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2-08-15赵希秋
赵希秋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山东青岛 266012)
一、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的奠定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有力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就是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积极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它使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使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迅速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编辑刊物、撰写文章、组织社团、接触工人群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了广泛传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宏伟篇章。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步探索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步探索时期。党的成立,使工人、农民运动有了核心领导力量,在工农运动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革命时期,党虽然还没有开始独立领导军事斗争的实践,但是毛泽东、周恩来领导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工作,使马克思主义在北伐军中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任务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说明,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政治纲领的制定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可以说该文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性文献。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的奠定
从抗日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始走向系统化、理论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42年2月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创造了全党进行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的有效形式,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重要基础。1945年4月至6月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遵循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去进行工作,乃是每一个党员的职责。”[2]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的宣传、教育和普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全国的大众化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曲折发展
(一)在巩固新生政权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伟大斗争和各项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开展了整风、整党运动,组织发动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全国性运动等。这一时期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主要是通过这些内容和形式展开的。
(二)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957年到196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曲折前进的时期。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这一报告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添了丰富生动的内容,并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和方法,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宣传、教育和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就是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举措,但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实践中逐渐演变成了“阶级斗争”,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偏离了正确方向。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遭受严重挫折
邓小平说:“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3]这种忽视经济基础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普及的作用和效果。在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宣传思想战线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认识,被“左”倾错误思想所引导,对于错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受到严重损害,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受到损害。
三、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创新
(一)在拨乱反正和实行改革开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978年5月,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念》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场普及运动,竖起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旗。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也是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针,使其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创新,开拓前进。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尤其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位,使人们坚定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和信仰,也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走向了正确轨道。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邓小平在大会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时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为此,党着重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改革开放思想的大众化实践。
(二)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大大促进了党和人民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实践中的思想大解放。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内容,全面展开、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做了科学概括,并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此后,在全党、全国兴起了宣传、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高潮,邓小平理论的大众化不断深入推进。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随后在全国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话中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基本原则等,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大众化实践已经开始,并将成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做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部署。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已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地展开,科学发展观正在深入人心,正在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胜利推进。
四、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中国化的成果不断武装群众、掌握群众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前提,就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才能救中国;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才能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总之,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证明,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才会顺利进行,一旦我们背离或丢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论是犯了“左”的还是右的错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出现失误、挫折和失败。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胜利之本。从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指导地位,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党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动力
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胡锦涛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5]不仅如此,理论创新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动力。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中敢于发展和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多渠道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邓小平的“两手抓”思想,江泽民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不断走向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为我国民主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以及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正是在多渠道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中“灌输”给人民群众的。理论工作在党的整个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也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阵地,新闻宣传工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分有力、有效的渠道,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也始终发挥着“生命线”的重要作用,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文艺工作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中,文艺工作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族人民无穷的创造力,使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的过程中才能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取得进步。历史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
(五)实事求是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还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这一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坚持的思想路线。可以说,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容形成的全过程。
(六)群众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通俗化、群众化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排忧解难,做群众的贴心人,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个群众的心坎里,是我们党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和普及的优良传统。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宣传教育群众同群众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党一贯相信群众的觉悟,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期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党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充分运用已经形成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路,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性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向前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7.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1.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66.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