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
2012-08-15南昌二十八中学江西南昌330006
□ 胡 凯(南昌二十八中学 江西 南昌 330006)
1、引言
就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形成良好锻炼习惯而言是超意识形态的客观规律,其他方面均体现着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观的渗透,处处受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文化价值倡导不同的心理品质、人际交往原则和合作精神实质。每种社会价值形态都力图影响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包括体育。体育也在其开展过程中形成与社会价值相吻合的体育文化。
因此,掺杂了文化理念的体育教育变得并不纯粹,在社会主义文化范畴下讨论学校体育工作将很难触及到体育教育的本真内涵。体育教育不承载太多其他功能方可轻装前行,抵达体育本来的自然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说,应以自然教育的态度来分析体育问题,才是客观科学的体育教育观。亦或者说应该转变一下思维的方向,由先确定学校体育目标,再以该目标引领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的思路转变为从体育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工作成果。
2、中小学体育教学原则
而单就中小学体育教学而言,更应该遵循这种思维方向。中小学应该专注于每一次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对学生身心体验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只要是符合健身健心的一般正确的体育自然规律即可。更高的总结提炼应由逐级升高的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得出,而得到的经验总结也应该反过来对体育教学实践具有修正和提高意义的部分才可以逐步成为体育教学目标。这是一种由下向上,再从上到下不断反复进行的双向反馈结果。那种只从上往下的领导性教学目标只会束缚体育教学实践的发展与创新,只会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更趋向功利性的深渊。另外,在全国如此大范围内设定所谓的总目标本身就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嫌疑,体育教学实践所处环境的差异性客观上应该必然导致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在千差万别的教学实践环境下强求目标的单一性,搞一刀切不但束缚体育教学创新,甚至导致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完全无所适从。
那么,中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尊循的一般正确的体育自然规律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原则。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主体对体育感知因实践的累积逐渐由自发趋于自觉。这种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主要源于体育习惯的养成,所以良好体育习惯的形成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第一个原则。所谓习惯就是将做某件事情看成是当然的事情。如果能将体育锻炼当成当然的事情,就再无必要以其他东西去规范引领他,甚至无需知道他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说目标是实践预期达到的结果,那么形成了良好体育习惯的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苦苦追寻结果的目标完成人,而是一个乐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快乐实践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的目标本来就应该是过程本身,而不应该是过程的终结、终点。
综合以上两大原则不难看出,体育教学应遵循可乐的自然体育原则,让学生爱上体育,习惯体育,离不开体育。表面上看这与国家对学校体育教学设定的目标并无二致,然而细究之下却有思维方向上的天壤之别。对这种思维方向差别的不同理解将对体育教学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由目标指导实践的思维向将禁锢教学创新或导致为创新而创新的教学内容游戏化倾向,且师生都可能不快乐。由实践自然到目标的思维方向更符合一般逻辑思维顺序,师生感觉也相对放松和快乐。而这两点原则归结到一点就是可乐的自然体育原则。
3、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任务
结合以上关于中小学教学原则的论述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不难得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任务。小学阶段,应在合理改良的基础上尽量使各体育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发挥教师良好的体育素养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乐于接受和尝试新的体育内容,培养和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保持之,并且在该过程中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中学阶段,在学生众多的感兴趣的体育内容库中将逐渐突出其最感兴趣的内容,开始形成具有良好形体素质基础上的自觉提高动机,为大学专项选择,开展专门的特长训练做好衔接,并且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锻炼或训练模式,体育习惯初步养成。
4、总结
中小学体育教学应当体现基础性和全面性,为学生接受未来更高层次体育教育打下宽广坚实的基础。遵循体育教育自然规律,遵循兴趣第一,习惯至上的原则,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验中感悟关于人际交往,关于合作坚持等社会文化要求的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学肩负的基本任务。
[1]张瑞林,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志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有效体育教学目标[J].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