝室其他同学不和,寝室学生反映,该生在跟他们讨论问题时,总觉得只有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一定要别人接受他的观点,于是该生与其他同学不和并产生了敌对情绪,便动手打人。
(3)情感问题:由于部分学生缺乏人生经验,对恋爱感情理解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能力,往往会出现异性交往困难或多角恋爱,造成不能自拔而烦恼,因失恋而痛苦。还有的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发生矛盾和冲突,陷入痛苦、迷惘、消沉之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轻生或伤害他人的念头。
(4)网络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心理障碍。
(5)就业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就业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矛盾,如学业与就业的矛盾、“自我实现”与自身能力的矛盾,所学专业与社会产业结构的矛盾等等。
此外,经济压力、生理缺陷、家庭贫困等原因造成的的心理问题也不少,还有些是因为突发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有些则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主干课程教育和延伸课程教育。主干课程是针对全体学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延伸课程包括有针对性开设的大学生心理教育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及针对性的讲座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针对全体学生,主要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异常心理,了解心理调整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健康心理观。主干课程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为建立心理健康意识。这部分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二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知识。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心理咨询的定义及基本的心理咨询知识,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增强自助求助的意识;三是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正确区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懂得哪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解决,哪些心理疾病需要通过药物及住院治疗。
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为团体辅导的团队组建。我院即将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团体辅导的教学模式,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是教育大学生理解团体辅导的含义、特点、原则、过程、活动形式与注意事项;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安排;组建团队,确定队名、制定契约;团队的暖身并建立信任。
第三部分的教学内容为自我认识和发展。通过自省和小组交流互动等形式,掌握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接纳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方法,以达到全面了解自我,进一步发展自我的目的。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
第四部分的教学内容为情绪管理。通过团体活动使学生对自我情绪有科学的认识,并能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所反思和了解;同时,使学生掌握自我情绪管理的技巧,并能主动调整自我情绪,学习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第五部分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课程主要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的必要补充,是为有进一步深化学习需求或对相关心理学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的课程,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心理知识和提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延伸课程可以采取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心理活动与实践等方式。选修课包括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的课程,如人际交往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爱情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心理系列讲座是针对学生的现实心理或者是针对学生某一个阶段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进行的心理系列讲座,并适当地将讲座纳入课程教学之中,使系列讲座规范化、制度化,以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健康成长;心理活动与实践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如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健康活动节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及应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概括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包括大学生生活的心理适应、身心问题、需要与动机、学习心理、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人格发展、情绪与情感、心理危机问题、网络心理与行为问题、精神疾病的识别与防治、职业生涯的设计、职业心理问题等。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估内容及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性质决定本课程评估需要同时重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概念与理论的掌握;另一部分是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后者为重要,是评估课程教学的核心。
在评价内容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评估重点。
在评估方式方面,可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估。对于知识可以采用考试等量化的评价方式;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老师和学生的访谈以及各学期的跟踪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调查表明,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教师队伍建设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现有专兼两支教师队伍,在人员构成上主要由心理学教育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医务人员三部分构成,但多为兼职,专职教师太少,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水平成了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的重要因素。目前从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他们中有科班出身的人员,也有非科班出身的人员。实际上即使是科班出身的人员,与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是两码事。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特别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员不断提高咨询水平,否则心理咨询就会流于表面,甚至产生不良后果。因此,需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及参与人员进行培训与提高,并使之经常化与科学化。
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上,专兼职教师及参与人员有一些培训与提高的机会,但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以兼职教师和其它参与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下,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及其它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这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6 结 语
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拥有优秀心理品质的人才,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问题解决模式为“学生能认识问题——自我调节+老师辅助”的模式,使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形成建康心理。
1 李雪如.浅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咨讯,2006.(5).162.
2 徐飞、张熠.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知识经济,2009(1)
3 李军.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
4 李新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探讨.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N],2002(1)
5 许国彬,黄红清.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