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职体育现状及改革的反思
2012-08-15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1830
李 艳(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四川 成都 611830)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到2020 年达到 3550万,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015达到1390万人,2020年达到1480万人。从上述数据分析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在社会发展、变革的每一个阶段,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都有着相应的变化。
2、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2.1、观念落后、认识有偏差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体育教育思想趋向于保守、观念陈旧。如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教育从内心思想中,主观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多数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认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主要精力都应当放在当今的社会热门专业、重点学科上,应当大力提升教学改革,增强社会各界对学校认可。对体育专业教育则普遍停留在认识阶段上,较少有落实在行动上。
2.2、课程结构缺乏实用性、连续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教学,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够主动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对有体育兴趣、爱好需求的很少关注,课程结构设置根本没有考虑学生是否喜欢,是否愿望参与,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过关而疲于练习,最终对体育运动产生厌烦情结。
2.3、课程设置同实际脱节
大多数院校的体育课程专业设置同学生毕业后工作实际严重脱离。在课程专业设置上,没有从高职体育教学的实际特点出发,较多地注重考虑体育的竞技性和专业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都有着“内容多”、“课时短”、“连续性差”的特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完全脱节,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2.4、不能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当前,各高职院校的体育器材、场地、师资等体育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并且不能够合理、有效运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直接执行者。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过于陈旧,有待提高。此外,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场地、器材多数都是一次性投入,后期的陈旧、老化不能够得到合理维修,部分学校的体育场馆还肩负着盈利性任务,课外时间不对学生开放,不借用器材,上述现象都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下降。
3、针对高职体育教学现状所应采取的对策
3.1、创新优化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拓宽教学思维,创新教学理念,努力学习现代化的体育教学理论。各高职院校应当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大力提高学生综合体育素质。
3.2、改革完善课程体系
3.2.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可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等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必修、必选和选修等三种不同性质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以优化组合,内容以实用为主,选择适合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够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2.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和特长,形成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局面。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学校方面应当构建有利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体化体育平台,将娱乐、休闲、学习等体育因素纳入到体育教学中。此外,还应当利用互联网络络,开设理论讲座、赛事点评、技能训练、锻炼咨询等内容,营造优良的深厚的体育氛围,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环境。
3.2.3、拓宽教师知识层面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储备方面的培训,努力为教师提供二次教育,外出学习的机会,使体育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国内外体育教学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知识结构,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先进性。
4、小结
综上所述,健康、向上、积极的体育意识培养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各高职院校应当以学生为本,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构建以实用性为主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体育健身环境。
[1]易丽萍.高职院校生涯体育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
[2]杨丰源.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4.
[3]马望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终身体育研究[J].大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