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主义的体现与妥协
2012-08-15雷佳
雷 佳
(湖北医药学院 外语课部,湖北 十堰 442000)
一、引言
简·奥斯汀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方式,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对她的这一作品的评论很多,其中很多都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作品中体现了女性的自主意识与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但坚持得不够彻底,体现了对传统的男性社会的妥协。
二、作品的背景分析
这部作品的背景设定在十八世纪末期,当时的英国社会正从一个资本主义前期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渡时期,妇女的地位极度低下,男性作为主体对作为客体的女性具有绝对的统治权。首先,在经济上,女性没有地位。如在小说中,班纳特一家是当地的大户,其地产能给他们带来两千镑的年收入。但是,根据遗嘱上的附加条款,这份产业必须传承给男性继承人,当时的制度就剥夺了女性对财产的控制权。在婚姻问题上,由于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女性在婚后只有依靠丈夫生活,这就使得当时人们在婚姻观上体现出被迫依附男性的客观结果。所以,“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没有财产而受过教育的妇女,除了结婚,简直就没有别的出路”。(朱虹,1997)在社会地位上,女性也自然处于劣势。所以,这种几乎还是封建式的两性关系注定了女性作为客体被作为主体的男性所操控,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难能可贵,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而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不彻底与妥协性就在意料之中。
三、女性主义在作品中的体现
伊丽莎白在小说中是以典型和理想的形象出现的,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广的知识,她对一些所谓的社会规则嗤之以鼻。在知道姐姐简在宾利先生家里患病后,心急如焚的她一大早就踏着泥泞之路赶了三英里去看望她的姐姐。在那个极其看重传统女性气质的社会,伊丽莎白的举止简直使所有的人都感到“震惊”,她敢一个人步行三英里泥泞的路程,仪容不整地出现在上流人士面前,在婚姻、友谊、人际交往中,一旦受到不公平的轻视和怠慢,她敢于抗争,体现了女性对男权社会规范的一种抗争与挑战,是女性主义的深刻体现。
达西与伊丽莎白在舞会上的第一次见面,达西除了邀请同来的两位女伴跳舞之外,拒绝被介绍给别的女士,当彬格莱要达西邀请伊丽莎白跳舞时,他说伊丽莎白长得还行,但是,没有漂亮到足以吸引他。这样的话恰好被站在附近的伊丽莎白听到了,自然对他没有好感。虽然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这个判断被定性为“偏见”,达西显然是男性社会权威的代表,伊丽莎白的偏见意味着女性对那个社会的质疑与批判。这是伊丽莎白对优越于自己的男性勇敢批判的表现,是将自己摆在一个与男性平等的位置上的一次自我的亮相,这正是为女性主义所提倡呼吁的。
女性主义在这部作品里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另一方面为伊丽莎白对柯林斯和达西求婚的拒绝。女性对于婚姻没有选择权,而买卖婚姻在当时也不足为奇。而伊丽莎白对待婚姻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对这种局面所做出的坚持不懈的反抗。伊丽莎白强调女人应拥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她认为婚姻应以平等承诺为基础,应以互相爱慕、相互选择为出发点。伊丽莎白“冒天下之大不韪”,她竟然拒绝了两桩有利可图的婚姻。柯林斯先生自以为学识渊博、风雅清高,从而成为这个唯男性是瞻的社会的典型。伊丽莎白虽说漂亮迷人,但就家庭条件来讲,这无疑是一桩不错的婚姻。然而,这位不留情的表妹毫不客气地把这桩婚姻加上了 “绝对不可能”的标签。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义意识在拒绝另一位男士的求婚中又一次得到验证,这位绅士便是高大潇洒、地位显赫、年收入达一万英镑的达西先生,拒绝达西的求婚应算是伊丽莎白热衷独立的最大胆的表白,这对当时婚姻制度是最无畏的挑战。
四、女性主义的妥协性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作者的出身背景,作品在反映了女性主义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妥协性。作者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是个循规蹈矩,虔诚的基督徒,这样的背景使得她在表现女性意识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父权文化的影响,她呼吁抛弃限制女性的陈规陋俗,又几乎完全接受了当时把妇女限制在家务和礼貌举止的观点。她笔下的女性角色,都是以结婚为人生最终目的地,她们睿智的头脑,优雅的仪态也不过是用来增加自己的魅力,抬高自己在爱情竞争中的筹码,没有一个人想通过谋求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归根到底,她们没有摆脱被选择的从属地位,没有完成从人生小舞台走向社会大舞台的价值转变。
伊丽莎白的姐姐简是淑女的典范,符合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规范与要求。简的传统的女性气质浓厚,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传统女性的完美典范。她爱慕宾利先生,但为了体现传统女性的美德却把爱深深埋在心底。从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描写及刻画,可以看出作者对这样的淑女还是持赞美态度的,她的美貌,温柔的个性和淑女气质立即帮她赢得了宾利的爱情。虽然中间有磨难,但最终以圆满的婚姻结尾。这从侧面表明,在作者的内心深处对父权社会对女性规范与要求的一种认同,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父权社会的影响,用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观来判断女性,让简这样的传统淑女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与喜爱,这其中包括女性主义的体现者伊丽莎白,以及父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宾利等人。
在作品的开端,夏洛蒂与伊丽莎白是好朋友,她们是志同道合的,对人生及婚姻的态度应该是相似的,在性格上也必然是相似或相投的。从这里,我们不难推断出夏洛蒂在开始也和伊丽莎白一样是女性主义者。但后来她却在现实的逼迫下妥协了。对于生活在男性主宰的社会里的女性而言,没有财产意味着没有生活的保障,只能通过婚姻作为自己谋生的条件,所以夏洛蒂选择了愚蠢而颇有前途的柯林斯。其实这是女性主义对男权社会的妥协与让步。
伊丽莎白机智灵活,个性鲜明,她与众不同,试图与这个将性别、爱情和婚姻打上深刻家长制烙印的社会抗争,但毕竟势单力薄,只好慢慢放弃偏见,与达西先生成就美好姻缘。因为女性要真正实现自我和具有完全的自我主体意识的社会条件在当时还未得到满足。虽然在伊丽莎白身上体现了女性主义的特征,追求独立,平等,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不公,但最终还是向以达西为代表的男权社会妥协,将婚姻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而从来没有想过实现自己的独立,没有想过通过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斗来实现自己在社会地位和经济上的独立,所以她身上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是不彻底的,并最终向男权社会的权威与压迫妥协。虽然作者极力主张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非财富和地位,但在作品中,金钱与爱情婚姻常常是难分难舍、形影不离。“大凡家境不好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都把结婚当做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叫人总是幸福,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不致挨冻受饥。”这就是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及其它作品中所展示的英国社会的现实:金钱对于婚姻非常重要,没有钱就没有婚姻,更不要说美满的婚姻了。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财政保证”(朱虹,1985),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途径。作者虽然追求女性解放和平等,但终究对男性社会做出了妥协与让步。
五、结语
总的来说,《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通过对伊丽莎白的刻画与描写,体现了女性主义追求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呼吁和对男性社会的反抗。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局限和作者自身成长过程的局限,在人物刻画及婚姻观念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存在局限性和妥协性。
[1] Lascelles,M.Jane Austen and Her Art[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 郭征难.奥斯丁和她笔下的女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3(3).
[3]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雷立美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4] 宋建华.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J].大连大学学报,2005,(1).
[5] 徐苞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 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8] 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