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团学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2-08-15瞿颖奇
瞿颖奇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高校共青团、学生组织(以下简称团学组织)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学校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团学组织的工作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开展的团学工作和团学活动作为学校隐性课程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管理及服务广大青年学生,以及构建和谐校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团学组织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组织基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是学校的在校生,作为学生自治组织的团学组织,其成员都由学生组成,在学生范围中更易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团学组织的建设,比其他组织的和谐校园建设更容易深入学生。团学组织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起巨大作用。然而,随着我国高校的迅速发展,团学工作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团学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团学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团学组织形式很多,有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班级等,这些组织在高校的团学工作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几种学生团体构成了学校的基础组织,学校离开了这些团体将会变得寸步难行。然而,由于这些学生自治团体在管理中起到的作用十分隐蔽,学校管理部门对这些团体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使得学生自治团体的发展与其他学校行政部门的发展显得极为不平衡,组织建设得不到有效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团学组织的凝聚力与有合力下降。由于现阶段高校团学组织建设得不到有效发展,优秀学生不能很好地吸纳到团学组织中,导致团学组织的凝聚力与有合力下降。二是学生个人潜力在团学组织中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团学组织存在的目标之一就是给学生一次锻炼的机会,激发学生各项技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由于我国高校团学组织建设不够完善,组织机制不能良好运行,这对挖掘学生潜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团学组织执行力下降。对一个组织来说,只有当组织内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合力,个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是一个成功的有效率的组织。由于高校团学组织中的缺少凝聚力和合力,团学组织执行力下降,主要表现为:(1)在组织管理政策执行上的效率低下,存在拖延,不能如期按时完成下达的目标任务;(2)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的有效率不够高,即对下达的目标任务完成有“打折扣”的现象存在。
(二)学校团学组织发展不均衡
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和院系合并等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院校原先的各系都转变为二级分院,这对团学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以我院为例,学生数由原先的不足千人,变成目前的两千余人,共有三十一个团支部,十余个社团组织。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给原来的团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首先,团支部数量骤增,若管理不及时,则极易造成基层团组织建设滞后,这势必造成上级团委工作量繁重,影响团学工作开展的实效性,造成基层团组织凝聚力不强、不活跃、不主动,各团支部发展不均衡。其次,各团学组织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不畅通。由于学院的团学工作量骤增,原有的团学工作思路工作出现不适应学校发展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不畅通,这就造成了一些团学组织由于能力较强,发展较为迅速,有些团学组织却寸步不行的现象出现,阻碍团学工作的均衡开展。最后,由于团员人数增多,容易造成参与团学活动的学生比例下降,在团学组织中个人发展不平衡现象时有出现。从目前来看,学校的主要思路还是在教学活动上,各项活动总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很多学生可能无缘参与到团学活动中,造成参与团学活动的学生比例下降,使团学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团学组织发展后备力量缺乏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校学生工作及各级团学组织(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在学生干部培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团学组织后备学生干部培养,严重影响团学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
1.社会因素影响学生干部的稳定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日渐渗透进学校的生活与学习中。现阶段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一些经过一二年级培养的团学组织干部,到了三四年级时却提出辞职,出现“罢工现象”,以及学生干部不好选,学生干部不愿做等问题,担任学生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像原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及以前)那么“光荣”,令人羡慕,出现大面积的学生干部“流失”现象,使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干部培养较为被动。
2.团学组织学生干部过度流动影响工作的延续性。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团队中团学干部的流动有利于保持队伍的活力,但过度流动会影响工作的延续。在开展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团学干部一年或半年,甚至仅仅几个月就从原有的岗位换至新的岗位,这虽然可以让其他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运转,导致新的团学干部因缺乏经验无法很快胜任现有工作而延长了适应期。因此团学干部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交接的延续性,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二、加强高校团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校团委对团学组织的指导作用
校团委是学校团学组织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与指导者,如何发挥校团委对团学组织工作的组织与指导工作是解决现阶段团学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团委对团学组织的指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确立团学组织正确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是对团学组织活动进行具体业务指导,我们将从以上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团校工作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高校团学工作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是团学工作的第一要务,高校团学工作要始终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开展,只有团学本身工作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各项工作,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团学工作的核心是以生为本,在团学工作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始终保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核心,才能真正实现团学工作育人的本质。因此,团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团学工作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项工作的关系,统筹常规工作与特色工作的关系、学生党员与普通学生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并做到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2.明确以指导为中心的工作方法。每一个团学活动从策划、组织、经费、活动开展、外宣、总结等离不开校团很的组织与指导,但现阶段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中出现了校团委包办团学工作,一些学生组织只是被动接受具体任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团学组织的正常发展。严格来说,团委是受党委委托,具体指导学生会和团支部工作,在团学关系中团委并不具备领导职能,因此,校团委必须把握角色定位,树立以指导为中心的工作方法。
(二)加强团学组织中的团支部建设
团支部是团学组织中最基础的领导力量,团支部建设是否健全将影响到整个团学工作的大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团学组织中的团支部建设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健全团支部体系,扩大团组织覆盖面。在高等教育高大众化的背景下,各院校的在校生数量都有了较大增长,团员数量随之激增,如此众多的青年团员涌入高校,对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组织方式不已经能适应团学工作的开展。对此,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突破原有的建团模式和思想藩篱,以改革的精神不断创新团的组织方式,由固定的单一的组织模式向着灵活的多重覆盖的新的组织模式转变,健全学校团支部体系,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让每个青年团员都能找到组织,并努力使团员在组织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量。
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团支部常规工作。团支部在建立支部工作目标管理、工作检查考核、支部活动等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三会两制一课”制度(支部团员大会、支委会、团小组会,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制度,使团的组织生活落到实处)。
3.加强团支部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合格的带头人。团支部干部作为共青团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直接制约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情况,是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我们要加强团支部干部的党性,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自觉性。在做好团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我们要联合校教学系统,做好团支部干部的专业学习教育,并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团干部才能在思想与学习上,在团支部中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带领导支部团员快速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三)完善团学组织学生干部培养机制
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团学干部培养机制,首先要转变团学干部的培养观念,其次要强化团学组织干部的培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干部培养观后,要更进一步强化学生干部的培训机制,这样能真正实现团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培训是提高社团学生干部素质的重要前提和保证。通过讲座、报告、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社团学生干部进行涵盖社团内部建设、社团管理、社团学生干部工作艺术及工作方法等内容的强化培训,提高他们社团工作的理论修养和知识积累,并指导社团学生干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提高社团学生干部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
最后,我们要完善团学组织干部的考核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务实的原则,使社团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群众威信、管理能力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肯定,为提高社团学生干部队伍素质提供必要的保证。只有完善考核机制,奖惩分明,才能使社团干部摆正心态。通过严格考核,对优秀的社团干部通报表扬,发放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表现不好的,要提出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教育无效的应给予淘汰。
团学组织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引导好团学组织发挥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每个学校学生管理的重点,也是每个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不断深思其中的本质内涵,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团学组织与学校其他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实现学校育人的最终目的。
[1]徐兵.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2]毛立良.高校团学后备学生干部培养机制问题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3]林燕,张丹.加强高校基层团支部团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4).
[4]娄刚.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团学工作[J].教育理论,2009.
[5]高翔.加强学生团体建设的对策研究[J].青少年研究,2009.
[6]沈翔鹰,王红.团学组织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作用研究[J].学问,2009,(1).
[7]刘期彪.试论高校团学组织管理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8.
[8]王崇鑫等.论高校社团学生干部选拔模式[J].科教文汇,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