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12-08-15姚金艳
姚金艳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随着中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人口比重在不断减少,但是居住在乡村的人仍占50.32%,是中国人口的一半以上。要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农民增收,也使农民生活富裕起来。但是,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的提高,在促进“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乡风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而培育新型农民,一靠教育,二靠文化,三靠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农村新文化,用农村和农民所拥有的这种最便捷、最实用的资源和手段来武装和充实农民的头脑,提高农民素质,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迫切任务[1]。
2.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基层自治的有效途径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农民的这种主体地位,也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村民自治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各种问题,如在民主选举中乱投票,缺乏民主意识,对公共事务缺乏热情等。当然,这种民主缺失的现象与我国注重宗族组织与人治的封建政治传统文化影响是分不开的。要在农村推进民主制度,实现村民自治,就必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更新农民观念,树立正确的民主法制观念,才能突破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保障农民群众的政治主体地位,有效促进农村基层自治的实现。
3.农村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催化剂
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同时,也体现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方面。当今城乡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以城市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化产业,使城乡观念的差异性加大,并出现对农村人口在城市生活中遭到不平等待遇,遭到各种歧视。这些现象都说明城乡经济的差距不断加大导致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的变化以及社会地位方面出现的不对等,农村经济和文化的落后是农民工群体遭受不公正对待的关键原因。“在城市高速发展和集聚、吸纳农村资源的过程中,城市始终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农村的文化体系不断被边缘化。这种状况对于我国的持续发展不利。”[2]所以,我们必须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扭转城乡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提供精神支柱。
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仍然有许多不足,如农村“上网难、看电影难、看戏难、广播收视难”等问题,尤其在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比较落后,继续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
1.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难以满足,文化参与的形式过于单一
曾经到访过很多农村地区,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农村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一方面,农村生活却并非想象中有生机,闲暇时间打牌、打麻将赌博、看电视似乎成了农村居民的主要娱乐活动,因为没有组织性的社会活动,农村的活动中心很多被闲置,篮球场成了停车场,很多农家书屋的书籍更新缓慢,不能满足农民的社会需求等等,导致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农村乡镇集市红火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文明现象。如一些江湖骗子沿街摆摊设点,算命先生装神弄鬼,使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各种盗版书刊、非法音像制品、淫秽色情光碟被大量出售和出租,严重毒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诱发了一些犯罪案件和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人才队伍匮乏
农村文化建设需从硬件和软件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近些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在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有很大改善,修建了文化宣传栏、公共活动中心、篮球场地、农家书屋等,为当地民营文化表演以及传统文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地及平台,但是在其他方面仍有不足,如文艺器材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等,尤其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因为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务工,而留守群体(幼、妇、老)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导致文化人才也是良莠不齐,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任务也更重了。
3.基层干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存在
基层经济的发展与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及扶持政策关系紧密。近年来,在执政为民的理念指导下,党委和政府解决了农民很多物质问题,为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村村通公路、最低生活保障、进城农民工培训工程问题等等,但是在满足农村主体文化需求方面却存在很大缺口。追求干部政绩,“经济压倒一切”的观念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被忽视。财政投入不足,有效发展本土传统文化的政策缺失,保障农民文化需要的有效机制无法建立,农村文化的繁荣自然要受到阻碍。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发展基层农村文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需为其发展提供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等各方面保障,双管齐下,合力发展,建立一套有效的整合机制。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首先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如美国学者 A·L·克罗伯和 C·克鲁克洪所说,“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 (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中起主导地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起支配作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农民在文化中的选择,宣传健康文化,发展现代文化,通过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来优化社会风气,抵制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良因素和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正义、向上、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
2.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加大投入,这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基层文化建设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明确农村文化事业是公益事业,政府应该从政策上给予高度重视,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从财政上加大投入力度,文化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使之能正常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也可以集中使用,搞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设施建设或其他文化项目建设。另外,制定农村文化发展长效机制,抵制不良文化,弘扬正义优秀的文化,循序渐进地推进文化建设。只有政府能在开展文化建设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结合农民的需求和意愿,进行因时因地的调整;只有国家、省、市能对农民自发的文化活动给予固定资金支持,并派专家来具体指导,这些文化活动才能长盛不衰。
3.重视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注入新活力,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
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人才资源”是最根本的资源,也是农村文化建设能否成功的根本。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乡村教师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乡村教师是基层文化教育的传播者,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纽带,和农村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与农民群众的交流,可以用自己先进的思想观念逐步影响和改变农民群众的传统观念,用科学的文化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纠正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为农村文明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二是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文化建设作用。大学生村官接受了高等教育,是国家选拔的具备较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农村第一线,与农民群众联系紧密,能够及时地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群众,利用广播、电视、传单等多种途径宣传国家文化法规、政策和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4]。
三是立足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以“文化下乡”、“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为载体,普及农民的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通过科普、法律知识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业务技能水平,掌握科技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掌握一技之长,发展致富奔小康。
4.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
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培养农村文化艺人和文化管理者,激发农村传统风俗文化的活力,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能够增强新农村文化的魅力。一方面,抓好传统文化。利用传统的节日、庙会等形式,向农民普及文化知识,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以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变农民对文化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抓好本地特色文化,并加以创新。保护当地民间传统艺术、特色文化,抓好传统文化特色村的建设,同时与外来先进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使新时期的农村文化既符合农村群众的传统欣赏趣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
总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应从各方面综合努力,齐头并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1]郑风田,刘璐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
[2]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7).
[3]张群喜.农村基层自治与农村文化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3).
[4]益南,庄伟楠,朱永跃.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作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