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甘边政府的群众工作方法

2012-08-15刘治立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南梁刘志丹习仲勋

刘治立

(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陕甘边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之一,红四军政治部印发的《红军战士读本》第二册在介绍的十大苏区中,就包括陕甘边苏区。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群众路线表明了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群众意识在陕甘边苏区发扬得较为全面,这也是陕甘边苏区能够站稳脚跟、将红色力量不断发展下去的根本原因。

一、了解群众实情

陕甘边共产党人认真总结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懂得了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取决于广大人民的支持与否。陕甘边政府积极进行群众工作,一村一村做调查,一家一户做工作。刘志丹每到一地,就立即深入群众,了解当地的敌情、社情。因此,他熟悉陕甘边区的每一座山岭、每一道水沟、每一条道路、每一个村庄,战士们都称他为“活地图”。

1934年春节前,习仲勋全面领导陕甘边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习仲勋回忆说:“当我们确立了建立一、二、三路根据地,即以南梁堡、华池县为中心建立基础,再向南北发展,主力二十六军依据这个中心地区,南北策应,把一、二、三路根据地打成一片,创造大块的陕甘苏区。据此任务,我们的方针是准备与成立武装,开展游击运动。首先扫清阎家洼子、东华池、南梁堡民团赵老五及二将川这些地方的地主武装。又因这一带的群众很落后,高岗与我们就挨家挨户的进行宣传工作。并在该地缺乏牛羊的情形下,发动他们配合游击队分牛羊,就这样地提高了群众的觉悟。发展了二将川、白马庙川、南梁堡、豹子川、平定川、义正川、吴堡川等地的群众组织。”革命者了解群众疾苦,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因此在分田的同时分苗,使农民不仅得到了土地,而且有苗可种。

因为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有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对于中央红军长征在陇东的顺利通过以及吴起镇切“尾巴”战斗的胜利原因,《大公报》记者范长江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此次毛泽东以不及万人之疲惫的徒步之师,截击与追击之者,不下数万,如跟踪以入陕北,不但毛泽东一路将散亡大半,即刘志丹之老家,亦将大受影响。然而政府军追过环县以北后,此寥若晨星之民众,皆避不见面,使政府军之饮水粮秣,皆无法解决,道路亦无人引导,陷于进退失据之苦境中。彭德怀于洞悉此种情况后,乃集结其饥疲的红军约五千之众,于陕北边境上作猛烈反攻,追击军乃不得不相继退下,未敢再行深入。此种反攻之动作,或为‘老毛不弱’的表示,而其反攻之可能,不能不归功于刘志丹之民众组织基础。”范长江在当时就能直接将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陇东地区时顺利行军直至取得吴起镇战斗胜利的原因,归结为刘志丹、习仲勋在陕甘边区的有效的群众发动和组织工作,这种认识是很中肯的。

二、解决群众困难

民国时期,陕甘边烽烟四起,各种官、兵、匪祸纷至沓来,土豪劣绅、地痞恶棍肆意搜刮、敲诈勒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刘景范回忆说:“陕甘边劳动群众遭受军阀地主的层层剥削,加上连年旱灾,生活是十分贫困的,尤其是宁县、合水一带,群众可以说是穷的光溜溜的。没有衣服穿,有些农民夏天还穿着棉衣服下地,家里没有被子盖,只有一只看门的狗”。陕甘交界地区“千里空储,民尽枵腹”。习仲勋在南梁采取的工作方针是,先通过打土豪,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在此基础上开展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建立群众组织,发展革命武装,开展游击运动,再逐步开辟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使根据地以南梁为中心,波浪式地向四周扩展。根据这样的工作方针,习仲勋等领导游击队首先扫清阎家洼子、东华池、南梁堡民团和二将川地主武装。1934年6月,习仲勋带领游击队打了华池紫坊畔塔儿掌土豪胡克申,没收500余石粮食,100多头牛,2000多只羊,1000多块银元,大部分都分给了贫苦农民,秋季,又领导庆阳游击队打开了庆阳大地主“恒义和”在华池悦乐上堡子的粮仓,开仓三日,给贫苦农民分配粮食2000余石。在此基础上,刘志丹、习仲勋挨家挨户地做宣传发动群众工作,研究问题,制定政策,还热情接待来访群众,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及时纠正土地分配中的偏差。领导干部们先后深入到二将川、南梁堡、豹子川、白马庙川、玉皇庙川、荔园堡川、小河沟、平定川、义正川、吴堡川等地的贫苦农民中,扎根串联,访贫问苦,热情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分粮食、分牛羊、分财产。由于政策合理,领导亲自动手,很快形成了土地革命的高潮,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无不扬眉吐气。各村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宣布政策,查实土地,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以便彻底完成土地革命的任务。

陕甘边政府是共产党人领导建立的红色政权,这个政权是为人民翻身解放而建立的,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权,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和捍卫者,这就决定了陕甘边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都是人民群众。陕甘边政府成立后,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发展边区的经济,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政策,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领导人民分田地,分牛羊,搞生产。南梁地区在清朝以前就有集市贸易,但清朝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在此活动后停止了集市,之后再也没有恢复,群众买东西要到百里以外的甘泉和安塞等地,来往极为不便。因此,长时间以来,群众只能维持落后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陕甘边根据地政权建立后,为了活跃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成立集市便利交易,白马庙、荔园堡设立集市,每十日一集,“荔园堡集市初成立时,每月3集,逢一(即初一、十一、二十一)为集。逢集日,白区商人运来兰、白布匹、粉连纸、绿红纸、油墨、食盐等物品,在集上购买牲畜、土特产,带走大烟和白洋。根据地人民主要是卖熟米、细粮、马料,并卖用兰布做的鞋,每双1块白洋”。蔡子伟回忆说:“逢集有炸麻花的、卖蒸馍和荞麦面饸饹的,卖其他小吃的,还有卖余粮的。摆摊子的高声叫卖,顾主争相购买,一派生机繁荣的景象”。边区政府发行的货币数量不大,价值很高,花一角钱就能买到很多东西,商品和货币价格十分稳定,赢得了群众的赞成和拥护。

正是陕甘边政府始终坚持面向群众的工作作风,使政府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以至于在边区苏维埃政府为打退国民党“围剿”主动撤出南梁时,人民群众坚壁清野,躲藏隐蔽于深山老林,国民党军占据南梁后,既找不着人,也没有粮食,甚至连做饭用的锅都找不到,敌人悬赏捉拿习仲勋等陕甘边区政府领导成员时,人民群众忍受残酷的严刑拷打也决不泄密,保证了政府人员的安全转移。《咱们的红军到南梁》中有“共产党红军天心顺,天下穷人都随红军,赤卫军来旋风队,掂上个钢枪就打游击。婆娘女子脚放开,长头发剪成短髦盖。男当红军女宣传,革命的势力大无边”。政府做到了一切工作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陕甘边区的党政领导干部也赢得了人民的高度信任和赞扬,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推动陕甘边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支援前线,巩固与扩大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提出并施行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即土地政策、财经粮食政策、军事政策、对民团政策、对土匪政策、各种社会政策、肃反政策、对知识分子政策、对白军俘虏政策、文化教育政策,以加强政权建设,保护人民利益,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坚持廉政为民

刘志丹同志遵守群众纪律,爱护群众,时刻惦记着人民群众,因而赢得了群众的无限爱戴。廉政建设问题,事关老百姓的根本利益,陕甘边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建立了严格的法规制度。习仲勋回忆说:“我们政权建立后,把廉政当做头等大事,志丹同志说:‘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的不廉洁,无官不贪。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穷要有骨气,要讲贞操’。我们定了法,贪污10块大洋就要枪毙”。习仲勋还进一步解释说:“现在看起来这处分未免太重,但那时因为刘志丹了解群众的心情,才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以警戒自己的同志。而且,那时的10元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有了这条法令,在干部中确实没有发生过贪污事件。”由于边区苏维埃政府对于党政工作人员犯法不但严厉惩处,而且加重处分,或者从重治罪,党政工作人员中的贪污腐化现象被杜绝,既规范了干部的行为,也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原任土地委员长张步清随着地位的变化,贪图个人发家,开荒雇工谋求私利,对分田运动不积极,刘志丹生气地说:“他变了,怎能把运动搞下去呢!”经研究决定,撤消张步清的土地委员长职务,以示处分和教育,任命工作热情高的李生华为土地委员长。

刘志丹对部队纪律要求很严格,处处维护群众的利益。凡是吃了老百姓的米、面等,必须付钱,即使群众不在家,也要把钱留在容易看见的地方。这种做法赢得了群众的好感,只要听说红军来了,群众都非常高兴,热情地为部队腾房、做饭。红军将没收地富的粮食和羊除了分配给群众外,留下一部分给红军游击队做公粮和公羊,因此红军走到哪里都有吃的,不增加群众的负担,使军民关系犹如鱼水。从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到各区、乡的干部,都做到了廉洁奉公,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了群众普遍的赞扬和拥护。当时国民党的报刊也不得不惊叹“在所谓陕甘边革命区内,十分注意恢复经济,解决穷人吃饭问题。用军保民,用民养军。我们剿共,如忽略了经济,即一切组织,均不能确立。有好的斗士、好的方法,亦不能发挥效力。”

四、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素质

红二十六军初到南梁,南梁贫苦农民不了解红军和共产党的政策,经过教育发动,才逐步觉悟起来。习仲勋、张策等人向群众做细致的宣传工作,与群众讨论地主的剥削,不断提高群众的觉悟。王殿斌回忆说:“红军到后,群众都吓跑了,为了以实际行动影响教育群众,红军吃群众的饭后,要折算成钱,作价付给群众,并给群众留下纸条子,上面写着:我们是穷人的军队,是要打土豪、分田地,解放你们,你们不要怕等等,走时对住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群众慢慢就不怕红军了。他们对红军的印象很好。”在群众觉悟水平提高后,习仲勋再去逐步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雇农工会、贫农团和农民联合会等群众组织和游击队、赤卫军等武装组织。实践告诉干部们,只有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动群众,促进群众革命运动的高涨。

南梁地区十分偏僻,群众多半没有接受过教育,刘志丹深切地认识到,“人无知识就变得愚昧狭隘”。习仲勋亲自发动群众兴办学校,改变南梁地区教育匮乏的局面。在荔园堡附近的南嘴子,创办了列宁小学,由张景文、霍建德担任教师,动员六七十名贫困农民的子弟上学。学校通过通俗易懂的课文和讲解向学生宣传革命道理,如政治教材中讲“马克思、恩格斯,世界革命二导师”。学校还向学生讲授“马克思是谁呢?是世界革命的领袖。他终身领导着我们贫苦人革命,还把穷人革命的办法指示出来”,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革命情感。以后,又陆续在太白、川口等地办起列宁小学,还在一些村庄办起群众扫盲识字班,开展扫除文盲活动,发展教育事业。学校除了传播文化知识外,还带领学生参加劳动,深入到群众去,向群众宣传“闹革命,打江山,穷苦人儿把身翻,要想把穷根剜,跟上红军上前线”的道理,“民听之成理,遂响应之”。陕甘边政府广泛发动群众,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开展了破除迷信、戒赌博、戒鸦片烟、禁毒、禁止买卖婚姻、妇女放足、男子剪辫子活动。针对当时群众不会写信,不会写地约、对联、路条、借条,不会记账、算账,不会预防庄稼病虫害等情况,开设了应用课、珠算课、自然课。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个别教、互帮互教、家庭互教等多种形式,时间上采用大忙不学、小忙少学、农闲多学、雨天雪天集中学习的方法,建立了诸如冬学、夜校、读报识字组、民众教育馆等。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教育普及活动和移风易俗活动,与落后、保守、愚昧等现象做斗争,逐渐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水平。陕甘边政府还创办了《红色西北》、《布尔塞维克的生活》等报刊,刊登陕甘边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的消息,配合根据地的建设。《布尔塞维克的生活》强调其宗旨是“为了使广大党员群众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的把握上铁一般的团结起来,为了加强党的战斗力量……提高每一位党员的政治觉悟,传达党的经验教训,交换党的工作方法,并转达一切政治及群众斗争的消息,以引起党员的工作积极性”,“英勇的来领导千百万广大劳苦群众的斗争,争取西北以至全中国苏维埃革命的最后胜利”。

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是陕甘边政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陕甘边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人民群众是革命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维护和实现好群众利益才能使革命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陕甘边政府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就是立足于服务群众,表现了陕甘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证实了陕甘边政府面向群众的优良工作作风。毛泽东称赞刘志丹是“群众领袖”,1943年8月,在陕甘宁边区的一次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说:“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应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有些人高高在上,官位很大,称首长,好像老百姓都拥护他,其实这不能说明问题,都看最后的盖棺定论,要看老百姓开追悼会那一天落不落泪。有些干部死了,我看老百姓就不见得落泪,他是自封的群众领袖。因为你做了官,老百姓不得不和你打交道,其实公事一办完,人家就掉头走了,不大理睬你了。真正的群众领袖,到开追悼会那一天,老百姓会觉得他死了很可惜,至少不会觉得死了也好,可以省下小米。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领袖。”正是因为刘志丹同志始终保持面向群众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会有陕甘人民伤心的流泪,才有了周恩来“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的高度评价。毛泽东称习仲勋“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这是对陕甘边政府领导者坚持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的高度肯定。

[1]曲涛,李占年.西北红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A].郭文奎.南梁烽火与中国革命[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2]范长江.刘志丹之鼓动与民众之背向[A].刘志丹纪念文集编委会.刘志丹纪念文集[C].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3]刘凤阁,任愚公.红二十六军与陕甘宁边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4]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刘凤阁等.陇东的土地革命运动(内部资料),1992.

[6]蔡子伟.陕甘边根据地政权建设回忆[A].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陕甘边革命根据地[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7]李忠杰.推进和深化对陕甘边根据地的研究[J].庆阳党史研究,2009年创刊号.

[8]陕北共匪猖獗的原因及今后围剿的步骤[A].志丹书库·志丹卷[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9]高文,巩世锋等.陇东红色歌谣[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10]习仲勋.难忘的教诲[N].人民日报,1993-10-24.

[11]习仲勋.群众领袖,民族英雄[N].人民日报,1979-10-16.

[12]曲涛.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13]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刘志丹[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14]巩世锋.陇东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5]陕甘边根据地与中国革命研究课题组.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历史必然性[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

[16]田方,范新民,张志功等.毛泽东称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J].中国老区建设,2008,(4).

猜你喜欢

南梁刘志丹习仲勋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北坡村 “一抹黄”带动“全民富”
南梁精神永传唱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长庆油田南梁油田劲演上产“加速度”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习仲勋与两当起义述论
纪念父亲刘志丹百岁诞辰
深切缅怀无产阶级军事家刘志丹
忠心耿耿 为党为国——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