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英汉翻译的不可译性

2012-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源语译者汉语

尹 朝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论英汉翻译的不可译性

尹 朝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对于大多数译者来说,由于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多种区别,因而不可译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不可译性阻碍了翻译的发展和日常的交流以及商业、社会、政治的交往。本文探讨了英汉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成因,包括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同时通过分析不可译性的实例,提出了不可译性的补偿办法。

不可译性;语言;文化;补偿办法

一、不可译性

翻译是两种语言代码的转换过程,是译者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使用另一种文字再现原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语言代码所传载的信息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能对等的现象,这种现象即翻译中的不可译性。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等语,这便造成了语言的不可译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社会等文化背景,这些在别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给翻译造成了困难,也就是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二、语言的不可译性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每一个要素都会给译者翻译活动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下文将从词汇、句法方面分析语言的不可译性。

1.词汇的不可译

词汇是概念的载体,概念与一定的经验相联系。人们的相同的或不同的经验都会反映到语言上,这就形成了词汇不对称现象,也就造成了词汇层面的不可译。比如:英语uncle可对应汉语为“叔父”、“伯父”、“舅舅”、“姑父”、“姨父”。而在汉语的这些称谓中,任何一个都很难将其具体关系转换成英语。还有的英语词汇有固定搭配,翻译起来也是困难的,比如:Quick!Shoot theleopardonthespot!-whichspot?I say,bespecific,man.本例中Spot既指豹子的斑点,而汉语翻译只能是“快!赶快开枪打死那只豹子。——打哪个斑点?伙计,说准些!”spot的双重意思消失了,笑话的幽默也全然没了。

2.句法的不可译性

不同语言间句法结构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如英语有时态、人称、数的区别,还有很多从句和非谓语动词,而汉语则属于分析型语言,没有时间时态的变化,也没有复杂的从句。这些区别就造成了英汉语言句法层次的不可译性。比如:I noticethat you used“walked”in the park insteadof“ walk” just now,but it cannot betrue.略懂英语皮毛的人都可以理解这个句子,但要把这样一个简单的句子翻译成汉语却并非易事。有人译为:“我注意到你刚才用了过去时而不是现在时,但这根本不可能”,这么表达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因为汉语句型中并没有时态的概念。同时,这样翻译漏译了“walk”这个重要的信息,也是不可取的。还有人这样翻译:“我注意到你刚才说昨天去公园散步而不是今天,但这根本不可能。”译者加进了时间状语,句子是通顺了,但是“昨天”和“今天”两个词汇是人为地添加进去的,也不符合原文。所以说,由于汉语中没有跟英语对应的时态的概念,这个句子中的“walk”和“walked”在语言层面上是无法翻译的,汉英两种语言句法上的差异决定了这类句型的不可译。

三、文化的不可译性

相对于语言而言,文化方面的不可译现象就更为突出了。不同的文化之间必然存在其独特的无对等性的特性,这种现象往往就会导致不可译的产生。由于中西方民族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进程不一致,导致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的不同,必然影响到出于这个社会中的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而人的思维角度不同,又必然会体现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下面分析几种影响文化的不可译的因素。

1.地域文化差异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百姓的吃穿是第一大事,因此生活之中用此表达的词汇也最多,如“吃了吗?”、“ 吃力” 、“ 吃亏” 、“ 吃醋” 、“ 喝西北风” 、“ 穿小鞋”、“生米煮成了熟饭” 等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最大,因此人们也更多地关注天气情况,日常生活中此类词汇也出现较多,如A fineday,isn't it?What aday!等等。由此产生的翻译,更多的人主张用归化的方法,使译语符合译文读者的理解习惯,比如把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用的“吃了吗?”翻译成“Hello!”理解是没有问题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归化的同时,源语的文化特色也消失殆尽了。

2.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程的记录,每种语言都浸透了文化的因子。比如:英语KangarooCourt并不是“袋鼠法庭”的意思,而是指“不公正的法庭,非法法庭”。这是有着其历史原因的。这种说法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西部,当时常规法庭的触角还没有延伸到尚未开发的西部边境地区,人们只得临时设立“袋鼠法庭”来解决一些突发或紧急的争端事件。后来kangaroocourt被用来描述“非法设立私刑的地方”。到了今天,人们常用kangaroocourt来表示“所做裁决不够公正透明的法庭”。 尽管译者通过释义能使读者明白,但其文化蕴义却消失了。再如:许多汉语说法都包含历史故事或传说,这也是很难翻译的,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情人眼里出西施”等等。

3.宗教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由三大因素——希腊神话、基督教义和近代科学构成,圣经故事家喻户晓,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浮士德、普罗米修斯等也各具其象征意义;而中国之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之可以说大相径庭,表现在翻译中,可以说有很多都是缺乏对等性的。比如:中国人根本没有所谓的“原罪”的观念,而在西方文学中最有趣、最动人、最出风头的撒旦也是中国式的想象中所不存在的。再如:endof theworld会使中国读者想到世界末日、大毁灭的情景,而英语中end of theworld却跟灾难毫无关系,是指公正、正义最终到来的意思。

4.民族风俗文化差异

语言中反映民族风俗特点的词汇很多,有的有对应性,可以翻译;有的则是某民族特有的,属于不可译范围。如汉语的“洞房花烛”、“清明”、“生旦净末丑”等。另一方面,有的英语国家有向即将结婚的新人扔旧鞋以表示祝福的风俗,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扔旧鞋是对人的侮辱。这些风俗文化的不同会造成不可译甚至误解。

四、不可译性补偿方法

不可译性是相对可译性来说的。对于某一文章来说,可译和不可译都不是绝对的概念,因为源语与目标语不可能完全等同,但它们也不可能完全不能转换。下面介绍几种补偿不可译现象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译者可以最大程度地将源语转换为目标语,使其不可译程度降到最低。

1.归化

归化也称意译,即将源语的内容以目标语的结构和方式表达出来,以使目标语读者掌握源语大意。这种方法旨在向读者传达最大程度的内容,而不惜源语本身的形式。例如:

我姓王,三横王。——My family name is Wang,W-A-N-G.

他们三人“品”字形坐下。——They sit down,facingeachother.

例中“王”字和“品”字是不可译的,因为英语中没有这种汉字结构,如果硬翻译成MyfamilynameisWang,as “Wang”having three horizontal character strokes和They sit down in“pin”shape,目标与读者即英语读者将不能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使用归化补偿法可以将这两个不可译字转换成可以理解的内容。

2.借用词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源语中可能有很多词语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的翻译。借用词语是翻译时直接从源语借用,不加修饰地运用到翻译中去。比如:model,Coca-cola,coffee,sofa,Brandy,chocolate,Benz翻译成“模特儿”、“可口可乐”、“咖啡”、“沙发”、“白兰地”、“巧克力”、“奔驰”等。汉语中也有很多词语被借用进入英语词汇, 如 kang,Zongzi,Qigong,Taiji Quan,Kung-fu等。开始这些不可译词汇在目标语中并没有对应翻译,但随着借用词语的传播和发展,不可译现象也得到了补偿。

3.释义

释义法也是一种变通的做法。在英译汉中,有时需要灵活地译出英语词典的原意,对原词语进行阐释。释义使抽象名词具体化、暗含词义明朗化。如英语中有几类带有强烈的语义色彩的动词,在汉语中无对应色彩的动作,因此我们要在它们前面加上描摹性副词。例如:saunter悠然自得地走,amble从容不迫地走,stride大踏步地走,trudge步履艰难地走,trek寸步难行地走,shamble蹒跚地走,prance昂首阔步地走,scamper蹦蹦跳跳地走,clump拖着沉重的脚步走,tiptoe踮着脚尖走。又如:“由于全国实行了经济改革,中国农民已打破了延续了几十年的大锅饭制度。”译为Thank totheeconomic reform across the country,farmers in China have smashed the “ common bigricepot”systemthat existed for decades,i.e.theabsoluteequalitarianismwhereby everyonegetsthe usual pay and benefit irrespective of his performance.“打破大锅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语,若直译为smash thecommon bigricepot,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读者就很难理解,这里通过解释性翻译予以补偿,并尽可能保留民族特色。

[1]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W.Wilss.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金玲,朱神海.论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5]海燕.论文化的不可译性[J].天中学刊,2005,(1).

[6]米晓媛,金婷婷.英汉文化差异及其不可译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9).

H315.9

A

1673-0046( 2012)2-0181-02

猜你喜欢

源语译者汉语
学汉语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追剧宅女教汉语
英文摘要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英文摘要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