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2012-08-15刘素云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刘素云(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前言
目前我们面对的是信息时代和教育时代,教育作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工程,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意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与该时代的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必须是在宏观政策与教育思想引导下,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探寻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社会发展的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1、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1.1、体育教学理念陈旧
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始终按着一条清楚的体育基本知识传授和运动技能形成的教育主线进行,即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环境适应能力的训练、对自我展示能力的培养、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社交能力的发展都不够而且是极度的缺乏。
1.2、体育教学内容水平低,缺乏实用性、体育课的魅力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长期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单方面强调体育的健身作用却忽略了体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现在的高校体育教材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复杂技术较多,没有太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适合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培养。以致造成现在大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1.3、体育教学模式僵化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由统一授课转变为自由选项,但体育教学模式仍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体育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互割裂,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相对缺乏,创造性受到压抑。我国现阶段使用的体育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传授技术、技能为主,重视发展学生的身体,即“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教学比赛——总结讲评”。缺乏针对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合理教学模式。
1.4、体育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体育教学法采用的是运动技术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把运动技术直接传给学生的一种方法。例如:讲解、示范、完整和分解法,其直接效果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缺乏新意,缺乏快乐体育的精神享受,学生的积极性不容易被调动起来,忽视了体育以人为本的自然本质。
1.5、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仍旧沿用传统的方法,即只通过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测定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只能衡量每个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技巧的水平,很难反映学生实际的锻炼效果。
2、对策
2.1、优化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所要追求的目标应当包括学生的体质基础、心理发挥水平、体育文化素养与终身体育能力等。因而教学内容从多元化、全面性、发展性的教学目标出发,坚持“四个注重”,即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注重选择适应未来职业的业余生活特点的内容,注重增加与健康有关的教学内容,注重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相结合。
2.2、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从现有的教学法来看,并没有能够完全形成独立的、有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而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把教学方法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上。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习惯于一成不变地灌输运动知识,训练运动技能,这种“步伐一致”、“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产生厌倦、反感情绪,甚至放弃体育学习。针对沉闷、呆板的教学方法,为了真正做到“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我们在教学方式上,改变集中而整齐划一的形式,实行符合大学生身心与个性发展要求的灵活多变的“小组教学”,相信并尊重学生的自主与自律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2.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中体育课程与教学强调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改变只能对体能与运动技能进行评价、只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单一评价方法,提倡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心得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有效地教、学生积极地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单凭经验去进行,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与学的两个方面。
[1]李军,周自勇.田径课程教学法研究综览及发展透视[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158-159.
[2]戴敏华.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浙江体育教学,2003,25(2):37-38.
[3]洪国武等.从工作实践中研究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组织管理[J].四川体育科学,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