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聆听技巧和节奏教学

2012-08-15朱彩群

文教资料 2012年21期
关键词:学唱乐段乐句

朱彩群

(扬州市江都区龙川小学,江苏 扬州 225216)

(一)有效聆听——熟悉新歌旋律。

学唱前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聆听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初听歌曲的习惯,即要求“静听”。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握,可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决定。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切忌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而应逐步提高聆听要求,每次聆听的目的应非常明确,聆听难度依次提升,即聆听要真正能为学唱服务,体现出“有效的聆听”。

如:在学唱歌曲《我和小树来比赛》时,学唱前我一共安排了四次聆听,要求分别是:第一次,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第二次,了解歌曲的演唱内容;第三次,随旋律听出乐句;第四次,发现歌曲特点。这样,听完四次歌曲后,学生也就学会了演唱,也就不会被附点节奏困扰了。

(二)完整聆听——感受乐句规律。

乐句是构成一首乐曲的一个具有特点的基本单位。它能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义,如同文章中的一句话一样。歌曲中的乐句一般都比较有规律。特别是那种结构方整的歌曲。比如四句歌词,对应着四个乐句,句句之间有呼应,而且有些乐句之间存在着旋律相同或者相似的特点。

如:意大利民歌《田野的召唤》歌曲为单二部曲式,共由四个乐句构成。通过多次整体聆听,学生就会发现:第一、二两个乐句基本相同,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运用了八分休止符,使旋律更为清新跳跃,抑扬顿挫;第三、四两个乐句在第二乐句的旋律上发展,将歌曲推向高潮,然后逐步趋向平衡。衬托“梯里通巴”的出现将主人公欢乐的心情巧妙地表现出来。最后,歌曲在连续的重音推动下自然收尾,余音袅袅,情深意长。再如:歌曲《蓝天白云》,这是一首热情洋溢,明快活泼的歌曲,描绘了一群纯真的少年,手持六弦琴,在灿烂的阳光下自由自在,载歌载舞的情景,歌曲为大调式,单二部曲式,由两个复乐段组成,音乐语音简练形象,多处采用重复手法。第一部分采用了ox/xxxxxxx/xxxxo的节奏型,紧凑而富有动感;第二部分节奏更加活跃,音区升高,情绪更为欢乐,带有舞蹈性,是歌曲的高潮。教学时,让学生听辨对比,找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倾听中找到这些乐句的特点和联系,学唱歌曲时就能事半功倍。

(三)选择聆听——突破教学难点。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聆听往往被忽略。通常,老师们都选择反复练唱,男女生分组唱、小组唱、指名唱等,殊不知事倍功半。这一现象在高年级合唱教学中尤为明显。许多老师苦恼,分声部时同学们唱得都很好,可合作起来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其实,不是学生没能力唱好,而是他们没有学会聆听。学唱过程中的聆听,不一定是歌曲的完整聆听,而是根据学唱需要有选择地聆听。

例如,因某乐句的音准、节奏问题可使用乐句聆听,可听老师或优秀同学范唱;若因歌唱方法不够正确,可选用不同演唱方法对比聆听;因声部合作出现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学习相互聆听,即多声部聆听的方法,学生要学会听老师的弹琴,听对方声部演唱,听自己声部等。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音乐老师尤其要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和谐美的感受能力,这对于开展班级合唱教学将大有帮助。歌曲《愉快的梦》具有摇篮曲的特点,六、八拍,速度较慢,节奏变化不大,表现了宁静、梦幻的意境,两个乐段分别用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段旋律较多处于中音区,旋律进行具有下行的倾向,使音乐显得深沉而带有神秘的意味。第二乐段进入合唱,音响更为丰富,旋律的进行方向转为上行,音区移高,产生了明亮的色彩。歌曲反映了儿童对新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歌曲为四三拍,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短促、跳跃的旋律和第三乐段舒展、优美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少年儿童保护家园,建设家园,要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打扮得更加美丽漂亮的可爱形象。在教学这些歌曲时,请学生注意倾听歌曲中多次出现的有特点的节奏,能帮助他们唱准它们。

(四)入情聆听——实现二度创作

歌曲唱对了,稍稍有那么一点情感了,就算完成任务了。我想,大多数老师都是这么认为的。其实,老师们还忘记了歌唱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歌曲的二度创作。学唱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聆听录音范唱,讨论其情感表达,启发学生将范唱与自己演唱相比较,听辨哪种演唱更恰当,或者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其他表现歌曲的演唱形式,形成独具人性的情感表达。在教唱二年级《小海军》这首歌时,我先有感情地朗诵了歌词,再让学生听范唱学唱歌。学完后,要求学生根据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分每八人为一小组,学做小海军的形象课后,进行自编自演。然后,利用文娱活动课的时间进行表演比赛。最后,评选出前三名的优胜小组。再如,教完六年级的《手拉手,地球村》这首歌后,我要求学生以赞美、歌颂自己的家乡为题,收集具有家乡风格的,赞美自己家乡的音乐作品,同学们相互介绍,学习;以用《唱着跳着走近你》歌曲为蓝本,进行简单的歌词创编,唱唱、跳跳,歌颂自己的家乡。学生们热情的参赛,创造性的编排,精彩的表演,使歌曲演唱得更加声情并茂。所以,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精彩的了。学生们能有这些创造性的想法,归根结底来源于深入细致有效的倾听。

音乐以它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词的语言美、声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艺术的节奏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影响人的行为。正如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他又说:“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可以这样说,节奏是小学唱歌、舞蹈、视唱、器乐、欣赏等多门学科的支柱。因此,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就显得更为重要,下面再谈谈对节奏训练的几点做法。

(一)动手制作乐器,寻找节奏训练的新途径。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制作乐器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器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活创造区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让学生制作沙球、串铃、双响筒、圆舞板等打击乐器,并用其为歌曲伴奏,让学生制作的“土乐器”走上讲台、舞台。学生在练习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在伴奏的过程中,又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动脑说,说节奏,感悟节奏训练的乐趣。

一般人认为节奏就是拍拍打打,其实节奏训练是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中共同培养的。朗朗上口的语言能使学生很快掌握节奏。 比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x、xx、xxx、xxx、xxxx、x-等节奏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会儿能让问题迎刃而解:嗨—/小哥哥们/小弟弟们/每天放学/做游戏/轱辘轱辘锤/轱辘轱辘叉/哥哥们弟弟们/笑哈哈//

从语言的节奏入手,辅之以拍手、跺脚等身体语言,能够训练学生反应的灵敏度,培养他们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能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根据节奏说话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记忆力,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为识谱、唱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动口唱,唱节奏,拓宽节奏训练的新渠道。

孩子的大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小学音乐课本上的节奏型较单一,少变化,在节奏上附上师生创作的新颖旋律进行教学,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人人动脑创节奏、动手打节奏、动口唱填词、吹旋律,作为主体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自创节奏与旋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创作的节奏与旋律尽量是学生所熟知的、新颖的,能引起大家联想与想象。附在节奏上的旋律应比较形象生动。2.注意多创作重复节奏型旋律,适当采用某些变化节奏型旋律为宜。3.要求学生多创作节奏。如以两小节为一单位进行节奏接龙,培养写生敏捷的反应力和集体合作能力。4.鼓励学生多听、多唱、多想、多练,从生活中找素材,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视谱联词的能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动动、说说、唱唱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节奏训练。

猜你喜欢

学唱乐段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二十八,把面发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新闻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探究高效“律动”,让孩子们快乐学唱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